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基础、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2023-01-09 05:40覃月罗清月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涵现实意义

覃月 罗清月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先驱们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形成需要相应的基础,是以一定的历史文化和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的,同时要以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为基础,这共同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基础。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复合型的新概念,蕴含深厚的科学内涵,深入把握其内涵须围绕思想引领、实践理路、革命意志和人民情怀依次展开。系统地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基础和科学内涵,对于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夯实党群关系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生成基础;科学内涵;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02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擔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清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政治纲领、根本宗旨,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最新表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中形成了不畏生死、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在新征程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须准确阐明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基础、科学内涵,这对于新时代下掌握好、传承好、发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基础

一个国家的精神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天生就有的,总要以一定的历史文化为根基,以一定的理论为支撑,同时要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才能构建起来,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基础也是如此,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建党学说为渊源,以早期中国共产党实践活动为现实基础。

1.1文化根基: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从狭义层面来看,精神作为意识方面,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是支撑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大地之上最为持久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革命精神生命孕育的圣地,培育了中国人民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竭诚奉献等精神品质,为建党精神的生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是依靠着炎黄子孙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是在历经各种磨难和各种风浪成长起来的,是在与自然抗衡、与困难对抗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屈原不畏路途艰辛一心只为寻真理的精神,到文天祥为大宋尽忠,从容就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到孙中山为振兴中华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他们同频共振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繁衍出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人们在困难中追求和探索真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人们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心信期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激励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以上的精神均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品质,为其构建伟大建党精神的提供丰富的文化养料。

1.2理论渊源:继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

西方国家产业革命的兴起和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需要建立自己政治组织和始终代表本阶级的利益,走在本阶级前列的先进政党,围绕着建什么党、如何建党等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根本宗旨等问题,抨击不切实际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平均共产主义的谬论,明确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政党。马克思强调:“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也就是说,作为共产主义政党的引领者以及工人阶级先锋队,要站在革命实践的前列,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依靠人民这个庞大的群体力量来推翻这个异化的、不公平的现实社会,最后实现共产主义共同体。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考量俄国独特的社会形态,总结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在建党过程的经验教训,批判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右翼经济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布尔什维克党,明确表明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党是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多次论述要通过党要和工会的相互结合,发动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进行武装革命起义,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建党过程明确了党的政治纲领、指导思想、根本宗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建党精神提供理论渊源。

1.3现实实践:能动反映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建党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样任何一种精神也是在实践中孕育而生。十月革命的胜利,让苦苦寻求解放中国前途和命运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光明,很快就涌现出最早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陈独秀、李大钊等相继发文同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开展论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对工人运动和建党的重要性,分析和总结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萌发了党建思想,之后李大钊率先在北大主持成立“共产党小组”,陈独秀南下到上海秘密发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号召和带领下武汉、长沙等地相继建立共产党组织。为了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阵营,陈望道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翻译成中文出版,著作中涉及“剥削”“人民群众”“阶级革命”等新思想以中国的话语阐发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让贫苦的人民大众切实地感受到这一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强大的号召力,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于拯救民族存亡、解救人民苦难、改变国家命运的革命队伍,为了更好利用工人阶级这个主力军,纷纷在各地区创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相关报刊,还创办了工人教育学校,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唤醒劳动工人的思想觉悟和斗争精神,动员和组织工人拿起“武器的批判”推翻这个不公平的现实社会。以上的革命活动均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了其顺利构建无产阶级政党和伟大建党精神所开展的。

2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复合型的新概念,蕴含深厚的科学内涵,深入把握其内涵须围绕着思想引领、实践理路、革命意志和人民情怀依次展开。

2.1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引领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走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引领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信心。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党要以阶级斗争的形式,推翻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阐明了“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切合本民族发展的科学理论作为思想引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符合中国人民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笃定前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的衰亡、民生的疾苦,激发着爱国青年投身于救国强国的革命洪流,以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推翻反动势力的压迫和摧残,迎来中国人民重获新生的光明前景,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稳定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方针和政策稳定物价、解放农村生产力、开展“156项”工业化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良好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西部大开”发展战略,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满活力的制度保障。进入新时代,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这些发展和成就铺展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康庄大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以辩证的眼光解决好现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2.2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理路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与伟大建党精神具高度统一性,两者共同交融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历程。党成立伊始就高举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旗帜,这就是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初心和使命,亦为之中国共产党不断在实践中践行的诺言,因此,带领人民历经了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如何将人口众多、落后的大国恢复战后创伤成为新中国发展掣肘,毛泽东及时地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国情,改变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这些发展和成就初步改变中国长期极端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带领人民摆脱贫困,推进富国大业,因此,必须带领人民打破封闭半封闭的发展模式,走上伟大的改革之路,解放社会主义自身蕴含的强大生产力,经过党和人民的长期探索,决定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经济特区等发展战略,这些举措彻底扭转中国经济落后的被动局面。进入新时代,时代之重任亦是实现国富民强,党不畏苦难、不负使命继续带领人民继续深化改革。习近平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的跨越,创造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从党的奋斗历程来看,清晰地认识到实现民族复兴实际就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过程。

2.3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伟大建党精神的革命意志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显著的政治品质,是中國共产党人赢得革命胜利、取得建设成就、推进改革开放以及步入新时代的推助器。中共一大指明了党的根本政治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同一切反动势力进行革命,断绝与“黄色知识分子”的联系,“黄色知识分子”代表反动势力,是党内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危险的对象,中国共产党人想要保持彻底的革命性和斗争性,应当强化党内阶级斗争的革命意识,以免被其他党派所腐蚀。因此,历史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只有通过坚决而又彻底的革命斗争,才有可能保证党的生存,推动党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救国救民的伟大革命事业前仆后继,诸如,信仰共产主义的李大钊,慷慨就义的江姐等,从这些共产党人身上看到高尚的道德品质、不畏生死的革命意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把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踊跃出一大批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有抵御外敌,英勇就义的邱少云、黄继光,有体恤民情,坚守职责的焦裕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劳动人民以“开拓创新、敢于奉献、积极进取”的斗争精神,冲破禁锢的思想观念,打破利益固化的枷锁,推动了改革开放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内陆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奋发图强的革命意志破除前进道路上的暗礁险滩,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领域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数代先辈都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浓墨重彩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

2.4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亮丽的底色,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刻在旗帜上,牢记着“为了谁扛枪,为谁革命,为谁打仗”的问题,把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定位于为人民谋幸福,在这精神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一直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在革命实践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发动工农革命运动,建立工农红色政权,推翻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满足根据地人民有田可耕、有地可种的愿望。“九一八”事件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力击败日寇入侵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敢于牺牲自己保大全的民族英雄气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决心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同人民共同奋斗下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初步建成国防工业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根据国情和人民的意愿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以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带领人民一路拼搏,解决长期困扰中国人民温饱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入基层考察调研,调研足迹遍布各个地区,了解人民的心声,听取人民的意见,解决人民的困扰,全面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确保中国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服务体系。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革命战争……论生活如何的艰苦、敌人如何的强大,都无法阻挡党维护人民利益的决心,从求“解放”到实现“温饱”再到“奔小康”,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在、同行。

3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有其严密的生成逻辑和深厚的科学内涵,彰显了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和理论深度,蕴含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对强化党自我革命的意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3.1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

习近平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内生力,能够激发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时期自我革命的能力。古田会议是党中央纠正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等错误思想的重要会议,为了防止党内错误思想的滋生,党中央决定在党内开展科学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不良风气和提升党自我革命的关键时期,在思想上,全党内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筑牢党员的理想根基,在行动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塑造良好党风。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时期,党中央为了惩处部分党员干部产生的贪婪腐败的行为,开展“三反”和“五反”运动,遏制了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纯洁了国家和工作人员的队伍,净化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全党范围开展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工作,开展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以及组织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为了着力解决违反中国共产党宗旨和损害人民利益的“四风”问题,以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整治党风和规范党员行为的关键点,以开展“一学两做”“党史学习”等教育活动为着力点,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端正党员的政治态度,强化党员的理想信念。以上的事例证明,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推进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最佳途径,也是保持党内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基础。

3.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革命意识,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的勇往直前、乘风破浪的精神能量,指引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为人民谋幸福的正确方向。从建党精神来看,中國共产党的一百年不仅是领导人民不断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百年,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改造中国、不断进行民族复兴的一百年。这一百年里党同人民勠力同心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建立人民代表大会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的三位一体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推动各方面机制体制的变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继续带领中国人民推进党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全面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布局。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中国人民不怕牺牲,敢闯敢拼的奋斗的精神,伟大的社会主义道路能否顺利进行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伟大建党精神可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领,因此,必须传承好、发扬好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对于全体党员、人民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

[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党内文化建设研究”(MYYJ22S09)。

作者简介:覃月(1997-),女,布依族,贵州荔波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罗清月(1998-),女,壮族,广西钦州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涵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美丽宁波”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