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户外运动对全民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

2023-01-09 19:00杨可祥樊荣
当代体育 2022年45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参与者效益

杨可祥 樊荣

本篇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后疫情时代,户外运动在帮助人们摆脱疫情阴霾,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支持这种作用的相关证据。研究结论显示,(1)户外运动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维持及促进效果显著。(2)户外运动项目的差异会导致心理效益发展存在有效性的差异。(3)与传统体育活动相比,户外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更具优势性。(4)参与者心理健康的发展受运动环境的影响,其中在自然环境中运动优于人工模拟自然环境,在人工模拟自然环境中运动优于室内环境。(5)不同性别、年龄的参与人群以及特殊人群都会在户外运动中收获心理健康。

COVID-19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及防治困难等特点。因此,人们受到居家限制或社交隔离等措施,以防止新冠病毒的传播。这些措施虽然有效,但也导致人们身体活动不足及久坐行为的发生,同时也抑制了人类天生的自然环境倾向和社交倾向等。研究发现疫情期间抑郁、焦虑及负面情绪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疫情前。经过全民努力,疫情日趋可控,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后疫情时代已经到来。人们被允许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外出游玩和工作,户外运动的参与度也随之迎来爆发期。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户外运动天然的兼具自然和运动这两种属性,户外运动本身就是一种身体活动,自然环境是它的基本运行条件。探险性、挑战性、休闲性等是它的特质维度。这提出了几个问题,在后疫情时代,户外运动对参与者心理健康有什么帮助。以及与其他运动方式及运动环境相比,户外运动会有什么不同呢?

1 方法

为确定户外运动对参与者的心理影响,本文以“outdoor sports”“outdoor adventure”“outdoor activity”为主题词在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进行外文检索,且以期刊文献为主,文献检索的时间截止于2020年12月。

此外,根据户外运动的定义,确定了以下文献纳入标准:(1)干预措施符合户外运动定义、特征以及是体力活动;(2)具有学术相关性(方法学质量标准);(3)探究户外运动干预与心理效益之间的关系。排除的例子包括关于户外风险、管理、赛事等相关的文献,以及关于户外露营、游戏、摄影或园艺等非体力性活动的研究。

2 户外运动心理研究结果分析

2.1 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关于户外运动的研究设计大多采用身体锻炼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同时操纵和对比各种变量,例如:锻煉项目、环境等,以验证与探究户外运动对参与者的心理影响。

2.1.1 控制锻炼项目变量的研究结果分析

比较个体在运动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户外运动心理效益存在的可能性常用此类实验设计验证。例如,与参与前相比,户外运动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尊,发展适应能力和一般情绪,增强群体凝聚力,发展自控力,提高情商、生活满意度,增强幸福感、专注度及正念,提高享乐平衡。可以降低紧张-焦虑反应,减少抑郁情绪,缓解压力,也可以对社会效能和能力等自我概念产生积极影响[1]以及加强与自然的联系。此外,有研究跟踪调查了单次参与户外运动后,个体的心理变化与时间推移的关系。研究显示,个体在户外运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效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保持。但是也有研究显示,当被试回归平常生活后,户外运动的影响会逐渐消失[1]。

少量研究,对比了不同户外运动项目之间心理效益的不同。有研究认为心理效益(自尊、情绪等)不受户外运动项目的影响。但是有研究认为,不同的户外运动项目对焦虑的降低效果存在不一致性。例如,公路自行车和山地自行车降低焦虑的效果最明显,而山地跑步、定向越野跑和越野跑的效果却很小[2]。野外生存(12小时),皮划艇(约20公里)等与持续时间较短的活动相比,对改善心理韧性有更佳的效果。由上可知,各种户外运动在促进不同的心理因素发展时,优势是不同的。

比较个体在户外运动与传统竞技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效益差异,此类设计主要用于探究户外运动存在心理效益优势的可能性。相比于在传统体育活动的正式“规则”下,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为户外运动的潜在行动方案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些方案选择的后果可能会非常的严重,从而使自主决策过程对参与者来说更具有意义。成功地克服这些困难会提升能力、积极的情感、自我效能感、和获得最佳的心理体验。与传统竞技体育活动相比,户外运动更容易提升参与者的动机和心理韧性,增强自尊,以及一些积极的体验,例如,流畅体验、自主性、关联性、享受等。

2.1.2 控制运动环境变量的研究结果分析

对比个体在自然环境与非自然环境中运动的心理效益的差异,此类实验设计常用于验证户外运动中的环境因素影响心理效益的可能性。与室内环境相比,在自然环境中的锻炼会使个体心情愉悦,获得更佳的激活状态,增加积极情绪、心理幸福感,提高注意力,促进心理恢复,带来更大的活力和积极参与感,增加精力,减少紧张、困惑、愤怒和抑郁,以及更低的主观用力感,更大的乐趣和未来继续参与户外运动的意图。与城市的环境相比,在自然环境中的锻炼,可以增加个体的积极情感,有效地减轻主观压力和负面情绪,并获得精神幸福感。还有有助于降低反刍思维(Rumination)和亚属前额叶皮层(SGPFC)的神经活动,进而降低抑郁[3]。

比较个体在自然环境与人工模拟环境中运动时的心理效益差异,此类实验常用于验证在模拟的自然环境下锻炼的可能性。户外运动往往会在远离城市的地区开展,常常交通不便,容易受天气影响。这些因素对于大众以及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持续参与造成了麻烦。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学者开始运用图片,视频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对自然环境进行模拟,以及减少某些负面因素对户外活动效果的影响。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图片和视频模拟的自然环境下锻炼有助于参与者提高自尊,增加活力,减少疲劳,促进情绪改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自然环境,可以增加运动参与者的愉悦感,减少紧张,获得更多的精力,减少疲惫感[4]。

2.1.3 控制任务变量的研究结果分析

除了操纵项目及环境变量以外,还有部分研究尝试控制任务变量来探究户外运动的心理效益,操纵运动任务(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等),比较各种任务条件下户外运动的心理差异,力求使户外运动的心理效益达到最大化。有研究认为,运动时间和强度与心理效益的变化并无显著关系。但也有研究持相反观点,认为运动强度是影响心理效益的重要因素。幸福感的增加与户外活动的时间长短呈显著正相关。自尊和情绪在运动前5分钟内变化最大,随着运动强度增加自尊的改善程度降低,低、高强度对情绪的改善效果最好。以低、中强度,运动持续30-40分钟对抑郁的恢复是有益的。就运动频率而言,已发现的研究都普遍认为每周运动3次左右,就会改善心境[5]。

2.1.4 不同性别、年龄以及特殊人群在运动前后的心理变化分析

此外还有研究比较了不同性别、年龄及特殊人群的在户外运动中的心理变化。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的参与者都可以在户外运动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效益。但是关于男女在心理效益水平上是否存在差异还存有一定的争议。户外运动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参与者影响也有些差异,总的来说对年轻的群体影响比较明显。

对于特殊人群的研究显示,户外运动能够帮助遭受战争伤害的退伍军人获得幸福感、积极情绪,抑郁、焦虑,躯体压力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症状显著降低,增强自决感、关联性以及更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以及获得自由感和良好的自我概念。帮助患有注意力缺陷的儿童增强注意力以及控制力,其效果与服用药物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相近[6]。还有助于残疾人抑郁症指标改善,健康满意度提高,社会关系(特别是爱情和友谊)改善。因此有学者认为户外运动可以作为重度抑郁症及多动症的治疗工具。

2.2 单组后测研究设计

有小部分研究采用单组后测设计,主要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长期户外运动的参与者进行调查,旨在发现长期运动参与的心理变化及效益。研究发现长期的户外运动经历,能够唤起个体的积极情绪、幸福感,促进心理恢复,对自然环境的强烈亲和力与联系,加速个体成长,提高心理韧性,实现自我发展。此外还描述了许多积极的体验,包括,提高兴趣、兴奋度、自由感、流畅感,身心放松、愉悦感,冥想以及相比于大众更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7]。

由上可知,关于户外运动的研究主要探究了户外运动心理效益存在的可能性、影响因素、存续时间、模拟自然环境下的有效性等问题。户外运动的心理研究,以组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为主,操纵比较不同项目、锻炼环境、锻炼任务等条件下心理效益的差异,也有关注不同年龄、性别,特殊群体在参与户外运动后的心理变化。此外也有部分研究采用单组后测设计调查了长期参与户外运动后的心理效益。

3 讨论

这篇综述展示了与户外运动相关的心理效益,基于定性分类,比较了不同的户外运动研究中的心理影响差异,为人们在空余时间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中选择更佳的运动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对于因疫情只能采取室内运动的人群而言,运动时观看自然风景的视频,就能获得比单纯运动更好的心理体验。

对于广泛的研究分析后发现,户外运动能够帮助年轻人、老人、城市居民、不同经济背景或特殊需要的人获得某些心理效益。但是展示的所有心理效益处并没有完全被证明适用于所有年龄、亚群或运动条件。此外,人们在考虑心理效益有效性或适用性时,还要考虑户外项目类型、持续时间、强度或不可控因素(气温、阳光照射等)等框架性条件。本篇综述的参考文献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上述条件在不同的国家可能存有差异,乃至个体的运动或环境偏好、性格和认知等也会导致差异,尤其是在东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情况下。例如,有研究就发现,个体在户外运动中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越积极,那么被试个体所获得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2]。还有研究发现,当个体发现运动环境中存在水域时,个体同样能够获得额外的益处[4]。这提示我们在户外运动中,个体对自然环境的主观认知、评价以及偏好可能是影响心理效益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究哪些自然要素是人产生积极认知的关键,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户外运动。

此外,在梳理该领域的研究工具时发现,研究工具以主观自评量表为主,只有少量研究采用生理指标测量,这可能导致心理效益与生理变化联系不紧密。此外,这两种方法也都存一定得不足,前者研究结果的表面效度偏高,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估计的偏差,后者不能明确揭示心理效应的性质。因此开发更为先进的测量工具,也是重要的努力方向。

4 研究结论

户外运动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维持及促进效果显著。户外运动项目的差异会导致心理效益发展存在有效性的差异。与传统体育活动相比,户外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更具优势性。

参与者心理健康的发展受运动环境的影响,其中在自然环境中运动优于人工模拟自然环境,在人工模拟自然环境中运动优于室内环境。不同性别、年龄的参与者以及特殊人群都会在户外运动中收获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Capurso,M.and S.Borsci,Effects of a tall ship sail training experience on adolescents'self-concep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3.58: p.15-24.

[2] Mackay,G.J.and J.T.Neill,The effect of"green exercise"on state anxiety and the role of exercise duration,intensity,and greenness: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2010.11(3): p.238-245.

[3] Bratman,G.N.,et al.,Nature experience reduces rumination and subgenual prefrontal cortex activ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5.112(28):p.8567-8572.

[4] Barton,J.and J.Pretty,What is the best dose of nature and green exercise for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A multi-study analysi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44(10):p.3947-3955.

[5] Stanton,R.and P.Reaburn,Exercise and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A review of the exercise program variables.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14.17(2):p.177-182.

[6] Taylor,A.F.and F.E.Kuo,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s Concentrate Better After Walk in the Park.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2009.12(5):p.402-409.

[7] Levin,B.J.and J.Taylor,Depression,Anxiety,and Coping in Surfers.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2011.5(2):p.148-165.

(作者單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参与者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冬季户外运动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新西兰皇后镇的户外运动
数说户外运动行业前景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