构建以提升学生社会化程度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的必要性与路径分析

2023-01-10 04:26张红星高红丽司亚静张东军雒保军任玉明罗艳艳
浙江医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内化社会化程度

张红星 高红丽 司亚静 张东军 雒保军 任玉明 罗艳艳

1新乡医学院心理学院临床心理学教研室,新乡 453003;2新乡医学院心理学院心理测量学教研室,新乡 453003;3新乡医学院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教研室,新乡 453003;4新乡医学院,新乡 453003;5新乡医学院教务处,新乡 453003;6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护理心理学教研室,新乡 453003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它是基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多元结构框架,以立德树人为本质要求,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氛围,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为重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具有高尚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创新人才[1]。要实现这一目标,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应当以提升教育对象社会化程度为核心。

1 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以提升学生社会化程度为核心的必要性

1.1 社会化的内涵契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内涵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形成适合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3]。个体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社会化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组织社会化等[4]。政治社会化表现为对社会制度的认同,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感[5];道德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问题的基本要求,是指社会成员通过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提高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识,并逐渐优化良好的道德人格的过程[6];组织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持续学习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不断适应新环境,转变角色并融入工作群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不断调适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来适应组织的要求,实现从组织外部人向组织内部人的转变[7-8]。“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政治社会化的要求;“爱人民、爱集体、爱职业”是组织社会化的体现;“遵纪守法、道德高尚”是道德社会化的目标。因此,社会化的内涵契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应当以提升学生社会化程度为核心。

1.2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实施要求与社会化的路径一致

社会化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继承的手段,它引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能够使社会正常运转而必须做的事情,并贯穿于人的一生。人自出生起就已经在接受社会环境对其施加的影响,包括家庭的爱,感受玩具的乐趣,体会食物的满足……这就是感知社会的最初阶段。随着个体成长,同胞之间、同伴之间、与教师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联系,也不断丰富着各种知识与技能,不断“适应-调整-再适应”,从而不断提升着社会化程度。社会化的基本路径有2个环节,一是社会教化,一是个体内化(individual internalization)[1]。社会教化是一种外部力量,对个体内化是不可缺少的,个体内化是效应阶段、起决定性作用。个体内化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9]。它是个体内部心理结构与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后者主动选择适应的拟合过程。“社会化程度”便是这种拟合程度。《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寓思政教育于无形之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塑造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正是社会化2个环节的和谐统一。高校是社会教化的重要执行场所,高校教育是高校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路径,学生社会化程度是高校毕业生的重要评价内容,也是高校质量建设的生命力,提高高校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教育效果决定了一所高校能否形成高质量思政教育体系与高质量教育体系。

1.3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高校学生社会化现状的要求

建设以提升学生社会化程度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是高校学生社会化现状的要求。当前,高校学生社会化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1.3.1 社会化程度不足 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社会化程度不足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①社会亲和度不够:部分学生不能理性地、辩证地看待社会,对异常现象缺乏辩证认知并常常扩大化或迎合不良意识和论调,对社会感到沮丧、失望,甚至产生攻击、诅咒等反社会情绪与行为[10],对正义感、价值感与探索科学的激情不足。②社会适应性与容挫性不足:面对挫折缺乏良好人际支持和良好适应能力。比如,因为同学交往受挫产生人际之间的不信任;因为专业不理想而放弃或荒废学业;因为一次考试失败而自我否定,缺乏成就感,逃避困难,甚至会采取极端方式逃避(自杀、自伤),不能形成“面对-学习-适应-成长-面对”的成长链。③利他性行为促进障碍:社会动机与信仰缺失,以“兴趣”而非“责任”导向行为,一旦与兴趣不符,就不能以“为国为民”的集体与大局意识为重、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④“侵犯性”行为控制障碍:侵犯行为是伤害别人,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校园欺凌事件不同程度存在,高校学生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甚至有弑母事件,这类事件虽然只是极少数,但属于零容忍事件。课程思政的元素就是自然和社会中的“真、善、美”,正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来发现美、创造美和享用美,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内部思想和情感活动,形成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个人需要,把成长作为自愿自发的行动,把自身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1.3.2 社会化两环节分离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必须加大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如果要学生接触一种正确的思想或理念,单凭简单的说教引导是不够的,不摆出事实、不经过严格论证,让学生内化思政所传递的内容是困难的[11]。知识传授、价值认同、能力提升[12]必须和谐一致。当前,高校学生存在着教化与内化两环节分离的状态。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学生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可以陈述,但是,因为缺乏具体措施与实践相融合[13-14],行为上体现学生社会化内化程度不够。比如,知道要孝敬父母,却不会为父母做家务、减负担,不能意识到社会化内化为自觉行为才是自身需要的社会化状态。影响学生社会化内化过程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高校学生社会化差距的成因必然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学校成因、学生自身成因之外,家庭因素、政府因素、媒体因素无一不起着巨大的作用。社会负面事例频发,却要求学生成为所希望的、理想的、应然的、没受过“污染”的人,这样既不实际也不可能[15]。在当前自媒体信息传播神速与广为的条件下,“个案”的发生往往会产生群体效应,课程思政教化的结果很容易被与社会价值相违背的现实事例所冲击,现实教育往往比课堂教育具有更强的内化力量,负面案例有可能瞬间解离思政教育的嵌入作用,使社会化内化环节受阻。所以,要求高校教师、社会主体、家庭等形成社会合力,实行全方位育人,弘扬并传递正能量;同时,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吸取正向社会价值,提高社会化水平。

1.3.3 社会化路径“异化” 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从最初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到开始出现认知反应、与家庭成员之间互动、在同伴交往中相互联系、参与劳动过程、参与同伴合作、参与集体活动、拓展人际关系等,不断树立目标、培养意志品质、丰富各种知识与技能,不断获得成就感。所以,社会化需要人与人的交流与互动,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个体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包括政府、媒体)等多个主体之间的活动中“适应-调整-再适应”,接受教化,逐渐实现内化的过程。当前,人与人直接互动减少,建设性劳动减少甚至缺乏,而这些活动对社会化教化能够起到很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网络活动替代了线下互动,一方面异化了社会化路径,另一方面加快了“社会化”速度。网络信息使高校学生的认知“迅速”而“先入”地受到影响,在快捷地获得信息的同时,也便利了不良因素对社会化的负面影响,甚至传递不利于提升社会化程度的信息。比如,“下载软件可挣钱,刷视频可挣钱”的广告传递的就是一种“不用学习、不用劳动、不用知识”即可以发财的理念。这些现象正在以一种异化的方式,影响着高校学生社会化的方向与程度,也同样给课程思政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2 构建以提升学生社会化程度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的方法与路径

课程思政体系是教师队伍、育人环境、课程建设、实践活动等多位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以下从教师队伍、学校环境、课程体系、促内化实践等方面,探讨构建以提升学生社会化程度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的方法与路径。

2.1 培养高社会化程度的教师队伍

提升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教师是关键。有人说,教师应该是社会化的代表,学高、身正、爱国、爱校、爱生。这是对教师这一角色的期待。而教师同样需要在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组织社会化等方面成长。因此,高校应当关注教师队伍的社会化状况,关心教师的心理与职业状态。只有高社会化程度的教师队伍,才能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位,才能从专业课程中感知内嵌的思政元素,去传递、去升华,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高校的运行体制机制应当以提高教师组织社会化程度,想教师所想、思教师所思,使教师能够在一个有尊严、有成就感、有幸福感的高校中工作。教师爱岗敬业不是一个“要求”或“口号”,而是一种自然的高组织社会化状态,这样的教师队伍不会将怨声载入课堂,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也就成为教师的成长过程。

2.2 形成高社会化程度的育人环境

高校育人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净美的校园布局、人性化的设施和引领理念的人文布置。比如,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牙科与医学院院区内建有许多长廊,长廊既是通道又是陈列馆,展现着学校历史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荣誉介绍。每当学生从这些长廊走过,就会感受到学校光荣的历史、感受到前辈的奉献与科学精神。校园内充分利用空间,随处可以见到两三人坐下来或讨论、或自习、或休闲,校园的角落有桌有椅、有可以存取的小柜子,有关于学校、院所、科研之类的宣传页,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进取的氛围,这是最鲜活的教育实践基地。适当的地方还有供学生或教师方便休闲和交流的“coffee time”和“lunch meeting”等设施。身处其中,让人感到“方便为你”,无论学生还是教师,一种油然而生的尊严感和荣耀感成为内化思政教育的润滑剂。如此的校园环境,会让身处其中的学生感到“课堂”遍布其间、“教师”无处不在,思政教育“载体”随处可以拓展。

软环境是高校的灵魂。高社会化程度的领导决定着高校的领导理念、文化理念、组织与发展理念,这些又决定了一所高校是否能够形成良性有序的人才资源、学术生态、教学管理环境,使学习和工作于其中的学生、教师、各层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都能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不断提升其组织社会化水平,决定了学生、教师等的织织社会化水平,决定了是否能够形成高社会化程度的思政教育体系,成就高社会化的育人软环境。没有这样的校园生态环境,将很难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效应,也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

2.3 注重高社会化程度目标的课程建设

注重高社会化程度目标的课程建设,合理和正确理解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自然地延伸至各类课程之中,教学内容丰富,讲授方法灵活,将社会化教育过程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继而产生延续性效应,提升学生社会化程度。课程思政体系中,艺术情操、技艺技能课程应当占一定比例,特别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占比应当增加。个体只有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成果的基础上,才能自我发现与自我肯定[16]。通过劳动成果的创造获得他人承认与肯定,个体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满足,实现自我与世界的融合。通过劳动体验他人的境况,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17]。在此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碰撞、沟通、磨砺逐渐学会合作、应对与抗挫,学会规划并执行或变通,达到个体的自我成长。个体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促进认识自我、理解自我以及承认自我,进而获得他人的承认和社会的承认[18-19]。有关研究分析了2 050名大学生劳动教育问卷与访谈资料发现,许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尚未接受过比较系统的劳动教育,以致其劳动价值取向出现了一些功利化倾向[20],认为劳动的对等结果应该是物质报酬,缺少物质报酬的激励就降低了参加劳动的自觉,也降低了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延伸到学习生活中就会出现学习不深入,不愿意付出,出现抄袭、旷课、不参加集体活动、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延伸到毕业求职时,就会出现缺乏积极的劳动态度与实践勇气,表现出挑肥拣瘦、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择业观[21];延伸到面对挫折时,多表现有“畏难”情绪,甚至会产生放弃生命而逃避困难。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差、社会融入度低、组织社会化程度欠佳的表现。劳动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教育学生学会劳动技能,更是教育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过程,以此转变其劳动价值观念,从内心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感恩劳动、崇尚劳动。因此,劳动是提升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有效路径,也是课程思政的实践教育必备的前提。

2.4 组织高社会化程度的实践活动

定期开展提升社会化程度的讨论,明晰目标,构建校内校外、课上课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社会化组织活动[22],有序、有利、有节地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活动,以社会事件为教材,提升社会责任感。比如,河南“7·20”洪灾期间,新乡医学院组织学生投入到志愿者抗灾活动中,学生感知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者传递的正能量,看到一身泥巴一身汗的抢险者,看到灾情下的人们彼此互助的场景,他们尽其所能,装沙袋、背水粮、收集求救信息、联络组织相关人员,在抗灾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与社会温度,这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课堂。此外,高校社团[23]、互助组织、众创空间[24]等活动形式,也是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有益组织形式。学校加强管理、有效组织,促使其形成良性、有序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世界、自我与国家的关系。

3 结语

社会化不仅是社会延续的需要,更是个体适应社会和健康发展的需要[25]。只有提升社会化内化程度,学生才能够启动自身有信仰、有动力、有成就感、有正能量,具有延迟满足的韧性并愿意在责任的引导下去面对新困难、适应新情景、培养新技能、创造新价值,能够具有良好的人际支持与社会价值感。社会化程度的提升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却是惊涛骇浪的存在。它决定了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决定了对国家的认同,对党的信任,对集体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这也正是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与要求。因此,实现思政教育实效,建设以提升学生社会化程度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张红星:研究选题设计、论文撰写;高红丽:学生反应测评;司亚静、张东军:相关资料收集、讨论内容整理;雒保军、任玉明:思政内容审核;罗艳艳:研究选题设计

猜你喜欢
内化社会化程度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