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临床技能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3-01-09 16:12齐建强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医德医患线下

刘 赟,陈 沁,齐建强,伍 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1],自此各大高校开始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作为医学院校,医德医风教育本来就属于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可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仁爱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在新时代中做一名医术过硬、患者信赖的好医生。本文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临床技能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医学技能操作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得到提升。

1 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目前,各大高校都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作为医学院校也不例外,“课程思政”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意识、创新精神、爱国精神等[2-4]。医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特殊性,而作为临床技能实训课程,又是起到上呈课堂、下启临床的作用,如何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就显得尤为重要[5]。但是临床技能实训课程又与其他医学课程不同,其更注重实际操作,学生练习时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模型,如何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技能操作与思政元素融合,如何潜移默化地将行医的理念、医者的仁心、爱国的情怀等融入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 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本课题组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发现,参与临床技能实训课程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目前他们欠缺的是临床技能和医患沟通、行医理念、职业素养等思维层面的引导。因此本课题组通过对其他院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学习,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与准备,已经摸索出一些线下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本次疫情的影响,授课模式由线下转为了线上,因此如何在线上授课的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或者说当线下课程恢复以后,如何继续运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成了最重要的问题。

参考其他医学院校临床技能教学的“课程思政”,本课题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授课模式,特别是在以下几方面:(1)手段新:采用线上、线下教学联动的方式,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运用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如:线下授课时,给学生充满仪式感的朗诵希波拉底誓言;线上授课时,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患者,你会担心什么?开展主题讨论,让学生体会患者的感受。(2)参与广: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政元素的讨论环节,发布相关主题,并对优秀的学生发言进行加分,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述;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都安排学生扮演患者,进行情景教学,加强医患沟通。(3)维度广: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生命教育、诚信教育、医学伦理等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

2.1 健全“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 构建以部门负责人,部门所有授课教师组成的“课程思政”团队,组织多次“课程思政”专项学习,如观摩“课程思政”竞赛、优秀教研室“课程思政”集体备课,鼓励教师在线上进行“课程思政”专项学习等。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对“课程思政”的内容探讨,如在集体备课中加入思政元素的讨论,增加“课程思政”的试讲,鼓励课中互相观摩,课后总结、交流经验等。再者,对在“课程思政”中有优秀表现的教师进行奖励,以充分调动所有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性。

2.2 努力提升教师各项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能力,要求授课教师自觉加强个人的专业知识积累,定期组织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专项学习,参与“课程思政”竞赛等。另外,运用集体的智慧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努力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了网络互动平台,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交流“课程思政”的心得、分享经验,从而提高整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等。

2.3 促进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医德医风、人文关怀、医学伦理等,教师在线上教育中特别加入了讨论环节,希望透过对新闻时事、热点事件等的讨论,使学生从医德被动主体向医德主动主体、由医德主动主体向医德自觉主体转化。对于线下教育,本课题组将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大医患沟通的比例,加入优秀医案、人文故事等,并在考核中增加思政元素的评分,力求将思政元素贯穿课程的全过程。采用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形式,课前、课中、课后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课程思政”。

课前:自2019年2月起,在每学期《临床技能实训》课程的正式授课前,每位授课教师都会带领学生们或温故希波拉底誓言,或温故大医精诚,增强学生的仪式感,深化学生的医德认知。希望通过带领学生重温希波拉底誓言或大医精诚,使其从职业生涯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观念,并将其潜移默化地运用到今后的实践中。

课中:通过线上与线下教育融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线上:在授课时设置操作前、操作中以及操作后医患沟通的讨论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对相关的时事热点项目开展讨论,提高学生对生命以及法治的认知等;课程过程中以及结束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授课项目中加入思政元素的意见、建议等。线下:针对不同项目,如无菌技术、换药术、穿脱隔离衣、创伤急救四大技术等融入不同思政元素。如介绍无菌技术发展史的时候,以“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借助新闻热点,如救助新冠肺炎患者、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异物梗阻患者等,将医德与时事热点结合到授课的过程中;通过进行病患角色扮演体验患者的感受,引入医患沟通训练等,将人文关怀、医患沟通、诚信教育融入教学等。

课后:在课后实验室开放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患者角色扮演,体验医生操作时患者的感受,模拟实战性的医患沟通;在考核时增加医德医风、医患沟通等的评分比重,详列操作前、中、后医患的沟通点;设置评分标准时加入医生职业素养、人文关怀的评分点等。

3 教学成效的评价

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关键要看在完成自身知识传授本职使命的基础上,是否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正向的价值观有正确的引导作用。为此本课题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1 团队把关,互相促进 在授课前,教师各自查阅资料,在进行集中备课时,团队对加入的思政元素进行严格的筛选,防止生搬硬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授课时鼓励教师互相听课学习,及时反馈意见。

3.2 学生反馈,查找不足 针对课程中思政元素“嵌入”明显等问题,采取对学生小范围征求意见的方式进行了解;课程结束时采取无记名方式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接受度与认同度,询问学生的获得感,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总结分析,逐步完善“课程思政”的建设。

在课程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发现学生较关注课程思政中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解读;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职业素养、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的教育;认为需要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等多维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有85%的学生认为老师在专业课中讲授思政内容有用,有15%的学生认为一般;有30%的学生认为授课时加入思政对他们的道德品质有非常大的影响,有50%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100%的学生认为通过本次学习,能够在今后的医疗过程中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医术、照顾患者的感受。

在课程结束后的考试中,在操作评分标准中增加医患沟通分值的比例,详列操作前、中、后医患的沟通点;加入医生职业素养、人文关怀的评分点等。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比较发现,实验组成绩为(86.30±0.812)分,对照组为(79.27±1.23)分,两组比较,P<0.05。由此可见通过此次授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人文关怀等能力。

3.3 教师观察,评估效果 课程进行过程中,采用线上讨论的方式,了解授课前后学生的医德医风意识、职业素养等情况;授课时,教师认真观察学生是否将医德医风、仁爱之心等,由意识形态转化为实际行动等;授课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前后的德育教育效果。

4 总结

开展“课程思政”必须要明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实现本课程教书育人的目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师德师风师能贯穿师资培养全过程,把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逐步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医学人才医术与医德融合培养的方法,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6-7]。为了防止将思政元素进行生搬硬套,本课题组通过逐个章节梳理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生命教育等有机地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能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最终使学生从实现由医德被动主体向医德主动主体、由医德主动主体向医德自觉主体的转化,实现培养德艺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医德医患线下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