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瑾,桑嘎卓玛
(西藏大学 艺术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有效推动民族团结与发展的重要思想理念,是各个民族形成的文化认同,其主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认同感,表现为各个民族及民族、国家等相互关系之间的集体认同。这种认同感不仅体现于政治方面,更体现于文化、思想等多个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舞蹈的传播与教育,正是以民族文化认同作为基础,采用歌舞等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民族文化认同以具象的方式进行呈现。民族舞蹈作为多元化民族形成的统一文化,是建立民族认同的有效载体,也是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教育手段。以各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基础,各个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必须具备对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的集中认同,这是应有的基本意识,也是对国家认同的意识基础和前提。民族文化是基于国家文化整体框架设计下的重要内容,其与国家文化认同是辩证统一的,不存在游离于国家认同之外的民族文化,同时民族文化也无法与国家文化的认同相互孤立。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民族舞蹈教育作为蕴含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必须正视民族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各民族舞蹈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由于不同民族在文化上呈现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的文化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可以更加清楚地认知到民族舞蹈文化也并非孤立或独立的,而是基于民族文化在内,对文化认同进行有效教育的载体[1]。
民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内容,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中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民族舞蹈主要是通过具有特殊意义的肢体符号进行文化表达的艺术形式,是将肢体符号作为基本构建,配合音乐、旋律,准确传达民族的审美、情趣、意象及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是具有文化内涵的教育内容,所以,民族舞蹈艺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性。在民族舞蹈的传播与研究过程中,需要将其置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中,通过寻找其文化产生、发展及创新等多种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把握民族舞蹈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民族舞蹈中不仅蕴含着各种集体、部落、民族、国家等不同层次的文化,更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融合现象。在对其内涵进行研究和阐述时,需要明确其蕴含的艺术构造,充分考量民族舞蹈中所蕴含的多种元素及与社会、文化等外部构造之间的联系,通过内、外关系的深入分析,从而对民族舞蹈所蕴含的文化特征与普遍性进行充分的分析,把握其个性与普遍性的关联性,掌握所蕴含的文化本质。因此,需要在民族舞蹈教育过程中,充分且深入地研究其文化特征,努力寻找民族舞蹈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用民族舞蹈教育的形式,有效传递美学精神,展现艺术文化。不同的民族舞蹈所呈现的形式各不相同,所蕴含的价值文化也各不相同,正是由于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也使得民族文化呈现不同的特征。将具有个性化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相融合,共同置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进程中,在追求整体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同步追求民族文化的个性发展,已然成为民族高校民族舞蹈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向[2]。
认识艺术,必须从特定的人群着手,基于对艺术的创造、传承、延续,在分析艺术特征的同时,也要深入探究人群产生艺术特征的具体原因,以及人群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只有将艺术放置在特定的研究环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其艺术特征,深入了解所蕴含的民族形态,所以必须从民族、文化及民族发展背景开展研究,具体包括民族的政治、历史、宗教、风俗等一系列内容,当所有的文化有效聚集,才能形成当下的民族艺术形态,只有充分了解了民族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其蕴含的独特审美、价值、情趣及道德标准。
民族舞蹈作为文化的组成内容,因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各具特色,又共同构成了具有强大魅力的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因此,民族舞蹈教育需要将文化作为教育导向,将多元化的民族舞蹈置于民族文化中开展研究与教育,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角和民族文化的高度,有效审视民族舞蹈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在找寻民族舞蹈具备独特性的同时,也要充分把握其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意识,并将此作为有效的教学理念,深入贯穿到民族高校民族舞蹈教育的全过程。在实际开展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民族舞蹈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联系,从文化视角对民族舞蹈的教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注重民族舞蹈的艺术传承性,并且将其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作为重点内容。在民族舞蹈作品中,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实现课程思政和民族舞蹈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民族舞蹈教育中深入挖掘舞蹈文化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等象征意义,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能有效传播民族舞蹈等艺术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3]。
在传统的民族舞蹈教育中,舞蹈教师往往形成了惯性化思维,认为民族舞蹈作为肢体语言的一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舞蹈技术的讲解与传授,使学生掌握高超的民族舞蹈技术,并将此作为民族舞蹈的教学理念。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背景下,这样的教学理念显然是不全面的,民族舞蹈采用的是肢体语言的表达形式,但借助舞蹈技术,其传递的本质是蕴藏在内心的情感及民族文化当中所蕴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民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的外在体现,是由内而外所呈现的一个民族内在的思想与对物质、精神世界的理解,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蕴含的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念均不相同,其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也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民族舞蹈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4]。民族舞蹈主要源于民族的日常生活与生产过程,是民族智慧的有效凝聚,也是民族气质的外在表现。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背景下,民族高校在开展民族舞蹈教育时,可以积极引领学生立足时代发展,根植于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以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及创作观来开展民族舞蹈的学习。在民族舞蹈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屏除惯性思维,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作为出发点,在教学中积极弘扬美育精神,在肢体动作中融入各个民族的劳动美等文化特征,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过程中,深入理解各个动作的来源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做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高校开设民族舞蹈教育课程,需要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以此为载体,有效传播民族舞蹈文化,将舞蹈艺术与课程思政充分融合,使舞蹈学、民族学及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相互结合,以教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为基础,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民族舞蹈专业教师可以立足民族高校的民族舞蹈教学实际,采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融合的方式,结合舞蹈作品曲目,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自主调查与研究,然后组织舞蹈专业学生细致、深入地整理相关资料,积极开展访谈、文献梳理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民族舞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拓宽舞蹈艺术的文化传播路径。学生对舞蹈作品相关的文献、历史资料等进行深入挖掘与系统整理,能够进一步建立系统化的文化认知,打好民族舞蹈学习的资料基础。另外,民族舞蹈在教育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学视角,利用多媒体网络,充分吸纳相关的创新研究成果,采用辩证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民族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积极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播民族舞蹈艺术,有效传承民族舞蹈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并将此问题作为讨论的核心,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民族舞蹈的理论研究方法,使学习方法更具完整性与创新性。此外,还可以将专题研究和民族舞蹈整体学习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宏观的民族舞蹈认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其在掌握舞蹈技术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不同动作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及动作产生的原因、发展历程等,真正了解民族文化。结合学生的肢体特征,充分展现民族舞蹈所蕴含的文化艺术,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根植于心,在舞蹈动作中,用肢体、神态、表情等综合呈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民族舞蹈的艺术感染力[5]。
对于民族高校的民族舞蹈教育专业而言,其教学体系的建设应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指引下开展。民族舞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国家认同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等内容,因此,民族舞蹈教师需要在注重技术训练的基础上,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在开展技能指导的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修正、改进与完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教学指导充分结合,使学生真正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6]。
在开展民族舞蹈教育时,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建立的舞蹈艺术,这是开展民族舞蹈教育的基本方向,在坚持多民族舞蹈文化共同发展的理念下,可以将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界定,并引导学生将其作为民族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进行看待,使学生更好地认知和发展民族舞蹈,并学会辩证统一地认识民族舞蹈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与发展。
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清楚地认知民族舞蹈文化对于中华舞蹈文化整体的功能作用,使学生在以中华文化作为主要引领的前提下,采用多元化视角,学习民族舞蹈的文化理论框架,并对民族舞蹈所蕴含的文化进行系统分析,有效阐明民族舞蹈文化所蕴含的地理、历史等文化地位。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远远不够,还需要将教和学相互结合,重视民族舞蹈技能培养,重视学生民族文化与民族素养等内在思想的培育,使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只有这样培养的民族舞蹈学生才能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能,还拥有正确且坚定的价值观、人生观,真正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在民族舞蹈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国家认同,使学生具有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学生真正培养成德艺兼备的舞蹈人才。
民族舞蹈教学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相互融合、相互认同。文化本身没有界限,在民族舞蹈教育过程中,将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与所使用的民族舞蹈教学资料、教材、作品等充分融合,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发展。
以上教育的前提是以民族文化的有效统一作为基础,只有建立了强烈归属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真正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使不同的个体得到有效发展。任何脱离了整体性的民族文化,都无法获得健全发展。所以,民族舞蹈教师在教材的选择或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都需要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有效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舞蹈的繁荣与发展。此外,在开展民族舞蹈教学评价时,可以对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调整,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充分体现学生内在的文化信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与舞蹈技能提升共同作为评价的主体,更好地引导学生重视民族舞蹈学习中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文化、文化认同等价值内涵同等重要,在民族高校的民族舞蹈教育过程中,需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育导向,在发展民族舞蹈文化的同时,积极构建以文化引领为基础的民族舞蹈文化综合体系,使民族文化真正根植于中华文化中,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进行认知。因此,民族舞蹈教师需要在原有的多元一体认知基础上,将民族舞蹈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使学生充分领会民族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全面梳理文化历史脉络,有效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