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制古钦陶:唐刺史宁道务碑

2023-01-09 07:41黄立廉
文史春秋 2022年10期
关键词:县志碑文刺史

● 黄立廉

民国《钦县志》载:“我钦陶器,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民国九年(1920年),城东七十里平心村农于山麓发现逍遥大冢,内藏宁道务陶碑一方,为高四尺余之巨制,旁附藏陶壶一个,此碑刻有唐开元二十年(732年)字样……可知我钦陶器历史由来已久。”记述了隋唐时代钦州宁氏“五世七刺史”有关战绩功勋的这块陶碑,刻字精美圆润,陶质坚硬厚重,保留着史前的“无釉素烧”技艺特征,从尺寸和雕刻工艺、文字数量看,堪称我国古陶碑之最。此碑的烧制、装饰工艺技术在钦州传承至今,可见在唐代,钦州的制陶工艺已相当发达。

这块陶碑的发现,为史志和后人了解宁氏家族在钦州等地的事迹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宁道务的高祖父宁逵在南朝陈宣帝年间(569—582)为安州(今钦州)刺史;曾祖父宁猛力从南朝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起至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任安州刺史;祖父宁长真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起任钦州刺史(隋开皇十八年隋文帝改安州为钦州);唐武德五年(622年),宁纯(宁逵之孙,宁长真之侄)被唐高祖任命为新设立的姜州(今合浦)刺史,其族人宁道明被委任为南越州刺史;父宁璩在唐武德九年(626年)授钦州刺史;宁道务在武则天执政中期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先是担任瀼州临江县令、爱州牧、郁林牧,唐开元初年(713年)授新州刺史,后迁任封州(今广东封开县)刺史,在封州任上病故,归葬钦州。

宁氏家族为岭南豪族,在广西南部先后开辟新置三州十二县,范围包括东至陆川、西至崇左、北接南宁、南达北部湾畔的广大地区。1963年和1973年,广东和广西两省(自治区)的考古队分别先后到多个宁氏治下的州、县古城遗址考察,均发现有隋唐时期的陶质建筑制品,如筒瓦、布纹板瓦、莲花纹瓦及兽面纹城砖等,结合宁氏古墓群所用的长方墓砖及宁道务墓铺设的十字格花纹正方砖等陶质建筑制品,说明隋唐时期钦州陶质建筑制品品质优异,且应用广泛。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北方遭遇数百年战火,引发大规模人口南徙,再经宁氏家族100多年苦心经营,钦州政治、经济空前繁荣,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文化产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包括冶炼、铸造乃至造船、盐业、珠业等都得到长足发展,钦州陶制便在百业兴隆的情况下凭借着独具特色的优质陶土创造了同时期的奇迹。

林绳武(?—1938)1930年被聘担任《钦县志》总编纂,当年他目睹这块硕大的宁道务陶碑,不无惊异地感叹道:“吾国数千年志著录,未曾有千言以上之陶刻,此志……乃中国第一陶刻也。”如此巨制,烧制技术之高超,可想而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墓志碑的铭文,铭文的字数是定了的,碑的可用面积也是定了的,就是说,铭文洋洋约1500字,可用面积有限,除去间距,平均每字的实际可用面积就更小。受此制约,该碑与别的墓志碑大不相同:碑文只讲行距,不论字距;33行,每行少则40字,多则52字,且选用字形偏扁的魏碑字体,书刻之字该长者长,宜短者短。姑且不论刻字者的功力如何,单论碑坯泥料的细腻程度就非一般意义的陶坯可以匹比,钦州后来所制作的宜刻宜画、纹痕似发、线细如丝的坭兴陶坯体与之相比,颇有几分相似。由于泥料细腻,结构致密,刻字清晰,时隔约1200年出土时,除损坏缺失者,其余碑文仍明显可读。

担任《钦县志》总编纂期间,林绳武听《钦县志》的采访兼校对员蔡夏庭说,宁道务墓碑发现时已破碎为10片,且因无人考证,此墓碑与一同出土的陶壶“同置诸不蔽风雨之祠宇”。林绳武便与冯子材的七子冯铭锴(原名冯相锴)商定,由冯家出资移运和修补。蔡夏庭遂带人搜寻,将该墓碑运回,用士敏土(水泥)粘合,并拓出全文。后来,这方陶碑便收藏在冯家。可惜抗日战争时,侵华日军犯钦,冯家人逃难,仓促不及移藏,将其捣碎。对此,民国《钦县志》有如下记载:

唐代宁道务陶碑残片

唐代宁道务陶碑碑文(拓片)

此墓志发见于民国九年,因其质为陶,发见时,已碎为十片,又因无人考证,与墓中一陶壶,同置诸不蔽风雨之祠宇,将阅十年,旅钦林韵宫,听蔡夏庭之述告,始商诸冯少保七子,备移运及修补之费,由夏庭领役搜运,幸十片中之小块犹全,运回城,用士敏土溶合,使还原形,拓以读之,计志及铭词凡三十有三行,行有四十余字及五十字,惟第三行多至五十二字。首部不作碑额刻字,通体楷书,犹纯作北魏碑字体,惜陶质易损,出土已有破碎,又重以数年之失藏,剥落尤多,故全文达千五百言,其漫漶不可辨者,七十余言。然寰宇坊碑,陶制已少,如斯巨制,尤所希觏,是吾钦先民陶业及书刻之程度也……不意此陶碑庋之冯宅,民二八年十一月日寇犯钦,仓猝不及移藏,捣碎六分之五,现存尾一角,纵横仅一尺,有全碑六分之一,惜哉。然虽断碣残碑,珍之如凤毛麟角矣。

虽断碣残碑,碑文不全,但给后人转达了几点重要的信息:一是该碑为宁道务的墓志铭,足见宁道务在当时的地位;二是墓志铭的材质是当地的土陶,足见宁道务生前是爱陶之人;三是碑高4尺(约1.3米),碑文约1500字,通体楷书、魏碑字体,足见当时制陶业水平高超。

这段残碑辗转多处,先是被当地文化馆收藏,后送交上级部门,现存于广西区博物馆。目前在坭兴陶艺公司陈展的,是当年蔡夏庭用士敏土粘合后的拓片照片。

猜你喜欢
县志碑文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县志里的乡贤
工布江达县“万善同归”碑文考释
县志
2013年山西省市县志编纂工作成绩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