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特征及其引导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作用机理

2023-01-10 01:22陈向义
关键词: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陈向义

东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主流价值观反映了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反映了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1]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后备力量,引导他们增强和坚定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则是这一重大课题中的重要部分。所谓“认同”,从现代社会学的视角看,“是一种同化与内化的社会心理过程,它是将他人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期望与社会角色,内化于个人的行为和自我概念之中。”[2]从“认同”的结构要素看,认同主体、认同客体和认同介体是认同机理的主要构成,认同介体是联结认同主体和认同客体的桥梁。认同是认同主体行动意义的来源,意义就是认同主体对其行动的目的所作的象征性确认。在青年大学生认同主流价值观的叙事中,青年大学生是认同主体,主流价值观是认同客体,联结认同主体和认同客体的认同介体则有很多因素,影响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各种介体因素都会因不同特点对客体认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其特殊性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价值性内涵特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里我们就从知识性、思想性和价值性三个方面探讨高校思政课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作用机理。

一、高校思政课的知识性与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要使主流价值观为青年大学生普遍接受并实际践行,首先要让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产生理论认同,这是他们践行主流价值观的基础。高校思政课体系是一个知识体系,向青年大学生系统讲授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全面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的知识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一) 高校思政课程内涵的知识性及其呈现

教育就是要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高校思政课程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性是其应有的内涵特征。高校思政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在内涵上都呈现为知识性特征,正是通过向大学生传授知识达成高等教育目标。对高校思政课程来说知识性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强调思政课的价值性,不是要忽视知识性,而是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3]18如果没有知识作支撑,只提价值要求却不提供知识材料,思政课就会变成苍白无力的说教,起不到应有的价值引导作用,缺乏知识性的思政课教学必然会制约育人效果的有效达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缺乏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单向度的人”。

从知识性内涵方面看,高校思政课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和思想内涵,讲清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思想渊源和理论依据,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科学性,进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实践性,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历程,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更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及在其指导下建构起来的主流价值观。思政课的理论学习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在后续的思考与实践中完成由“知识体系”向“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

(二) 思政课程的知识性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科学性

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有益成果,它以客观的形式呈现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之中,客观、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增强学科课程内容说服力的关键。知识性在高校思政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高校思政课同其他课程一样在知识建构上必须首先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客观性。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其知识性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是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4]。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能够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整体学说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解整个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正是凭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以及必然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规律性,为人类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无可辩驳的科学性。

最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三) 思政课程形成的科学认知是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理论认同的基础

主流价值观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倡导和支持,我们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建构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居于统摄地位,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定为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意识形态之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包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价值元素,它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目标要求相适应,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导向,体现了我们的社会理想并具备最广泛的现实基础。在当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高校思政课课程的知识性奠定了青年大学生认同主流价值观的基础。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重大使命,通过向青年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理论和系统知识教育来培养塑造他们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通过思政课青年大学生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的科学认知,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这种理论素养是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理论认同的不可或缺又不可替代的基础。当然,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不能仅仅停留于知识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认知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更不等同于其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论认同,还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情怀等的自觉持守。但如果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就不可能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也不可能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大学生对于主流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论认知不足的情况下,理论认同也就难免缺乏。高校思政课要努力完成由认知教育向认同教育的教学模式转换,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时代性。在讲到文化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被普遍理解和接受,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奉行。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理论认同的产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文化熏陶”,让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认知升华为理论认同,才会提升他们对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等路径促使青年大学生以理论认同的方式普遍理解和接受主流价值观。

二、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与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认同

要使青年大学生普遍接受并实际践行主流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认同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对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认同就是要从思想认识层面发自内心地认同,要让青年大学生由衷地感受到主流价值观的思想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说,思政课要“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18,必须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而高校思政课程相比于中小学的思政课程,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思想性的跃升。

(一) 高校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特征及其呈现

思想性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特征,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就是要以理服人,高校思政课尤其体现了这一点,这是由大学生的年龄结构和成长阶段决定的,大学生要比中小学生更成熟更理智,思维上也更活跃。高校思政课更加侧重思想性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步步高、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一体化”的需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17总书记在这里是把思想性和理论性并称的。思政课如果只重视价值性,用政治的价值旨归取代思想性,就可能会产生“低级红”和“高级黑”现象。

思政课的思想性,就是要“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道理”就是要对思政课的内容进行研究,深入到问题和思想的层面,要在教导学生“知其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是什么”的基础上讲“为什么”“怎么样”。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仅停留于认知层面是不够的,高校思政课还要在思想层面向青年大学生讲清楚为什么中国之治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怎样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讲清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等。同样的,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对正确观点进行正面阐述,也要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批判,要向青年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崩溃论”的崩溃、“历史终结论”的终结、“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讲清楚“普世价值”“新闻自由”“公民社会”“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本质特征。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就体现在对这些“为什么”“怎么样”的研究和讲授上。

(二) 思政课程有助于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方法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大学学习阶段正是他们在心智上逐步走向成熟,在生活上逐步走向独立,为在将来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作好思想准备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形成和改进良好的思想方法无疑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高校思政课有助于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方法,并进一步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掌握良好的工作方法。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在讲到正确的思想方法时曾指出:“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6]马克思主义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唯物辩证法更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勉励青年学生,“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7]学习科学理论不能教条式地死记硬背,而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细照笃行中持续修炼自我,不断开辟通往真理的道路。

高校思政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思想境界指的是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所达到的高度以及在思想觉悟上所达到的境地,包括看待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如何上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曾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8]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也要在社会生活中讲,不仅要讲深讲透理论知识,也要进行丰富的社会实践,要善于运用红色资源。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红色资源对于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他深情地说:“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9]

(三) 思政课程凝聚的思想共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认同

中国社会仍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正在经历着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这种变迁必然会导致社会利益分化,进而多元价值观念相互激荡。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明显的可塑性,极易受到外界影响。面对价值多元的状况,作为未来社会建设主力军的青年大学生更要坚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主流价值观,这就需要青年大学生在思想层面达成共识。

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引领青年大学生达成和凝聚思想共识。高校思政课在塑造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产生长久影响,这些就是高校思政课凝聚大学生思想共识的前提。从内容上看,高校思政课能够凝聚起坚持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思想共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能够凝聚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能够凝聚起对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关键一招的思想共识,改革开放是中国摆脱贫穷落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能够凝聚起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思想共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高校思政课还要帮助青年大学生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防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要犯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0]

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向青年大学生讲授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体系,而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是一个复合型的价值观念体系,它既包括一个指向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同时也内含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各领域基本价值规范。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和主流价值观的价值观念体系,两者在思想层面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一致性,都要求青年大学生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高校思政课在思想认识上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坚定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设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引领青年学生,让他们在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同时增进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认同。

三、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性与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普遍接受并实际践行主流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是最后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11]23高校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类课程,价值性是其鲜明的特性,反映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规范和理想信念。对于思政课而言,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知识教育是为信仰教育服务的。

(一) 高校思政课程的价值性特征及其呈现

价值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诉求,处于根本性地位。高校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它具有强烈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思政课虽然有传授知识或讲解理论的任务,但主要不在于传递知识,而在于借助这些知识去进行价值传递、价值引导和价值建构。思政课所传递、引导和建构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而是由阶级属性规定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以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政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引,为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支撑。

思政课的价值性体现在政治引导性上。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6思政课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主流价值观引领功能。高校思政课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引导他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的政治引导性就体现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武装青年学生,引导他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 思政课程的价值性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高校思政课就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2]6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马克思主义明确地“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13]。马克思主义是人民性的理论,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马克思成为那个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都诽谤他,但全世界的无产者都对他表示爱戴和尊敬。“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14]

其次,中国共产党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明确提出:“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15]。中国共产党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其与一切资产阶级政党及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的区别,在于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6]

最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高校思政课需要反映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真正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政课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课程建设的灵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教育和引导学生秉持人民立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 思政课程培育的政治素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包含着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公民身份认同等方面。学者桑玉成更是将政治认同定义为“政治团体的成员对于他身处的政治团体的认知与评价,以及对价值体系的选择”[17]。对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就是要对社会主导政治生活的权威性在情感上产生政治归属感。高校思政课能够增强大学生对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

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特性,高校思政课程的价值性培育了大学生认同主流价值观的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特质”[18]。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政治价值认同和政治行为等方面的素养上。青年大学生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10。思政课教学在教授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讲清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

良好的政治素养有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够不断向前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旨归和实践指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政治认同的实质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认同。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1]40,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猜你喜欢
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