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规范型语文词典释义质量的探索与思考
——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编修为例

2023-01-09 19:49:13仇志群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辞书义项词典

仇志群

语文辞书的分类,学界目前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按照辞书的编纂宗旨、服务对象和处理语料的方式,可大致分为考释型、描写型、规范型三类,规范型辞书包括规范字典和规范词典。(1)李建国曾提出“规范型语文辞书”的概念,认为规范字典和规范词典都属于规范型语文辞书。详见李建国《规范型语文辞书的理论思考》(《辞书研究》1999年第2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现规》)和《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等都属于规范型词典。规范型词典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词典的释义质量。2004年《现规》第1版问世,至2022年,先后完成了3次修订。[1-4]在18年的时间里,《现规》的编修团队一方面坚持理论探索,汲取词汇学、词典学研究成果;一方面把实现释义的精确化、科学化作为编修工作的主要目标,为提高释义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获了语文规范词典编纂的宝贵经验。

一、把握词语语义特征:提升释义的精确性、科学性

词的语义由一组语义特征(或称之为义素)构成,一组语义特征的集合称为义位。张志毅、张庆云认为,揭示词的语义,给词释义,“不只是解释概念,而是要给出可感的最显著的语义特征”[5]218。所谓“最显著的语义特征”,就名词性词语而言,即是使“这一个”区别于任何“那一个”的特征性语义要素。我们赞同张志毅、张庆云的观点。语文词典中词语的释义,就是要在释义中把词语最显著语义特征揭示出来。

如“毛笔”一词,按义位分析理论,其语义特征可分析为材料、形状、结构、功能(用途)等义素类别。在诸多义素成分中,“写汉字和画中国画”是它的特征性义素。《现规》第3版释“毛笔”:“用兔、羊、鼬等的毛制成的笔,是写汉字和画国画的传统文具。”[3]889《现规》第4版稍有改动,释为:“中国传统的书写和绘画工具,笔头儿锥形,用兔、羊、黄鼬等的毛制成,也说墨笔。”[4]927“中国传统的书写和绘画工具”突出了“毛笔”的功能和文化特性。有的词典把“毛笔”定义为“供写字、画画儿等用”的笔[6]880,没有提供“毛笔”的功能、文化等方面的语义特征,其释义不能把“毛笔”跟形状和材质与之基本相似的画油画、水彩画的画笔区分开来。在文具商店或美术用品店里,“画笔”和“毛笔”分得很清楚,不是“笔头用羊毛、鼬毛等制成的”供写字画画儿的笔都叫“毛笔”。“中国传统的书写和绘画工具”这一文化兼功能义素是“毛笔”的特征性义素,如果这一特征把握不好,其他方面不管下多大功夫,都不会实现科学、准确地释义。

特征性义素的归纳、提取,没有什么理论和方法可以提供完美解决的方案,多靠编写人员的专业素养,包括对事物或现象的精细观察能力,以及对社会语文生活变化的感知和把握能力。既然词义要求揭示的是“可感的最显著的语义特征”,这种特征不会潜伏在义位的深层或边缘,一般会表现为容易感知的常识性的认知经验或可观察到的规律性现象,编修者应在释义中把常识的语义内涵准确揭示出来。

“豆浆”一词,有的词典解释为:“食品,黄豆泡透磨成的浆,加水去渣煮开而成。也叫豆腐浆或豆乳。”(2)某些词典释文中有关于“豆浆”也叫“豆腐浆”的说法,不太恰当。“豆腐浆”是中药方剂或某些方言区使用的名称。《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各版均未收录“豆腐浆”,基于香港汉语共时语料库LIVAC的统计显示,“豆腐浆”100%用于上海地区。“豆乳”现今的含义已不同于“豆浆”,相对于“豆浆”,被认为属于一种深加工的饮品。[6]318《现规》第4版释作:“一种豆制食品。黄豆泡透加水磨后去渣而成。煮开后可直接食用,也可以再加工成豆腐、豆腐脑儿等。”[4]337按照生活中豆浆制作和出售的实际情况,“煮开”仅是饮用条件,而非制作条件,不是“豆浆”的特征性语义成分。各地很多市场出售一种“生豆浆”,即是买回去自己再加热煮开饮用的。只有做生活万象的留心人,才能培养出在词典编修中准确记录、解释所释对象的能力。

对词语语义特征的归纳、提取的操作,也有助于为词典的编写、修订建立一套易于操作的工作程序,以检查、优化词语的释义,尽量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傲视”一词,《现规》第1版释为:“傲慢地对待。”[1]14其他同类型词典该条的解释基本同此。但“傲慢”是贬义的,《现规》第2版修订为:“骄傲地对待。”并提示:“‘傲视’既可用于贬义,也可用于褒义。”[2]13“傲视”的褒义用例如:总奖牌榜上,中国队以17金6银6铜傲视群雄︱中国的中高端高技术劳动人口依然增长较快,年均超800万的高校毕业生规模足以傲视全球︱如今,地铁新线不断加入,大兴国际机场傲视全球︱振翅长空、傲视苍穹!歼-10首飞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的国家︱松树画得枝干苍劲、挺拔坚毅,鹰画得活灵活现、目光深邃、傲视前方。(3)②各例均引自《光明日报》学术文化多媒体素材库:https:∥zhonghua.cloud.gmw.cn/news.htm?q=%E5%82%B2%E8%A7%86。

分析“傲视”的义位结构,可表达为:态度+行为+受事(人或物)+褒义/贬义。其语义特征显示出双向感情色彩倾向,既可用于贬义,也可用于褒义,这一特征决定了“傲视”一词独特的陪义色彩。

在《现规》的修订过程中甚至修订后我们发现,某些词语的释义在某些使用环境中好像已经处理到位,比较同类型词典,似乎已成共识性定论,但细究起来并没有准确把握好它的语义特征。如“暴涨”,《现规》第3版释为:“(水位等)急剧上升:连降大雨,江水~︱物价~。”[3]50《现规》第4版根据社会语用实际,增加了一条义项:“(价格、声誉等)短时间内大幅度上升:橡胶期货~︱人气~︱人流~。”[3]52这样的释义似乎已经很恰当了。然而,《现规》第4版修订出版后我们发现,“幅度”才是决定“暴涨”“暴跌”的主要语义特征,也是“暴涨”“暴跌”的特征性义素,与时间长短无必然关系。此解有大量语料给予支持,例如:受欧洲能源危机影响,欧洲电价在过去一年暴涨了近10倍。(经历时间:1年)︱多家机构分析认为,从2015年的1.9亿元,到2020年的63.6亿元,再到2021年的101亿元,短短数年间,汉服市场已暴涨五十倍,可谓指数级飙升。(经历时间:5年)︱目前,海南省胸径超过25厘米的成熟黄花梨几乎很难找到,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近二十年黄花梨价格暴涨和珠子料走俏。(经历时间:20年)(4)例句引自《光明日报》学术文化多媒体素材库:https:∥zhonghua.cloud.gmw.cn/news.htm?q=%E5%82%B2%E8%A7%86。

以上并非“暴涨”的偶然用法,借助语料库可发现大量的此类用例。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涨幅的情形下,时间因素会给人一个变化急剧、紧促的印象,但时间仅是一个背景角色,所起到的只是突显“幅度”大小的作用,“暴涨”或“暴跌”很多情形下不是由时间长短定性的,涨跌“幅度”才是其中的特征性义素成分。

二、不变的释义原则:以规范意识为引导,以语言生活实际为依据

词语的释义,不像词形和读音有成文的规范标准可依,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规范”可循,百科性词语有明确的专业界定可遵,一般语文词也有“社会共识”以助解。

“春运”一词,同类型语文词典或释为:“运输部门指春节前后一段时间的运输业务。”[6]209《现规》第1版在“运输业务”前面加了“旅客”两个字:“指春节前后一段时间的旅客运输业务。”[1]221多年来全社会已对“春运”形成一种共识性的理解,“春运”主要指“客运”。交通运输部关于做好2020年春运工作的一份通知中特别强调:春运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全面提高春运服务水平,确保旅客安全便捷有序出行”。在统筹做好运输组织的四项要求中,有三项是与旅客服务事项相关的。(5)详见《交通运输部关于做好2020年春运工作的通知》(https:∥www.mot.gov.cn/zhuanti/2020chunyun_ZT/gongzuobushu/202001/t20200108_3417457.html)。之所以会出现“春运”现象而产生“春运”一词,主要源自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社会现状。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无论离家多远,一般人都要尽量在除夕前赶回家(或赶往其他亲人处)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于是在春节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客运非常繁忙,人流量非常大。“春运”一词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现规》把“运输业务”限定为客运,更符合社会对“春运”这一特殊的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的认识。

对于百科性词语的收释,应遵循其专业规范,尊重其知识内涵,处理好其中的术语词释义。如“领空”一词的释义,有的解释为:“一个国家的陆地、领水和领海上的空间。”[6]832《现规》该条的释义外加了一个括注:“不包括外层空间。”[3]841;[4]878根据《巴黎航空公约》和《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一个国家的“领空”仅指一个主权国家领陆和领海上空的空气空间,不包括外层空间。空间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越来越多的人对空间科学产生兴趣,一般人也很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领陆、领海以上的外层空间算不算国家的领空?词典应该提供一个易于理解而又不那么专业的解释。按新版《辞海》,“领空”指“国家领土之内陆地和水域之上的空气空间”[8]2721,《现规》释义没有采用“空气空间”的说法,但也准确表达了“领空”的现代含义。

百科性词语释义本身要求准确、规范,而百科性词语作为释义用词,不管是用于百科词还是语文词的释义,也要准确精细,体现规范。例如“电冰箱”“电冰柜”等词语的释义,其中的关键词“冷冻”“冷藏”,既是一般语文词,也是具有专业意义的术语词,应按其学科的定义理解使用。很多词典解释“冰箱”(电冰箱)为一种“冷藏”装置,如某学习词典对“电冰箱(冰箱)”的释义:“冷藏物品的人工制冷电器。”[11]269;释“电冰柜”为:“一种工作原理与电冰箱相同的冷藏装置。冷藏温度在0°C以下。简称冰柜。”[11]268《现规》第1版也释“电冰箱(冰箱)”为:“用来冷藏物品的人工制冷电器。”[1]297从2版开始,《现规》对“电冰箱”释义修订为:“兼有冷藏和冷冻功用的制冷电器……。也说冰箱。”[2]298;[3]298;[4]310按照国家标准《冷藏、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GB/T 24616—2019)的规定 ,冷藏要求在8℃以下、冻结点以上,冷冻要求在≤-18℃条件下。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可能具体数值有些不同,但冷藏和冷冻的含义应该有所区别。“冷藏”即为“在低于常温但不低于物品冻结温度条件下的一种保藏方法。”把“冰箱”或“电冰箱”释为“一种冷藏装置”,不符合技术标准的规范,也不符合生活认知。“电冰柜”更不能释为“冷藏装置”。我们这种坚持“本本主义”(专业标准)的立场,保证了百科性词语释义的准确性。没有准确性,谈不上规范性。

做好百科性词语的释义,词典编修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学养和“每事问”的学习习惯,否则,不管如何谨慎小心,也难免出现知识性纰漏。《现规》第3版中“猿人”释义为:“最原始的人类。生活在距今约300万年至20万年之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知道用火煮熟食物,居于洞穴或河岸,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如北京猿人、爪哇猿人等。”[3]1623对《现规》第3版修订时这条释义没有改动,没有意识到该条释义中的“知道用火煮熟食物”的表述有欠准确。释义中所说的“北京猿人”距今有50万年了,“爪哇猿人”被认为是最“年轻”猿人,据考古鉴定的一般结论,距今也在2万到5万多年或更长的时间之内。煮熟食物是需要器皿的,陶器产生的时间据大致估计仅有四五千年。若按这一条目释义提示的时间范围“生活在距今约300万年至20万年之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这一时期更不可能有陶器。猿人可能已知道吃烧烤的熟食,但因为没有任何可用的煮熟食物的器皿,也就不可能“煮熟食物”。很遗憾,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及时发现,只好留待下次修订纠正了。

某些词语的语义,包含了高于一般“社会共识”的内容,如法律语言中的词语,这类词语的释义,其可调整的空间不大,因为法律法规是各行各业的最高规范,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相关释义必须与这类规范相贴合。这类词语的收释,我们坚持尊重法律法规文本,要求立目释义做到“无一说无来历,无一条无出处”。

如“重婚”一条,《现规》第1版释为:“已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结婚。根据我国的法律,这是一种犯罪行为。”[1]182在对第1版进行修订时编修人员注意到,“重婚”不仅限于“有配偶而重婚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条款的规定,“重婚”除了“有配偶而重婚的”,虽然自己没有配偶,“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也属“重婚”。从第2版起,我们以新的法律规定为准修改了“重婚”释义(6)对《现规》第1版进行修订的过程中,编修组根据2006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相关条款对“重婚”的规定,修订“重婚”释义为:“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重婚”若仅释为“已有配偶的人又和另外的人结婚”,虽然不能算误释,但不够全面,没有照顾到法律对“重婚”的权威界定。

从《现规》对“察看”一词的修订处理,可看出修订人员严谨慎重的工作态度。《现规》第3版“察看”仅一个义项:仔细考察。修订时大家参考某些词典的释义,准备增补一个义项,把“察看”释为对犯错误的人的一种处分。“察看”到底属不属于一种法定的处分呢?修订人员认真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后,认为“察看”的“处分”义不能成立。因为“察看”这一用法只见于“留党察看”和“留校察看”(原来有“留用察看”,已随着相关法规文件的废止而废止),“留党察看”和“留校察看”分别是相关法规中两种处分的名称,是一个独立的名词,只能整体称说、理解,不能简称为“察看”,不能分解开来单独把“察看”当作一种处分。(7)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8月26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公布,从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了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共分为五种,其中第四种为“留党察看”。

随着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调整,有些词条还要做剔除处理,如“劳动改造”。劳动改造制度,是根据1954年政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设立的。据该条例的说明,设立该项制度是为了惩罚一切反革命犯和其他刑事犯,并且强迫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这个“条例”已于2001年被废止,词典已无保留这一条目的必要。《辞海》第6版收有“劳动改造”,第7版已删除。

法律法规语言中的术语名词,释义作解不能仅仅以某些权威性辞书作参照,要从“源”着手,以“源”为据。凡是有国家法律法规明确定义的,要一律以国家法律法规的界定为规范。如“签证”一词,按新版《辞海》,“签证”指“一国国内或驻国外主管机关在本国或外国公民所持的护照或其他旅行证件上签注、盖印,表示准其出入本国国境或者过境的手续。”[8]3450《现汉》第7版“签证”释为:“一国主管机关在本国或外国公民所持的护照或其他旅行证件上签注、盖印,表示准其出入本国国境。”[6]1040与《辞海》释义基本相同。《现规》第3版“签证”有两个义项:“❶签署证件;特指一国的主管机关在本国或外国公民所持的护照或其他合法证件上签注、盖印,表示准其出入或通过本国国境。❷指办过上述手续的护照或其他证件。”[3]1044《现规》第3版的释义主要问题在于对提供签证服务的对象没有明确的说明,好像接受“一国的主管机关”签证服务的人员,既包括本国公民也包括外国公民。签证属于一种“国家准入”的手续,实际情况是,如果你是在中国居住、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出境到某国家、地区或者出境后再回来(入境),不需要中国“主管机关”给你办什么签证。根据外交部的中国领事服务网关于“签证”的官方定义(8)详见中国领事服务网2013年9月26日发布的“出国签证简介”,网址:http:∥cs.mfa.gov.cn/zggmcg/cgqz/cgqzjj_660464/。,《现规》第4版我们对“签证”释义作了以下修订:“一国政府机关依照本国法律规定为申请进入或通过本国的外国人颁发的一种许可证明,通常是在申请人所持的护照或其他国际旅行证件上签注。分为入境签证、过境签证、出境签证等不同类别。”[4]1090

三、辞书事业健康发展的动力源:借鉴——继承——创新

语文词典的编纂和修订往往离不开同类产品之间的学习、借鉴,词典创新的起点和动力也多来自学习和借鉴。借鉴是词典编纂、修订不可或缺的工作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创新的起跳板、动力源。就词典的释义而言,正是通过词典之间的相互借鉴,才带来词典释义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着辞书事业的健康发展。

借鉴的资源,一方面来自词汇学、词典学的研究成果,也来自同类型词典提供的释义等范例。《现规》在编写和修订过程中对《现汉》就多有借鉴,如“等级”一词的释义:

《现汉》1996年第3版释为:“ ❶按质量、程度、地位等的差异而作出的区别。❷达到某种等级标准的;区分等级的。❹奴隶占有制度和封建制度下,在社会地位上和法律地位上不平等的社会集团。等级成分是世代相传的。例如封建时代的法国有三个等级:1)僧侣,2)贵族,3)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9]265(举例省略,下同)

《现规》2004年第1版释为:“❶按照质量、程度、水平、地位等的不同而划分出的级别。❷达到某等级标准的;区分等级的。”[1]281

《现汉》2005年第5版释为:“按质量、程度、地位等的差异而作出的区别。”[10]288

《现规》2010年第2版释为:“按照质量、程度、水平、地位等的不同而划分出的级别。”[2]281

《现规》2004年第1版参考了《现汉》1996年的修订版,但未取义项❹。《现汉》第5版的“等级”只留一个义项,《现规》第2版也参考《现汉》第5版释义,精简了“等级”的义项,设置为一个义项。

再如“泡沫”一词的释义:

《现汉》第5版释为 :“❶聚集在一起的许多小泡。❷比喻某一事物所存在的表面上繁荣、兴旺而实际上虚浮不实的成分。”(9)《现汉》第6版、第7版义项❷释文略有调整:“比喻某一事物所存在的表面上繁荣、兴旺而实际上虚浮不实的成分或现象。”[10]1026《现规》第1至第3版“泡沫”释文无比喻义项,第4版增补比喻义项:“比喻表面繁荣而实际虚浮不实的情况。”[4]1031

再比较2004年1月出版的《现规》首版和2005年6月出版的《现汉》第5版会发现,后者对《现规》第1版也多有借鉴。

“年轻”,《现汉》1996年第3版释为:“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到二十几岁)。”[9]926《现规》第1版释义:“❶指人年纪不大;也指国家、组织等成立不久。❷相比之下年纪小。”[1]953《现汉》第5版释为:“❶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到二十几岁)。❷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10]996《现规》第1版首次解释了“年轻”的相对义。“年轻”可用于比较,这也是与“年青”的主要区别。

“板块”,在 《现汉》第3版里仅有“地理学名词”一个义项。《现规》第1版增加了一个新的义项:“比喻构成事物整体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知识~︱大容量新闻~。”[1]32《现汉》第5版除了地理学名词义,也增加了与《现规》新增义项相同的义项:“比喻具有某些共同点或联系的各部分的组合:晚会节目分为歌舞、戏曲、相声、小品几个~。”[10]35“敏捷”,《现规》第1版释作:“(思维、动作等)灵敏快捷。”[1]913《现汉》第3版释义为:“(动作等)迅速而灵敏。”[9]886(举例有:思维敏捷)第5版修订为:“(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10]953陆俭明教授曾撰文分析《现汉》第5版释义的改进状况,认为第5版“在释义科学性方面……,大大提高了一步”,其中就举了“敏捷”一例,该词在原释义上加了“思路”这一适用对象后“科学多了”。[12]

不同语文词典的这种学习、借鉴是一种相互促动的活动,在这一双向促动过程中,释义质量会得到后出转精的提高。如“排骨”一词:

《现汉》第5版释为:“供食用的猪、牛、羊等的肋骨、脊椎骨。”[10]1017

《现规》第2版、第3版释为:“作为食品的猪、牛、羊等的带肉肋骨和脊椎骨。”[2]979;[3]979

《现汉》第6版释为:“供食用的带肉的猪、牛、羊等肋骨(有时也包括脊椎骨)。”[13]966

《现汉》6版“排骨”的释文接受《现规》的说法加了“带肉的”这一条件作限定,但增加了一个括注“有时也包括脊椎骨”,这就比《现规》更为准确,因为《现规》的释文可以理解为“肋骨”和“脊椎骨”合在一起构成“排骨”,甚至也可以理解为不带肉的“脊椎骨”也可以算作“排骨”。相比之下,《现汉》第6版的释义就清楚多了,更合乎生活中常识性的理解。《现规》第4版中,“排骨”的释文删掉了“脊椎骨”,径释为:“供食用的猪、牛、羊等的带肉肋骨。”[4]1022

“除夕”一词,《现汉》第5版释为:“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10]203《现规》第2版和第3版都释为:“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一年中的最后一天。”[3]196如果按阳历,一年最后一天不叫除夕,这是常识,故《现汉》第6版中“除夕”改释为:“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13]194修订后《现汉》第6版又优于《现规》了,因为“一年最后的一天”,也只有按农历算这一天才是除夕。《现规》第4版已把“也指一年中最后的一天”修改为“也指农历一年中最后的一天”。“除夕”一词的释义是一个逐步趋于精准的过程,《现汉》6版释义质量的提升得益于《现规》第2版、第3版,《现规》第4版释义质量的提升又得益于《现汉》第6版。

在辞书编写修订工作中,作为一项重要的操作程序,编修者应有科学的借鉴意识。周荐认为,词语释义可分为“唯一性释义”和“非唯一性释义”两种情况。[14]他的这一观点有助于端正辞书编纂观念、厘清释义合理借鉴的边界及解决创新资源开发的问题。在他看来,在众多的词典中,先行一步者固然是筚路蓝缕,建首创之功,后之来者也力图在释义上再出新意。但是,词语的释义,有的是唯一的,即只能有一种解释,在此情况下欲出新意实属不易;有的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词典的实际需要而允许有详略、角度的不同等,所谓释义上的出新,大概只能从这一类中考虑。

“唯一性释义”要求朝向一个独立稳定的语义核心靠拢,具有“保守性”,而“非唯一性释义”要求再出新意,具有“创新性”,释义对象不同,原则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少女”一词释义的逐步到位,也说明“唯一性释义”对释义的刚性要求。《现汉》第3版释“少女”为“年轻未婚的女子”。“年轻+未婚+女子”组成该词的义素集合。“年轻”有绝对和相对两种含义,其绝对义上的“年轻”一般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这一年龄段。按照大众的认知经验,二十几岁的女子可以称“年轻”,但已非“少女”。故《现汉》第5版修订为“未婚的少年女子”。这一修订后的释义开始还得到某些学者的肯定,认为把原来的“年轻”改为“少年”释义准确了(10)“少女”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释作“年轻未婚的女子”,冯海霞、张志毅认为之后“各版对‘年轻’的解释是‘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而二十几岁已经不是少女,因此把原来的‘年轻’改为‘少年’,释义准确。”见冯海霞、张志毅《中国语文词典的新里程碑》(《〈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商务印书馆,2009版第39页)。。但这样修订后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少年”在法律上是具有年龄限定的,一般指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也指这个年龄段的人。国家法定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因此,不应该有“未婚少年女子”或“已婚少年女子”的说法。最后,从第6版开始《现汉》把“少女”释为“少年女子”。至此,“少女”的释义才达到科学、合理的标准,整个释义,不能再置换其他词语成分,不能再改易一字,是一个“唯一性释义”的典型例子。

周荐特别强调要尊重“唯一性释义”无选择性或有限选择的特点:“午饭”的释义就是“中午吃的饭”,“嫂子”的释义就是“哥哥的妻子”,“书法”的释义只能是“文字的书写艺术”。这类词,其释义大都是唯一的,不可为避免抄袭之嫌而释为他义或用曲折晦涩的方法释义。如“午饭”不释为“中午吃的饭”而释为“早饭和晚饭之间吃的饭”或其他,显然是不可以的。通过词典的编修实践我们对此已有所认识。如“午饭”一例,《现汉》第3版释作“中午吃的饭”,以后各版均未改动。《现规》第1版释为:“中午吃的一餐饭。”第2版、第3版修订为:“中午吃的正餐。也说午餐、中饭。”一个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社会生活的观念和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工作和生活方式来说,绝大部分上班族,包括中小学生,中午时间都不在家吃饭,这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午一餐的花样也趋于简单、方便,就餐方式再无“正餐”与“非正餐”之别了。“午饭”最自然、最晓畅的释义表述就是“中午吃的饭”。如果意识不到某些释义对象对于释义表述内容和方式的约束性、强制性,为了避免因袭之嫌,对所有词条都坚持“避重(chóng)”的原则,就会影响释义的精确度。

释义是词典的灵魂,一部词典能否获得良好的口碑,主要看释义方面的表现。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多年的编写、修订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今天的辞书人应该奉献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质的辞书产品,以满足社会语文规范化的需要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辞书产品之优,多在释义之优,加强词典释义研究,解决好释义中的各类问题,是词典学、词汇学理论研究者,也是一线的辞书编纂者,永远不能卸肩的任务。

致谢: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李行健和张世平二位先生的指导,编写组程国甡、宋芳彦等同志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辞书义项词典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辞书研究(2022年2期)2022-03-19 23:04:19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米沃什词典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0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小心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知识窗(2015年1期)2015-05-14 09:08:17
《胡言词典》(合集版)刊行
当代修辞学(2013年4期)2013-01-23 06:43:10
Enhanced Precision
Beijing Review(2012年37期)2012-10-16 02:24:10
あたらずといえどもとおから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