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利朋 闫小凡 龙邦
在“体教融合”推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随着体育项目普及率越来越高,青少年越来越早的专项化趋势令人担忧。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完善体育赛事,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完善人格、磨炼意志等指导思想。通过对《意见》的深刻理解,对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早期专项化”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既不能绝对的杜绝,也不能只进行专项化训练。开展早期专项化训练需要按照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制定计划,把握专项化和多元化的比例, 使青少年专项能力和基础能力全面发展。
(2)树立“健康第一”理念,采用多样化的训练内容,转而促进全面发展。在保证青少年训练趣味性的同时,以多元训练为主专一训练为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专项训练的比例,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3)“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青少年早期专项训练不应该以牺牲乐趣为代价,去谋取比赛成绩。教练员采用多种项目的训练方式和手段,丰富训练内容,合理控制专项训练的比例,不可影响青少年运动的乐趣和正常的社会活动。
(4)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避免出现青少年过早专项化,就要深刻认识到党中央“体教融合”的重大部署和决策,整合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举办的赛事,统一参赛项目规则和年龄,谨慎确定不同项目的初始比赛年龄、不同年龄分组和项目设置,淡化比赛输赢观念,制定运动训练风险指南,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来设置比赛规程和场地规格。
1 背景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第十三次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使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完善体育赛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完善人格、磨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意见》的提出对学校体育和竞赛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众多研究数据表明,如今的体育领域长期被功利化笼罩,“唯金牌论”“唯成绩论”等观念歪曲了体育精神,严重影响了体育的育人和育体的功能。体校教练把拿成绩、夺奖牌、向省队国家输送运动作为第一目标,剥夺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自由参赛的权利,违背青少年身体心理自然发展规律。甚至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把“拿成绩”“拿金牌”作为第一目标,将学生竞赛成绩作为他们获取“政绩”工具,偏离了体育的多元化价值。家长们望子成龙急切心态,相互之间攀比之心,也误导教练员在训练采取“过度专项化”“成人化”的手段来“拔苗助长”,将运动专项之外的身体素质的培养、人格培养、心理培养等教育目标置之一边,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深入剖析体教融合的新内涵,把握体教融合战略方针,对指导儿童少年科学专项化训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新时代体教融合深层指导
2.1 坚持“健康第一”,促進全面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健康第一”写入国家性的文件,明确提出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指导体育实践工作。如今“健康第一”是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的目标统筹和价值的统领。
在新时代的体教融合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凸显“健康第一”理念引导下的全面性,杨国庆在《新内涵、新理念、新路径—论新时代体教融合新发展》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体教融合”和过去相比,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全人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很强的全面性。促进少年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关于青少年健康问题的创新实践。
现阶段的健康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民族的痛点热点问题,青少年健康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和国家领导人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组站在国家发展能够后继有人的高度,重视少年健康问题,使体教融合已经上升到国家改革的重大方略。使体育和教育健康协调的发展,树立“健康第一”引领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体教融合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2.2 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第十三次会议为深化体教融合,明确提出了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作为重要目标,竞赛体系作为竞技运动的重要部分,体育赛事成为检验训练成果的杠杆。青少年体育赛事在各类业余体校、社会、学校训练体系中发挥着促进训练、检验成果、促进融合等作用,青少年体育赛事是体育工作的重点工作。赛事体系规程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育培训机构、学校体育质量等。当今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均建立了各自的青少年赛事体系,其部门和目标差异导致参与对象在年龄、规则、等级标准、专项训练等执行存在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参与者的运动乐趣,参与的积极性;与年龄不匹配的等级标准和比赛规则甚至会对参与的青少年造成运动损伤。
2.3 享受乐趣,健全人格
近些年,唯“金牌论”“成绩论”等歪曲理念长期笼罩在体育领域,体育训练只重视训练结果,而忽略参与运动中过程和乐趣。使体育与教育脱节,导致一系列的体育社会问题,如: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素质低下等,社会对体育从业人员存在极度的偏见制约着体育事业的发展。
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体育训练只关注增强体质和竞技能力的目标,新时代的体教融合应该是将爱国主义、顽强拼搏、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作为系统培养目标。蔡元培老先生曾提出的“健全人格,首在体育”的目标,全国政协委员、篮协主席姚明在《体教融合不能忽视人格塑造》中建议,围绕体教融合的顶层设计、体制改革应以人为本,在促进健康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格的塑造。体教融合的深化改革,实现体教融为一体,就应该在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人格教育与社会发张相适应,重视心理、人格的发展,培养健全的人。
3 体教融合指导下早期专项化训练对策
当前青少年竞赛过早的运用成人手段和方法训练,专项训练的强度过大,训练频率和专项比例过大,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过早的运用成人的训练手段训练,违背了人体的发育规律,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很多职业俱乐部专项挖掘青少年运动潜力而进行的专项训练都是以综合性训练和专业团队做支撑的,综合了体能、技术、战术、心理训练等,体现青少年竞赛训练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青少年专项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3.1 多样化的训练内容,转而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健康第一”的理念,帮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把体育运动促进健康作为重要的着力点,紧紧围绕乐趣和体质,设计多目标、多功能、多元化、多样化的体育服务体系,成为当今体育事业的重要命题。
大量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早期进行多个项目或内容的训练,有利于晚期培养全面的均衡的运动能力,塑造更高的运动表现水平,同时降低受伤的概率。美国做过一项研究,通过对比发现青少年在青春期前参与多项运动比早期进行专项运动的伤病更少,运动员寿命更长。Bridge等专家通过研究多个项目的16-18岁的运动员,发现参与过多个项目的运动的运动员成为精英的可能性增加了1.4-3.7倍。德国于2006年做的一项1588名运动员的调查发现,竞技水平越高,他在青春期前参与非专项训练的比例越高。
早期的多元化训练能促进技能的迁移,通过多个项目练习,在运动员早期掌握更多运动技能,建立全面身体感知能力和高效的身体决策能力,为专项技术的习得、储存和迁移奠定了基础。所以,早期青少年的专项训练,要在保证青少年训练趣味性的同时以多元训练为主专一训练为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专项训练的比例,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3.2 重视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每个心理的变化都会造成行为的重大转变,其包括:思维、社交、情绪、注意力等,青少年独特的心理变化常表现为社会孤立、自信心不足、意志力不稳定等,大波动的情绪变化都是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
威尔斯曾认为,如果过早的进行专项化将会影响社会性的发展。团队中的运动员会建立一种独立于社会的圈子,运动员之间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信念,运动员个体所进行的行为和预期目标都是为了融入团队,在团队影响下而建立的自我概念,缺少对真实自我的认知。如果运动员儿少时过多的时间花费在专项化训练,他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原本属于青少年的游戏社交活动,导致“社会隔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把体育的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很多研究表明,在体育运动中“乐趣”“磨练心智”“结交朋友”及“健身功能”,这些功能都比赢得比赛更重要。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以赢得比赛作为成功的目标,而忽略了参与体育运动的真正意义。
所以,教练们、管理者或者家长们应该把重点放在青少年运动的表现上,而不仅仅是仅看到比赛结果,训练之余给予孩子更多鼓励,尊重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择,以兴趣第一、开心第一去关心孩子,减少青少年运动员心理问题的发生。
3.3 调整竞赛体制,建立适宜青少年的竞赛体系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主要由体育部门或教育部门主办,从体育竞赛的目标来看,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在举办赛事上有一定的共性特点,都是面向青少年青少年,竞赛的训练过程中都会出现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但是体育部门更重视后备力量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门则更关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在参赛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从目标、年龄、项目设置的差异来看,我国的体育赛事存在着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政策制定相互独立,甚至会相互冲突的局面。
所以,促进完善青少年少年竞赛体制的完善,避免出现青少年过早专项化,就要深刻认识到党中央“体教融合”的重大部署和决策,整合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举办的赛事,统一参赛项目规则和年龄,谨慎确定不同项目的初始比赛年龄、不同年龄分组和项目设置,淡化比赛输赢观念,制定运动训练风险指南,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来设置比赛规程和场地规格。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從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和运动训练全程来看,“早期专项化”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既不能绝对的杜绝,也不能只进行专项化训练。开展早期专项化训练需要按照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制定计划,把握专项化和多元化的比例,使青少年专项能力和基础能力全面发展。
(2)在新时代“体教融合”理念指导下树立“健康第一”理念,采用多样化的训练内容,转而促进全面发展。以多元训练为主专一训练为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专项训练的比例,在专项技能提高的同时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3)“享受乐趣,健全人格”,每个青少年运动员都可能经历早期专项训练,不应该以牺牲青少年乐趣为代价去谋取比赛成绩。教练员努力提供一个好的融洽的训练环境去促进成绩的提高,合理控制专项训练的频率,不能影响运动员作为青少年正常的社会活动。
(4)促进完善青少年少年竞赛体制的完善,避免出现青少年过早专项化,就要深刻认识到党中央“体教融合”的重大部署和决策,整合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举办的赛事,统一参赛项目规则和年龄,谨慎确定不同项目的初始比赛年龄、不同年龄分组和项目设置,淡化比赛输赢观念,制定运动训练风险指南,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来设置比赛规程和场地规格。
4.2 建议
(1)建议家长教练们、管理者应该把重点放在青少年运动乐趣和心理表现上,而不仅仅是仅看到比赛结果,训练之余给予孩子更多鼓励,尊重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择,以兴趣第一、开心第一去关心孩子,减少青少年运动员心理问题的发生。
(2)建议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要遵循青少年的身体发展规律,改变“三从一大”的训练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训练。
(3)建议青少年训练的早期理性进行专项训练,尽可能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手段,结合多种项目的训练方式,丰富训练内容。
(作者单位:1.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2.山西大学;3.湖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