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上德实验小学(312000)特级教师 叶 柱
助力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是教育变革的永恒使命。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景,近年来,机制优化及路径创新不断呈现,“教育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等新载体应运而生。其中,很多地方成立了学科发展基地,为推进区域的学科建设与教研攻坚,打造了一批“先锋堡垒”。笔者所在的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上德实验小学,就是上虞区小学数学学科发展基地(以下简称“上德学科基地”)。下面,围绕该基地的建设,分享一些心得及体会。
什么是学科发展基地?笔者认为,它是为推进某门学科的课程革新、教学改进及质量提升,而建构形成的基层“攻坚”平台。一般而言,学科发展基地由区域教研部门策划组建,但通常设立在基层学校,并由该校相关学科组承担日常的建设任务。就笔者所在区域的情况来看,一门学科通常会有一所或多所学科发展基地学校。
概括起来说,学科发展基地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实践性。学科发展基地不是专门的教研机构,而是扎根办学实体的一线教研组织。其中,前位理念有“试验田”,重点的教改项目有“练兵场”,学科建设有“登山梯”。学科发展基地以“行动研究”为核心取向,具有明显的实践属性。二是校本性。学科发展基地是以某所学校为主体而设立的,所以基地建设会有其校本特点。如学校的团队状况、教研传统及工作风尚等,都会影响基地的构建状态。另外,作为学科发展基地的学校,在相关学科的建设上,应比其他学校确立更高位的价值取向,有更明确、长远的行动规划。三是辐射性。就学校而言,成为学科发展基地,对内是“倒逼成长”,对外是“承担使命”。先努力做强自身,再主动对外辐射引领,是学科发展基地的应有担当。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科发展基地的核心阵地是学科教研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科发展基地的建设包含教研组建设,但又不止于教研组建设。这其中蕴含着学科教研向学科建设的升级,包含着更高位、更全息的育人立意。
学科发展基地作为一个着眼长期、相对稳固的平台,必须建立基本制度,形成运作常规。比如,基地要定期(学年或学期)举行团建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宣扬“凡事预则立”的务实风尚,坚定每位成员扎根本职岗位、夯实教学行为、助力基地建设的决心;要高度聚焦核心任务,深入探讨重点工作,明晰行动要领,把握注意事项,凝心聚力再出发。
同时,要形成过程性管理的相关规程。上德学科基地自成立以来,始终强调、竭力推行单元集体备课制度。单元集体备课,由年级备课组负责实施,聚焦教材重点单元展开,以“编排结构梳理”“核心课例研讨”“疑难问题交流”为三大基本板块,在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中提升教师立足单元视角、整体把握教材的专业能力。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如获得灵光一现的妙招,或产生无法破解的疑问,年级备课组就要及时与专家、教研员取得联系,深入沟通探讨。另外,理论学习制度也不可或缺。随着各年级课程方案及学科课程标准的全面发布,基地推广“读书会”行动,基于疫情背景下各类“直播”风生水起的现状,组织全体成员以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及时研习新思想、新理念,并通过交流“外化”所得。
教研活动的提质与创优,是很多学校普遍重视的。指向学科发展基地建设的校本教研,更期待显性而稳健的实效,呼唤鲜活而醒目的特色,能为其他学校改进校本教研提供样例借鉴。
(1)把握“真实”促改进
任何事情想要改进,得先知晓“真实”。学科发展基地要“刀刃向内”,加强常态课调研,把握一线教师的教学现状,彰显基地建设从课堂出发的务实态势。每学年,上德学科基地都会开展“随堂听课”活动,既展现了常态化的教学,也加强了成员间的紧密交流。通过听课,我们发现数学课上教师使用实物展台投影学生作品的频率很高,体现了关注学情的理念,但是投影时,很多教师常常根据自己的视觉感受将学生的作品稍作放大后便开始交流。事实上,这种投影放大的程度对于坐在教室末排的学生而言通常是不够的,从而影响了观看及学习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基地听课交流会上提出:投影展示也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以末排学生能清晰地看到为基本原则,这样对近视防控工作也有好处。
(2)深耕“主题”强探讨
在学科发展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应精心确立具有前瞻性、个性化的教研主题,并对其加强常态化的持续研讨,以促进全体成员的专业提升,构建学科建设的基地品牌。
近年来,上德学科基地始终关注“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教研主题,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的校本活动,这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指导意见不谋而合。比如,“认识分数”的教研行动这样展开:先由两位教师根据自己对“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进行同课异构,再让第三位教师进行单元内容的解读与梳理,全体成员深度评议,优化思路。一周后,第四位教师按新思路再次进行教学,基地负责人作研究综述……一系列活动开展后,教师们对“单元整体教学”有了比较清晰的理念认知与实践体会。
在近期举行的“浙江省绍兴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中,基地成员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因鲜明的“单元整体教学”特色而广受好评。课始,教师呈现四个图形(如下图),以“一眼就能看出谁的面积”为引子,激活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已有经验。随后,教师让学生自主数出另外三个图形的面积(按教材编排,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后续课时的内容),突显了“面积大小就是所含面积单位个数”的面积本质的一致性。在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再次通过课件呈现这四个图形,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和梯形是否也能用转化思想来研究面积计算,于无形中渗透了思想方法的一致性,开启了学生后续学习的视窗。
(3)依托“项目”求发展
用科研引领教研,这是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灼见。除了特色化的主题教研,我们还倡导用重点课题来引领日常的教学及研究。课题的确立,要基于学科的最新态势,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并广泛征求成员意见,既“聚人气”,又“接地气”。比如,上德学科基地自成立以来,一直围绕重点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小学数学常态课评价研究》展开持续的实践,已取得了一些实效。
在学科发展基地的建设中,制度也好,活动也罢,最终都是为了成就“人”。其中,教师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此,基地要搭建富有特色的平台,丰富活动载体,为全体成员的专业拔节、学术锐进提供支撑。
(1)师徒携手行,成长可见
在基地成员中积极建构师徒组合,这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策略。一方面,作为徒弟的青年教师获得收益,在站稳讲台、提高执教能力方面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作为师傅的资深教师在指点教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修炼、教学相长,在明晰教学主张、形成教学风格方面不断追求。同时,师徒携手同行,还可以营造基地成员抱团发展、融合奋进的良好氛围。以上德学科基地为例,除了日常的师徒活动,徒弟还会定期接受一些长期研修实践的任务。由于时间跨度大,课例研磨深,所以青年教师历练带动了团队全员研修。
(2)结盟工作室,发展加速
与“名师工作室”结盟,也是学科发展基地建设的重要抓手。“名师工作室”常由名师领衔,骨干教师加盟,里面的名师资源及衍生的专业资源极其丰富,这无疑能为基地建设提供强劲助力。上德学科基地所在的上德实验小学,同时也是“浙江省叶柱名师网络工作室”“绍兴市叶柱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承办单位。所以,基地的很多成员“近水楼台”,成为工作室的核心成员。近年来,基地与各级工作室紧密融合、彼此支撑,彰显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伴随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学科实践”渐成热词,也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导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提出:“‘学科实践’既注重学科性,也注重实践性,强调通过‘实践’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巩固、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在学科发展基地建设中,一方面要引领学科教师强化夯实课内学科实践、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意识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创意设计各类课堂外的学科实践活动,提升学科育人的品质。
那么,怎样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呢?上德学科基地的做法是举办“数学节”,通过搭建学习平台、丰富课余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提升文化品位。“数学节”聚焦“数学好玩”这一主题,分“数学游戏”“数学创作”“数学趣题”三大板块,通过“老师指导”“日常练习”“风采展示”三个环节,吸引全员参与,促进全校铺开。
(1)数学游戏
游戏,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数学游戏,兼具趣味性与思考性,蕴含强大的育人力。上德学科基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针对不同年级的数学游戏,如一年级的“玩转七巧板”、二年级的“智慧数独”、三年级的“巧算24点”、四年级的“超然速算”等。在教师的组织指引下,全校学生人人参与,利用课间、家里休息时间积极开展游戏,激发数学思考。在常态活动的基础上,学校选出部分学生参加年段的“数学游戏达人赛”。在紧张活泼的PK气氛中,学生全神贯注、冷静应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及令人称道的数学素养可见一斑。
(2)数学创作
翻看数学教材,能发现数量不少的实践创作素材。对于这些内容,如果教师视而不见,就丢失了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契机。基地数学组结合各年段的教学内容,开展了“数字创意秀”“钟面设计”“巧手剪对称”“制作活动日历”“各种各样的桥”等数学创作活动,使学生既巩固了课本知识,提升了数学思考力,又发展了动手操作能力。
(3)数学趣题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题目是其最重要的载体。在很多有意思的题目里,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链接着数学模型,承载着数学文化,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遇见”一些有趣的题目,而不是一味地低头解答那些早已熟悉的题目。教师可精心搜集、整理、编制有意思的题目,布展在学生上下学或课间活动的必经之路。学生或在教师组织带领下集体讨论,或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或在不经意间经过而驻足停留、沉浸其中……这样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让学生的思维绽放创新之花。
当然,学科实践并非只限于上述几类,常态化的数学阅读也是不错的选择。目前,优质的数学绘本及科普读物并不难找,选择空间也比较宽绰。另外,还可以根据年级的知识特点,开展数学项目化学习活动,在较长时间的持续性、主题式学习历程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及探究能力。
前文已经提到,学科发展基地是“先锋堡垒”,必须承担“辐射”职责,在区域教研中充当“排头兵”。
承办区域性的研讨活动,是学科发展基地的常态任务。在笔者看来,承办活动是基地建设接受同行检阅的过程,如“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常规、素养水平是否值得圈点”“教师的理念水平、实践能力及团队意识是否尽如人意”等。定期承办区域性的研讨活动,对基地建设有“倒逼”与“推动”的作用。
优质课例、学术主张、科研成果是学科发展基地在建设历程中形成的“拳头产品”。将“拳头产品”以“专场展示”“送教下乡”“进校指导”等形式予以推介,也是基地外部作为的重要方面。所推介的成果,既要有清晰的基地标识,又要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起专业共鸣,产生积极影响。
很多时候,“做了什么”值得推介,“怎么做的”也令人期待。在笔者看来,分享教研样态比公布教研结果更具推广价值与启发意义。因此,学科发展基地要设法将自身优质的教研过程原生态地展现出来,帮助同类学校实现校本教研的过程优化与品质提升。这方面,上德学科基地的很多教研活动都以“互联网+”的手段,通过直播或录播的形式进行分享,为优化教研生态做出应有努力。
以上是对学科发展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扎根学科现实,探寻发展路径,推进学科发展基地建设,这是一个且行且思、内外兼修的长期过程。让我们不断探索,助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