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大学科研工作开展模式研究

2023-01-09 16:11王成林班晓荣
中国储运 2022年4期
关键词:组织化科研活动科研工作

文/王成林 班晓荣

地方应用型大学科研工作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文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其所面临的形式,提出科学的工作开展原则,客观评价了影响要素作用关系,并结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开展模式,特别是强调了组织化的重要作用,对建设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大学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地方应用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该类高等院校已经开始进入了新的分类发展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学校都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特别是科研领域需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不断创新提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工作,按照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提高专业领域的科研能力,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一、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分析

1.社 会学校发展战略定位逐步明确,高质量科研要求逐步提高

高等院校在经历长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其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差异化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要,作为区域发展的推动力量,当地政府都给予地方应用型大学以更加清晰的定位要求。如北京市已经发布了《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提出建设包括高水平研究型、特色性、应用型等三类高校,其中对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定位为培养优秀高水平应用新人才,紧密结合北京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开展高相关性理论探索和科技创新。因此要求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应立足于区域发展需求,精准聚焦自身优势专业合学科开展,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地开展科研活动。对于地方应用型大学而言,还应更加注重实现与教学的协同互动,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在新的发展环境中,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学习的方式也在不断拓展,传统的教师定位也在发生转变,因此科研成为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与产业发展协同、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对高质量科研要求逐步提高也会逐步提高。

2.外 部服务需求侧持续变化,科研服务需求水平持续提升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目前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较高的阶段,创新主体重心逐步从高等院校向领军企业转移,对行业特色院校影响更为明显。以北京物资学院具有传统优势的物流与供应链产业领域为例,行业领域企业的科研能力快速提升,对科研服务的要求也转变为面向大企业的大项目,科技服务的高端需求逐步增加,而企业浅层次的服务需求逐步减少,同时相关待解决问题的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明显,单一管理学、金融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知识都无法解决好该类问题。伴随着信息传播手段、速度、内容维度的全面改变,以平台服务为代表的产业知识、经验普及速度加快,产业化技术传播效应明显,一些原有的中小企业碎片化需求快速减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技术更新和运作模式更新加速迭代,以物流和供应链领域的工程技术为例,现有的技术迭代周期已经缩短到3-5年,服务的动态性调整趋势逐步明显,前瞻性服务需求稳步快速增加。

3.行 业特色院校供给侧不完全匹配,发展面临一定困境

地方应用型大学受到发展历史、定位等方面的影响,长期以完成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为主,在此背景下,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因素影响,目前很多地方行业特色院校在本领域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产业优势保持难度加大,作为服务供给侧的学校综合科研能力不完全匹配当前的产业服务需求,导致学校科研类项目数存在持续下滑风险,并面临标志性成果缺乏的困境。在学校定位方面明确的情况下,社会对高水平应用型的理解还处于逐步成熟过程中,对于应用型大学的成果形式还有待进一步统一认识。同时由于受学校整体规模、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影响,学校对教师科研活动的品牌赋能不强,造成教师获取项目的成本较高,执行难度较大。

二、有组织科研工作开展的原则和影响要素分析

1.设 计原则分析

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科研工作筹划设计需要统筹兼顾学科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两个层面的总体需求。首先应该明确科研和教学之间的互补关系,让科研获得的应用型成果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成为案例撰写、教师双师能力培养等领域的重要实现路径。同时在科研服务上,重视服务广度和深度的同步扩展,应该重视在科研工作的广度上拉开,将政府、企业、协会等多个方面的需求都尽可能地纳入服务外围,实现科研服务的空间和内容维度拓展,以科研为基础从事更多的社会服务活动,推动学校在区域的影响力的提升,在局部优势领域适度地掌握行业发展的话语权,提供前瞻性的产业引导发展服务。同时也要兼顾研究成果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度延展,关注偏重应用层面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做好实践中的问题导向和研究中的发展导向两者间的平衡工作,实现科研工作的知行合一。

在科研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重视外部各种力量的引入,充分认识到单一校内资源内循环运作机制已经无法形成有效应用的缺陷,更加明确如果外部资源不足,势必将固步自封导致科研服务能力下降,应该与政府、企业、协会等建立合理地全渠道沟通机制,构建学校资源内循环与社会资源外循环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2.模 式设计的关键影响要素分析

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科研工作应更加聚焦区域发展需要。目前该类院校的发展目标都提出要注重政府、行业与学校之间的协同互动,应集中优势资源建设成为区域重要思想库、智囊团、科技中心,推动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升相关领域的学科发展水平。以北京物资学院为例,未来将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优势,在物流和流通等特色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努力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思想库、政府咨询智囊团、产业发展的科技中心,发挥更加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1]。

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科研工作应更加关注实践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立地顶天的实践型科研体系是实现地方应用型大学科研服务目标的重要基础。目前该类大学的科研问题很多来源于产业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科研工作的特色凝聚与彰显也是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完成的,并在科研特色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并进一步形成学校的产业品牌效应[2]。实践型科研体系将引入更多的校外资源介入到学校的科研活动中来,建立包括学术顾问委员会等新的科研组织,吸引政府、企业的专家进入学校,解决学校服务和外界需求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学校应大力建立包括多个典型企业的科研资源池,加强教授工作室、博士工作站等服务机构的建设,并通过青年教师挂职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和企业的互动,通过与校外资源的全渠道沟通,使得学校能够构建实践性更强的科研工作组织体系。同时积极地发挥应用型大学社会服务的职能,在产学研合作中,推动自身的内涵发展,在自主发展过程逐步强化和提升自身的主动权、话语权,获得资金与社会的支持与保障[2]。

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科研工作应关注多层次的自主发展运营机制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自主发展首先是指学校应相对独立于政府的行政控制,由校内人员根据组织自身条件,对环境的关系状况做出反应,选择学校组织的行为及其方式,并对自己的选择及其结果负责[3]。以该层次的自主发展机制为基础,将保证学校科研服务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保持应有的前瞻性,突出大学的探索创新职能。在此同时也应关注学校教师自身的自主发展层面的问题,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权利,加强学校的科学引导作用,以良好的发展环境,在遵循教师的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地将教师纳入到学校统筹发展的机制中来,在工作中强调“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注重方式方法的选择和精细化项目的实施影响。

三、有组织科研治理体系设计研究

地方应用型大学科研治理体系设计是一个典型的系统性工程,会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明显动态转变,综合考虑设计原则和关键要素影响关系,在立足目前学校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持续优化阶段性的建设方案,逐步建立科学的治理体系。以北京物资学院发展为例,就需要加强科研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快速发展,并逐步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1.形 成完善的组织化科研活动治理架构

该类治理架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需求特征,注重凸显其时代性、区位性、地域性特色。一是要做好部门设计的组织化,实现全科研活动的功能集成与融合。考虑科研活动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应考虑在学校层面设立社会服务领域的专职部门,或者适度扩展科研处的功能范围,突出对外合作的重点工作,实现与各类政府、产业、社会资源的无缝对接。二是形成完善的科研服务平台架构。该类平台在强调校内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内设机构重要性的基础上,应突出与政、产、研融合的平台建设,构建一批具有针对性的校外合作平台,包括现代产业学院等,从而有力地补充学校的科研资源。三是科学地制定政策体系,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在起到指挥棒作用的同时,要关注政策的持久性和稳定性,适应教师的科研周期调整规律。四是构建面向全科研活动链条的组织化服务资源体系,为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包括实验场地、洽商场所等硬件支持,同时也提供包括产学研基地建设、教师挂职锻炼、毕业生输出等软性支撑。五是强化校院两级的学术委员会职能,并建设包括外部专家顾问委员会的机制,形成完善的科研决策咨询体系,定期发布科研行动指南,及时完善学校的科研内容,做好前瞻性的科研项目布局。

2.形 成组织化的科研活动机制

为了提升科研活动质量,应考虑在遵循科研活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展面向科研活动全生命周期的组织化科研活动。首先是通过论坛、讲座、专项交流等形式,与政府、企业、协会方面的专家进行深入沟通,或者组织深入地调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学科、行业论坛活动等获得新信息并发现问题、确定目标,系统地解决学校与外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度。

为了提高科研能力,要注重实现横向和纵向科研活动联动,在横向科研活动中实现纵向科研活动的成果应用和提升,在纵向科研活动中实现横向科研活动的应用方法扩展;该类活动的基础是实现纵向和横向科研资源的互通,并提升对学校外部资源的利用率,利用建立校外产学研基地提供更多的综合型服务,并加大不同团队在共同平台的交流和沟通。

为了提高科研活动的有效性,可以针对区域的重点需求领域和重大活动、项目等,开展专项研究工作。以北京物资学院所在的地区为例,可以针对冬奥会物流服务、北京市对口帮扶、应急物流服务系统等开展科研专项,既可以服务区域发展重要需要,又可以拓展新的科研方向,并易于形成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3.形 成组织化的科研团队构建体系

科研团队是实现科研目标、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主体,地方应用型大学的重要补短板项目也主要集中在科研团队的建设领域。由于缺乏学科发展的长期沉淀,在短时间内建立科研团队需要学校进行更加组织化的统筹设计,力争在学校层面、学院层面、教师层面等实现多维度地互动,实现从静态、动态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团队建设模式。首先在学校层面将依托顾问委员会等形式发布科研指南,为科研团队的组建提供方向指引,同时最大程度地公布专业教师的科研信息,解决团队内部组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交流成本。学校还应关注跨学科交叉团队的组建,注重以项目为载体跨学院组建科研团队,解除学院层面对科研团队组建的行政限制影响问题。同时学校积极做出政策导向指引,改变科研项目评价政策,允许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按照工作量拆分子课题,改变过去只认定单一课题负责人的方式,形成有利于团队实现的政策环境。学校还应加大和外部资源的互动,积极引入资源形成“企业+学校”、“政府+学校”的团队构建模式,并依托教授工作室、企业家工作室等形式建立各类科研团队形成的基础保障基础条件,进一步集聚研究力量,促进更大规模的科研团队形成。

4.形 成组织化的科研成果应用体系

科研成果应用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学校层面首先是构建成果资源池,将科研成果的体现形式标准化,可以优先考虑以产品的标准化形式进行呈现,便于进行科研成果延伸推广;同时要注重成果的总结,进行规模化的组配后进行推广,形成更加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改变单个教师独立的推广机制;更加侧重依托学校层面资源,与政府、企业、协会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形成有组织的科研对接活动,形成成果应用的多种渠道。学校还可以将成果系列化进行深层次的推动利用,例如组织申报各类奖项,进一步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5.形 成组织化的保障基础

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构建良好的系统性基础条件,地方应用型大学更应侧重保障性措施的精细化。例如应重点加强对教师成长轨迹的科学规划,因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往往缺乏对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的科学设岗,缺乏对专技人员进行岗位认定和分类评价机制,因此无法充分发挥专技人员的特长和保障专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难以提升系统运行效率,所以应更加因地制宜地强化对符合本校教师的成长轨迹设计工作[5]。学校还应强化科研活动的全流程服务和管理,构建科研项目预测、筛选、评价和监督机制,对其服务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充分评价并进行有效阻止,提高科研活动的有效性[4]。

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科研活动组织在国家出台新的教育和科研类管理规定后都在进行不断地探索,当前阶段是学校发挥核心引导作用的关键时期,其核心任务是积极推动组织化的科研体系构建、开展系列的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活动效能,全面推动新科研体系的建设工作开展,形成服务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科研工作的外部环境会不断地改变,相关的组织模式也会不断地调整、优化,因此学校应该持续关注提升科研资源供给侧和需求侧配置的契合度,逐步凝练和发展新的学科方向,构建更加良好的科研工作组织化开展环境,更好地推动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C

猜你喜欢
组织化科研活动科研工作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亚临界芝麻蛋白粉挤压组织化工艺研究
添加剂对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复合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现代物流现状及展望
关于政府伦理组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依托科研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开放大学背景下基层电大科研工作困境与策略——以浙江省示范性基层电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