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兰兰
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世界贸易和海运量不稳定性以及碳中和目标会增加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为了保障中国供应链安全,需要重建海上贸易物流新格局,大力拓展海运物流新趋势,实现海运物流智能化,积极发展北极航线,增强中国海上贸易及物流话语权。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工厂”,是全球供应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中国自然也是全球海运需求最大的国家,然而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世界碳中和目标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等增加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给海上贸易物流带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不可忽视的风险和挑战。
2021年3月23日,中国台湾班轮公司长荣海运经营的“长赐”轮(Ever Given)在从南向北方向的苏伊士运河入口附近搁浅,导致运河南北两端等待通过的船舶积压至约500艘,计约2160万总吨,按总吨计占全球船队1.5%。此事件对整个欧亚之间的供应链造成了明显的阻断效应,影响的范围涉及食品、家具、衣物、健身器材、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以及全球能源供应等,直接结果是短期内全球供应链部分中断,长期因受堵船只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的增加导致整个供应链成本增加,海运费率提高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苏伊士运河堵塞凸显了供应链高度集中和长链条国际分工带来的风险,增强了供应链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并可能导致制造业改变目前的原材料库存体系,让越来越多的跨国制造业加速选择就近布局,采用更加灵活的供应链系统,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推动短程供应链就近化,运输方式多样化以及建立更多的供应链或成为下一步发展趋势,构建更加稳健的产业链供应链和更加立体、更加多元化的物流供应链服务网络是未来产业及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造成全球产业布局深度调整、产业链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全球格局变化等间接影响,推动海上贸易及物流构建新格局。买全球、卖全球、运全球的发展战略也受到供应链安全的挑战,未来海上贸易要抓住更多区域经济和双循环的发展机遇挑战,这将对全球海上贸易及物流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未来世界人口将继续增加,预测到2030年人口将超过85亿人,全球中产阶级人口数量也将快速增长,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也将进一步东移,来到中国、印度、以及亚太地区。全球中产阶级年消费水平预测到2030将达64万亿美元,得益于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海运贸易量预计将持续增长。英国交通部预测,有望到2035年达200亿吨以上,到2050年或超过300亿吨。然而近年来疫情全球蔓延的不确定、全球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以及大国间博弈的不确定,将显著增加贸易和海运量的不确定性,这将进一步凸显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而全球化程度高、供应链复杂的产业其供应链体系将更加脆弱,另外航运业在物流链上距直接货主最远,导致航运业在全球供应链上被“工厂化”、“工具化”,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较难发挥物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支撑作用。其次我国部分对外依存度较大产业与外方存在巨大差距,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相关供应链存在不稳、不强、不安全隐忧。
IMO指出航运业在2008年基准上2030年碳强度降低40%,2050年碳排放总量降低50%的目标。欧洲“绿色协议”亦提出,让欧洲成为全球首个碳中和大陆。全球海运业减排的压力,不仅来自国际海事法规“IMO 2020限硫令”以及欧洲“绿色协议”,亦有货量及金融倾斜的助力,2019年制造业与金融业加入“零排放联盟”,对远洋运输具有商业可行性的零排放船舶提出了导向性指引,并提高了应对气候变化在贸易政策中的地位,这些对全球海运及对外贸易的冲击不容忽视。航运业要实现上述减排目标和愿景,唯一可能的途径是完全转变为使用新型碳中和燃料及供应链,除了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创新船舶技术,还需要一系列海运业供应链革新,包括能源的制取、储存、运输、加注,质量标准制定、陆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船舶设计、材料以及设备革新,航线网络组织的革新等问题。从时间来看,要实现IMO 2050年零排放的初步战略,2020—2030年期间必须突破供应链革新技术,此后的20年将新的供应链实现规模化和商业化发展,才能巩固海运业在相关市场主导地位,以海运业为核心建立具有碳中和责任的供应链,并携手上游及下游供应链承担碳中和责任,这些供应链包括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以实现碳中和目标。
预期全球贸易货流格局将有重大调整,表现为长距离东西干线增长放缓,区域内航线增长有所加快,中国与东南亚间的区域贸易将持续增长,全球范围内将形成以区域贸易为核心,以东南亚、南亚等国家为重要节点的海上贸易物流新格局,中国在世界海上贸易物流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建议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全程供应链服务,与供应链其他产业各方携手合作,推动航运物流具备覆盖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供应链服务能力,拓展国际多式联运体系,积极开拓“陆改水”“陆改铁”新路径,开启“水水中转”“水铁中转”等系列新模式,补“断点”通“堵点”,加快向综合物流营运商转型,为外贸提供多元化、区域化海上贸易物流服务,重构安全的供应链体系。双循环战略后供应链国产化诉求愈发强烈,借助国内供应链产业链体系重构,探索中国航运企业水平整合国际航运企业,扩大航运物流市场份额,成为全球顶级班轮公司之一,探索垂直整合航运上下游产业集成航运、码头、仓储、物流、内陆运输等各种形式的运输能力,实现“一站式”物流服务,加强对整个供应链的控制,提高航运业在整个供应链的主导地位,确保我国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供应链网络迅速全球化,美国发起并主导了集装箱革命,建立了标准化和一整套运输体系,引领了全球产业的转移推动了国际贸易拓展,改变了国际海运格局,集装箱革命引起以海运为主的物流支撑体系向多元化国际物流模式发展,推动技术、规则和标准全面调整。随着智慧经济时代到来,5G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崛起,供应链不安全问题将加速海上贸易和物流业务模式智慧化创新,推动航运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以及无人仓、智能快递柜、无人车等新装备的应用,显著提升海上贸易和物流仓、运、配等环节的运作效率,促进港、航、物、贸一体化、全程化、柔性化发展,总之实现物流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并推动国际贸易、供应链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同时平台化将是航运及相关市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功能更加全面的航运平台将逐步打通国际供应链业务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借鉴国外经验,智慧物流并非仅仅实现物流智慧化技术,更需要在发展理念,组织管理、运营模式、价值服务的智慧化。各级政府亟待颁布一系列智慧物流政策,推进国际物流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
国际政治、新冠疫情、恐怖主义、战争行为等意外事件,都可能影响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巽他海峡和英吉利海峡等国际航运通道的正常运营,增加全球供应链阻断风险,为了增强全球贸易和海运物流稳定,发展北级航道作为可行的替代方案十分必要。世界经济最为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东北亚、西欧、北美地区通过快捷的北极航线相连,使东北亚沿海诸港至欧洲西部及美国东北部沿岸港口的航程大幅缩短,使亚洲各国更接近西方市场,远东、西欧和北美这三个区域之间的贸易合作必将扩大,北极航道开通还将促进环北极经济圈的整体增长,促进航道沿线、欧亚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北极沿岸港口地区将兴起新的物流转运中心,全球贸易和航运格局都将因此发生重大变革,北极航道将给全球贸易及海运业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北极航道货运量和航次增加,预计会对传统航线造成明显的挤出效用,传统航道占国际海运的利用比例会逐渐下降,形成新的世界海运格局。中国经北极航道比传统的经过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航道要缩短30%-40%的运输航程,因此北极航线进一步增加我国与欧盟、北美之间的贸易额,增强中国在全球贸易和海运中的地位。
(1)增强海上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体系的话语权。
推动航运物流具备覆盖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供应链服务能力,引领航运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制造企业密切合作,在生产基地规划、厂内设施布局、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引入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加快发展高品质、专业化定制物流,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增强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支持企业与航运物流企业研发智能立体仓库、智能物流机器人、自动化分拣设备、自动化包装设备、无人驾驶车辆和冷链物流等技术装备。加快航运物流向综合物流营运商转型。增强海上物流在供应链综合服务引领能力。
(2)增强中国海上物流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
通过智慧创新、主动参与减排行动,创新国际海运新模式,以苏伊士运河堵塞为契机,探寻新的海运方式,开辟新的海运通道和运输领域,积极成立相关行业组织和国际组织,制定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共享标准标准等,确定符合我国利益的国际海运制度规则,增强中国海上物流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更改国际海运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