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争艳(江苏省徐州市民主实验学校 221000)
单元教学设计要想扎实、有效,绝不能将教材内容不加甄选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知识点或是重复机械地操作和练习。传统的单篇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形式僵化,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情境之于知识,就好像汤和盐。盐需要溶解到汤中才能被身体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驱动的新教学顺应时代而生,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的,围绕一个主题,创设真实情境,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让学习在学生身上实实在在地发生。
二年级上册首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人文主题,安排了三篇侧重介绍大自然科学知识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向学生普及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外形变化较大属于变态发育的相关知识,蕴含了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我是什么》借助拟人的手法,讲述水的不同形态变化及其利与弊,启发学生辩证地认识水。《植物妈妈有办法》以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为例,告诉学生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很多,需要在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才能了解更多知识。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动物在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有趣的知识,练习语言表达。“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紧随其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
针对本单元教材内容主题的关联性和文本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基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生活即教育” “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的思想,为学生创设基于教材的学习内容,确定“走进大自然去探秘”的任务情境,整合“走进动物城”“探索水世界”“逛逛植物园”三个任务。师生在大单元大情境的引导下展开真实情境下的单元学习活动。
任务之一的“走进动物城”之“游哇游找妈妈”活动,要求学生观察青蛙成长的各阶段图片,完整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学生从阅读课文到将故事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再到言语的实践与表达,是一个完整的语言习得的过程。讲故事时,学生戴上“小蝌蚪”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地感受小动物的奇妙所在。讲的过程中,学生将“甩”“披”“鼓”“露”等一系列动词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同时体会动词带来的真实感和生动感,不自觉地将课内学到的动词和日常生活建立联系。整个过程学生没有做作和忸怩,有的只是学习童话过程中发自内心地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阅读、表演和模仿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大单元的大情境要充分链接学生的生活,学生通过在一个又一个真实生活情境中探秘,学习关于大自然的科学知识和道理,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在“教学做合一”中,教师基于大情境的单元设计充分挖掘教材的学科育人价值,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兴趣是学习的助推剂,倘若遇到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就会乐意去做,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在亲历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自身的语文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语文学习任务是学生要借助语言做的事情,语文学习活动就是真实的语言应用。
大单元的生字教学不是死板地就生字教生字,而是把生字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悟、体验、识记、消化。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环节,“要将生字放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例如,在学习“脑袋、头顶、眼睛、嘴巴、肚皮”一组词语时,让学生边指自己的身体部位边读,提升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更加高效。在学习“迎上去、披着、鼓着、向前一跳”一组动词时,让学生边做边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说出自己还知道哪些动词,进一步感受动词的真实和活力。教师将字词教学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丰富言语经验。
学生在“走进动物城”的任务驱动下参加属于他们的“动物见面会”。动物和人类是关系密切的伙伴,学生通过和小动物合影,在真实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参观动物园,观察动物,感知动物。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以及照片上灿烂的笑脸,使人隔着图片都可以感受到他们心底的快乐。这背后是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是小朋友发自内心的关爱动物和责任心的流露。这样的任务情境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对动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再通过查阅资料,筛选信息,动手制作动物名片,创作动物小报,进行写话练习,录制介绍小动物的视频并上传至班级群。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用心做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关注同伴的作品,实现了“1+1>2”的效果。翟子诚同学是个有些自闭的特殊儿童,平时少言寡语,胆子也小,不太喜欢和同学相处。在“动物见面会”活动中,他的表现却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他上传到班级空间的介绍信鸽的视频点击率和访问率遥遥领先,被大家一致推选为“小小演说家”。通过此次活动,翟同学充分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变得开朗、爱表达,整个人也自信了,和之前判若两人。大单元大情境的语文课堂一改往日的死气沉沉,变得有生气、有活力,学生也更喜欢和享受语文的学习。
在系列活动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下,学生认识和感知到有关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提升了言语表达力,增强了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在春风化雨般的活动实践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语文的学科育人价值也得以落实。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尽管学生的语言表达难免有些稚嫩,思维也有些跳跃,但依托真实情境的言语训练是踏实的、高效的,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改变和成长是真实可见的。
针对不同的任务情境,需要因课制宜地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任务二“探索水世界”,通过“小水滴变变变”活动的开展,学生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感知水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形态。一张张虽显稚嫩却形式各异的思维导图背后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和提炼,同时绘制的过程也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秘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低年级学生熟悉水、喜欢水,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将《我是什么》和《企鹅寄冰》结合起来,学生完成分角色朗读《企鹅寄冰》,进一步弄明白水的变化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交流水的作用,比如洗衣、做饭、洗澡、浇花、拖地等。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任务三“逛逛植物园”之活动一:给学生提供几首曲子,让学生根据《植物妈妈有办法》《梅花》的各自特点自主选择配乐曲目并进行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味。教师在朗读比赛中设置评价标准,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打分和评价。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在朗读中感悟语言。
活动二:学生在课前与爸爸妈妈一起去野外,寻找、收集身边的植物,然后采用上网搜索查阅资料、咨询他人等方式,了解植物的特点,用图画或实物加文字的方式,帮助植物绘制一张名片。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动机入手,让学生亲历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从问题开始,确定要研究的植物,到利用各种渠道深入了解、探究学习,再到筛选整理信息形成物化成果,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训练。他们亲手设计制作的作品或直白或典雅,或简单或复杂,从无到有,从易到难,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品质得到发展。作业再也不是学生的负担,相反却成了学生每天甜蜜的期待,课间经常会有学生问:“老师,我们今天要做什么形式的作业?”
学生的变化如同一棵小树苗,外在的枝叶和花朵的变化是直观的、可感的,但隐藏在地表下的根系的变化却是肉眼看不到的。因课制宜地设计有效的作业有利于学生“根系”的茁壮成长,本固才能叶茂。
“乘着风儿去远方”活动通过拓展阅读绘本《和风儿一起去旅行》,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本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的是“读读童话故事”:《小鲤鱼跳龙门》《小狗的小房子》《一只想飞的猫》等。这些童话作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认识图书的封面、了解书名、熟悉作者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与同伴或家人一起制定读书计划和设计阅读记录卡,读完故事后做读书小报,在班级里和同学分享阅读心得。学生先猜后读,读中有思,思后有议,在平等对话和躬身实践中,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不由自主地爱上阅读。
赵子豪同学以前不爱阅读,识字量明显达不到要求,家长经常和老师诉苦,担心孩子会跟不上班里大多数孩子前进的脚步。针对这一类孩子,教师应从课堂抓起,从课文入手,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学生从课内了解到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感受到科学的奥妙。教师顺势引导学生阅读《和风儿一起去旅行》这本书,从一篇课文到一本书,从一本书再到一类书,从书本迁移到课外,为学生了解未知的科学世界架起一座桥。读完一本书后,同学们将自己读书的过程中积累的好词好句进行分享交流,将自己制作的阅读记录卡在班级里进行展示,并评选出同学们认为的最佳作品,同伴之间彼此陪伴着走进文学的百花园。孩子从此爱上阅读,尝到阅读带来的满足感,沉浸书中,尽情吮吸知识的甘霖。
综上所述,在第一单元的大单元探秘之旅中,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在具体的真实情境中逐渐展开,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学生的成长在悄然发生,这样的课堂大概就是语文课堂该有的样子。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新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坚信行则将至,做则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