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夏蒙
(西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在我国几十年的现代化、城镇化、生态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面临着非良性发展的问题。陕西省传统村落的村容村貌在乡镇更新中逐步遭到毁坏,后续景观修复过程中又出现“千村一面”等问题。作为传统村落灵魂的文化景观,是与特定历史、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的产物,却并没有在乡镇的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开发。离开人文景观的底蕴依托,传统村落的建设无疑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动力,也无法为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建设逐渐得到了政府与专家学者的重视,乡村文化景观建设也越来越趋于本土化、特色化。“乡村文旅”等特色化建设口号的提出,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才是乡村长远发展之根。陕西省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环境与地貌复杂,传统村落分布广泛且各具特色。整合全省传统村落的基础信息和当地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特征,是陕西省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重的一项工作。
在我国,传统村落原称为古村落,指1912年以前建设形成的村落。2012年9月,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201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研究的相关问题正式纳入政府管理范畴。1994年版《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首次明确指出,文化景观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它表现出人化的自然所显示出的一种文化性,也指人类为某种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用自然所创造的景象”。文化景观应具备以下特征: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能够代表一个清晰定义的文化地理区域,并且具备解释该区域本质的和独特的文化要素的能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对文化景观的阐述为由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道路、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1]。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形成的景观,其可以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我国建筑学家朱胜萱对中国古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打造了由莫干山、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等数十个传统村落改造完成的民宿,使乡村有了一种更好的发展模式。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松烟镇许村将民俗文化艺术与乡村建设相融合,创办了两年一届的“许村国际艺术节”,将当地的剪纸等民俗活动融入艺术节。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碧山村提出实施将乡村传统手工文化与当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黟县百工”计划,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与民宿旅游业。翟洲燕[2]论述了陕西省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识别体系,并以韩城市党家村为例,对其文化景观进行识别与提取。杭侃[3]提出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对进行其旅游开发等活化利用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朱凯凯[4]对陕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及景观特征进行了研究,将陕西省传统村落分为三大村落景观区、九大景观类型,并研究了陕西省传统村落的内在发展规律。祝越[5]提出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景观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当前国内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中普遍存在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的问题;为防止地域文化陨落,各地可通过整合传统村落景观体系、留存地域文化景观形象的方式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地域性文化。学者们强调了整合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体系对于其活态更新的重要性。
2012年12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三部门公示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陕西省共有5个传统村落入选;在第二批名录中,陕西省共有8个传统村落入选;在第三名录中,批陕西省共有17个传统村落入选;在第四批名录中,陕西省共有41个传统村落入选;在第五批名录中,陕西省有42个传统村落入选。目前,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了5批,陕西省共有113个传统村落入选。其中,陕南地区共计22个,关中地区共计45个,陕北地区共计46个。
要想了解陕西省113个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特征,必须全面深入地对陕西省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元素进行分析与整理。以陕西省三大村落景观区——川北陕南山地聚落景观亚区、关中渭河平原聚落景观亚区、陕北黄土高原聚落景观亚区为划分基础,分析各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特征。同时,将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两大类。其中,物质文化景观实则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外在形式化体现,其核心还是文化二字的不同表现形式。为便于研究,笔者将物质文化景观分为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屋顶造型、墙体造型和装饰纹样等,将非物质文化景观分为宗族文化、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
陕西省南北狭长,境内气候差异很大,全省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为南北方。从气候特征来看,陕西省的传统村落有着多样性的地理风貌环境,兼具南北方及中部气候特点,由北向南渐次过渡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从空间分布来看,陕西省横跨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中部渭河横穿关中平原,北部接壤毛乌素沙漠,南部连接秦巴山地,分为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区域,各区域的自然资源、建筑特色、民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有所不同。从文化发展来看,陕西省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又曾是十三朝古都,是我国历史上建立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省份,故而宗族文化与民风民俗发展历史悠久。多样性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使陕西省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特点。
陕南地区是指陕西省南部地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3个地级市及辖区范围,总面积约6.9万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33%,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南方气候特征。目前,陕南地区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2个,大多依山谷或沿河而建,平面布局多为带状,建筑形式多为带天井的三合院与四合院、石板房等。陕南地区有川西风格建筑、苗族风格建筑、羌族风格建筑等,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建筑有着较大的区别。陕南地区的村落融合了川陕两地的建筑风格,以木制、石木制建筑结构的山地合院为主。建筑材料方面,陕南地区以石材、木材为主。屋顶造型方面,陕南地区多为悬山顶,有双坡悬山顶、歇山顶和双坡硬山顶。墙体造型方面,陕南地区以穿斗式、马头墙为主。装饰纹样方面,陕南地区以木雕、砖雕、石雕为主,部分山墙会出现彩绘样式,多应用于柱基、柱头、门窗、屋脊、山墙等处,木雕出现较多。整体装饰纹样比较精巧纤细、活泼灵动,有较为明显的四川民间艺术特点。
研究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时,首先要了解其特性文化。陕南地区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当地传统村落文化因有商贸移民文化背景而比较特殊,融合了秦文化、中原文化、氐羌文化等。陕南地区的宗族文化大多体现为在传统村落中建有宗祠、祠堂等,用于怀念族人及记录族人迁移的历史。陕南地区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为主,多种宗教文化共存。陕南地区的典型民风民俗有龙舞、汉调桄桄、协税镇社火、镇巴民歌等,有在建筑四周种植竹子与柳树的习惯(以求“四季常青”),还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习俗。
关中地区是指秦岭北麓的渭河冲积平原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总面积约5万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28%。关中地区为陕西省核心区域,人口密度较大(该地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3),因此,其传统村落的人文景观复杂程度较高。目前,关中地区有国家级传统村落45个,东起渭南市富平县薛镇韩村村、西至宝鸡市凤县,其东部地区传统村落密度略高于西部地区。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材料以生土和烧制的熟土青砖、石材为主。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建筑多为硬山顶四合院及窑院结合的民居,有靠崖窑与四合院结合院落、四合窄院、单排房院、下沉式窑院等。在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中,窄式四合院出现较多。其中,咸阳市永寿县等驾坡村与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是陕西省少有的以生土制地坑窑院为主的传统村落,极具地域特色;党家村中保存有100多套清代的青砖制四合院建筑,是关中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屋顶造型方面,关中地区多为硬山顶,正房是双坡硬山顶,厢房为单坡硬山顶。墙体造型方面,关中地区以人字形为主。装饰纹样方面,关中地区以砖雕、石雕、木雕为主,其中砖雕出现较多,多应用于照壁、门楼、屋脊及立面墙面装饰上。民间图形图案多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以黄土文化、关中文化、商贸移民文化为主。当地宗族文化较为特殊,每个村落以单个或多个大姓为主,每村设有族长,村民凝聚力较高,并设有祠堂、私塾、宗族大院等;较大的院落中会设明堂、明间等,主要功能是祭祖;个别村落会有晒家谱、祭祖等活动。关中地区宗教信仰以儒释道三教为主,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景教等外来宗教文化,整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关中地区典型民风民俗有“关中八大怪”、社火庙会、锣鼓秧歌、秦腔、面塑、泥塑、剪纸、刺绣和年画等。
陕西省北部地区以黄土高原的丘陵地貌为主,黄土层厚150~200 m,年降水量较少(300 mm左右),植被覆盖率较低。独特的地理条件与干燥的气候因素使陕北地区的建筑以窑洞式的生土建筑为主。陕北地区包括延安市、榆林市及其辖区范围,总面积约8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9%。目前,陕北地区有国家级传统村落46个,是陕西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最多的地区。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形式有石窑、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洞、下沉院落式窑洞、窑洞与瓦房一体的城堡式窑洞建筑群、明锢窑四合院、靠崖窑四合院及靠山接口式窑洞等,多为清代时期建筑,具有较强的北方干旱地区民居建筑特色。陕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材料以生土、石材为主。屋顶造型方面,陕北地区传统村落除窑院结合式院落有硬山顶出现,剩余的为生土窑洞,无排水屋顶形式。墙体造型方面,陕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无明显的山墙造型。装饰纹样方面,以木雕、石雕为主,其中石雕出现较多;石雕多应用于建筑基底,木雕多应用于窗棂等位置。
陕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以黄土文化、陕蒙回多民族文化为主。在历史长河中,陕北地区不断有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迁入,造就了当地人文特征具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三者杂糅的特殊性。陕北传统村落中宗族文化主要体现在宗祠制度的建立,可增加族人的凝聚力。同时,当地开设家塾与学堂,并提出“耕为本务、读为荣身”的教育理念。陕北地区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文化为主,还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文化。当地庙会文化发展较好,已经深深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陕北地区民风民俗融合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特征,如正月社火、腰鼓、秧歌、陕北民歌、道情和剪窗花等为农耕文化衍生出的民风民俗,吃羊头、喝奶茶等是游牧文化的遗存。
笔者对陕西省陕南地区、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掌握了各个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基本信息。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两种类型。其中,物质文化景观体现在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屋顶造型、墙体造型和装饰纹样等方面,非物质文化景观包括宗族文化、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通过分析与研究,笔者较为客观地了解了陕西省不同地域范围内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性质与特征,梳理出不同地域范围内传统村落发展的外在表征与内在规律,以期为后续陕西省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