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君,梁心怡,杨如萍,罗苏梅
(嘉应学院,广东省梅州市 514000)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史迹点。目前,广东省潮州市已启动相关申遗工作,继续探寻古代潮州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和传统信念[1]。因此,从其辉煌的历史记忆中汲取养分、稳抓潮州文化“走出去”的新时机,对切实推进潮州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工作,促进潮州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提升潮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开创潮汕文化发展新格局,至关重要。而作为潮州窑文化艺术的珍宝——摩羯鱼壶,其承载着厚重而辉煌的潮州历史文化,对当代潮州文化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摩羯鱼文化自唐传入中国,至宋代糅合鱼龙文化成为摩羯鱼壶而销往海外,这一过程既是摩羯鱼中国化的历程,也是潮州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对于潮州当代的意义不可估量。
1.1.1 现百窑之态
宋代笔架山潮州窑,又称笔架山宋窑、水东窑、白瓷窑,是唐宋年间外销陶瓷的古窑。据考察,其窑址鳞次栉比,成百窑之势,主要分布在今潮州市韩江东岸笔架山山麓一带,包括猪头山、虎山、果厂后山、印山和蟹山等。追根溯源,在1953年,潮州韩山师范附小在笔架山中部虎山西面山坡修建校区期间,挖掘出四座长条形斜坡世窑,出土了大量窑具和瓷片[2]。而后在笔架山基建工程中又陆续清理出多座窑室,至1986年,瓷窑数目已多达10座。后深入调研,发现窑炉造型分有半椭圆式、马蹄状和长条形斜坡式,兼合龙窑与烧造新技术,进一步凸显了唐宋制瓷技术先进的程度。
1.1.2 观潮瓷之美
作为粤东地区重要的陶瓷外销窑场,宋代笔架山潮州窑出产的陶器不仅扬誉四方,更是承载了中西文化,连接了丝路文明,展现出北宋的风采。制瓷工艺的历史传统,可追溯至唐代,到宋代时工艺已由成熟走向极盛阶段。如,1922年,潮州城西羊皮岗出土了一座四尊刻有铭文的青花白瓷佛像和一个雕满莲花花瓣的瓷香炉。由观其铭文可知,四尊佛像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熙宁元年(1068年)和熙宁二年(1069年)所造,窑工——周明。由此可见,宋代笔架山潮州窑不仅工艺高超,其瓷器纹饰也较为华丽;就其历史环境,官方鼓励南航贸易,使得大量移民顺势南下,其中就包括北方窑工。在官方政策的支持下,南北窑工齐心协力,共同发展潮州瓷器,可谓“千年窑火映韩江,百年匠心照潮州”。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宋代笔架山窑所使用优质瓷土烧制而成的瓷器,其瓷化程度高、质量好,如青白釉划花瓷碗。随后,又根据耐火程度不同的瓷土烧制成精细兼具的成品,当时瓷器分类可谓花样繁多。
1.2.1 地缘优势
宋代笔架山潮州窑坐拥极佳的地缘优势,是中国粤东内陆重要的外销窑场,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地标之一。其居广东潮州,处韩江下游,近临瓷土采集地——飞天燕山、水缸山、大旗山及笔架山本山等。雷铎先生曾明确表示,潮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海上航线地位突出,具备丰富的海上贸易经验。同时潮州以韩江为主航道,将潮州凤凰山的茶叶、笔架山宋窑及枫溪的陶瓷等运往世界各地。这为宋代笔架山窑增加了对外输出优势。作为海上交通干线,潮州也形成了以潮州、梅州、汀州为枢纽,辐射韩江流域的经济格局,促进了潮州的对外贸易。
1.2.2 文化互动
物资、文化和人员交流是潮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主要交流方式,而地区间人员交流会促进文化和物资的交流,能进一步推动潮州文化“走出去”。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潮汕华侨居住地不稳定,所以居民回流的过程中,为潮汕文化添加了东南亚民族文化色彩。且在东南亚一带,潮汕文化逐渐加快了浸入本土文化的进程。宋代笔架山潮州窑出产的瓷器正是抓住了文化精神要领,在出产的瓷器中融合了不同的民族的地区文化、宗教文化,如摩羯鱼壶、西洋狗、洋人像等,销往海外,既有效解决潘国驹教授所说的“生活在岛国的我们,时常感叹地域和时空的局限使到新加坡缺乏深厚文化根基”的问题[3],此过程也加强了双方的乡缘情结。
据《潮州志》记载,潮州陶瓷产品,除销行当地外,运销出口尤多,计至广东南路一带,闽、浙、京、沪各地,又至香港、暹罗(泰国)、安南(越南)、南洋群岛(一般指马来群岛)等处[4]。这也就印证了冯先铭先生的陈述,潮州窑瓷在香港、海南岛和西沙群岛等地区以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出土文物中都有所发现[5]。同时据报道,在印尼爪哇海域里曾出土过青白釉盒、水盂、刻花式碟、碗、瓜棱罐等,东南亚一带也出土了数不胜数的中国瓷器,此类瓷器均产于宋代潮州窑。黄挺先生在其著作中阐述道:“趁着西南季候风北上,潮州的商船能够到达日本,中途可以经过台湾、琉球、江南、山东、朝鲜半岛。”[6]而此前,类似于潮州窑瓷器在日本与韩国也均有发现。
这不仅凸显了潮州呼应南北贸易航道的地理优势,亦证明了潮州窑瓷历史之久和对外分布之广。由此可知,宋代潮州窑积累着丰富的外销经验,故而国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不禁为发现笔架山潮州窑的瓷器而感叹至深。
宋代潮州人借鉴了国内景德镇窑、官窑、定窑和吉州窑等名窑先进的制瓷工艺,融合海外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再结合潮州本地人讲求瓷器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制瓷文化,一大批造型独特、材质精美、艺术性极高的潮州瓷便诞生了。此外,唐宋时期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开放的对外经济政策,使中国接受外来文化和中国商品远销海外成为可能,笔架山窑摩羯鱼壶便是在印度摩羯纹和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潮州本土的鱼龙文化的艺术再创造,是陶瓷史上独特的艺术瑰宝。
2.1.1 润白如玉、玲珑剔透
摩羯鱼壶瓷胎具有纯净细密、色白滋润、精莹纯洁、素白玉胚的朴素简约美感;釉色以素白清纯为主,辅之以青白、灰白、浅白等多种色彩,摩羯鱼壶色釉青白色彩相互映衬、浓淡相宜、互相滋润、花纹流畅,犹如宁静致远、清水荡漾、盈盈雅青的湖水,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灵韵之气;瓷质不仅有“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品质之优,也有玲珑夺天工,精美出绝伦的神采之美。釉质透光透影,胎质如纸,流淌出轻盈剔透、漂流羽化的生机勃勃之感,展现了潮州窑工艺精湛的工匠精神。
2.1.2 雕刻精美、线条流畅
摩羯鱼壶的牙齿、鳞片、背鳍和壶口及底足,每一部分都显示出了极高的雕刻工艺价值。牙齿呈锋利的尖条状,呈排状分布,整齐划一;鳞片呈冲劲十足的“V”字形,线条分明而流畅,立体感十足;背鳍中部骨架坚挺,外沿部分有轻盈之感,宛如在水中平衡地浮游;壶口长度、大小和弧度都恰到好处,与整个摩羯鱼壶瓶身的比例高度协调;足底呈椭圆形状,外刻有纵型条纹装饰,极具美感。如此精细而流畅的纹饰,从侧面反映出潮州窑工匠雕刻工艺的娴熟,也使摩羯鱼壶的艺术观赏价值上升到另一高度。
2.1.3 栩栩如生,气韵天成
潮州摩羯鱼壶以摩羯鱼为外形,构造出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的摩羯鱼壶,使整个壶体既有装载液体的实用功能又有具备极高的观赏价值。摩羯鱼壶矗立起来,犹如一条活灵活现的摩羯鱼正在畅游于海洋,栩栩如生。走进仔细观摩,摩羯鱼壶气韵生动,极具柔美的动感。从另一角度端详,摩羯鱼壶各精巧而细腻的部位配合得相得益彰,展现出摩羯鱼气势豪迈、威风凛凛的精气神,更加体现出摩羯鱼庇佑一方的文化内涵。
总之,摩羯鱼壶作为外销的大宗商品,具有造型生动、制作精致、巧夺天工的艺术特点,还具有精益求精的工艺价值。潮州窑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异域文化相结合,生产出独一无二具有粗犷豪放、不拘一格的异域元素、异域情感和具有鲜明的本土风情的摩羯鱼壶,两者相结合、相得益彰创造出绚丽夺目的高超艺术价值,更是潮州人民的智慧结晶。
摩羯文化始于唐,盛于宋。唐朝时期盛行“鲤鱼壶”,与李唐政权有关,且“李”与“鲤”谐音,亦与鱼雁传书的民间风俗相关。至宋朝,鲤鱼文化逐渐演变为摩羯鱼文化。宋朝海外贸易盛行,朝廷专门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缔造了“海丝”帝国。潮商顺势而为,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且绚丽多彩的潮州文化。摩羯鱼文化的盛行,糅合了佛教文化和中国龙文化,后逐渐华化,衍生出龙头鱼身的独特形象,赋予其科考“跃龙门”的美好心愿及庇护海民的祥瑞形象。同时迎合了宋朝平民化、世俗化的时代特征,展现出勃勃生机。由此可见,笔架山摩羯鱼壶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及价值。
宋代笔架山潮州窑销路以外销为主,使得摩羯鱼壶更具异域文化风情。而其中带有利齿的鱼形壶,取材自摩羯鱼的可能性较大。这类造型的鱼形壶在菲律宾曾有出土,也说明他们是为满足东南亚民众一定的审美取向以及对南传佛教的信仰而烧制的外销瓷器[7]。可见,摩羯鱼壶在满足外域国家需求的同时,兼融中国传统文化之长,是中外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作品。摩羯鱼壶是中亚和东南亚文化相互交流、两地人民相互理解和包容、民心相通的历史见证者和情缘缔造者,这对我们研究摩羯鱼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当代加强潮州与东南亚等地区的交往有着深刻启示。
笔架山摩羯鱼壶的发展历程,是宋代潮州先民勇于开拓精神的重要见证。潮州瓷匠以潮州瓷销售地区百姓的信仰文化为底色,创造性地融合潮州本土的鱼龙文化,由此创造出了陶瓷艺术史上的精品,其中散发的勇于开拓和创新精神令人深深折服。此外,摩羯鱼壶上乘的瓷质和精美的造型,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潮瓷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踏实和爱岗敬业,潮州当代文化发展应以此为精神标本,保护好、传承好这份可贵的潮州窑精神。
据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在印尼、马来西亚、巴格达、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宋代潮州笔架山窑生产瓷器的发现[8]。潮州瓷器销售距离之远加上彼时航海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宋代潮州先民仍敢于探索和冒险,将窑瓷销往海外,寻找到属于潮州窑发展的道路,其中的探索精神令人钦佩。宋代笔架山潮州窑文化中含有的众多可贵精神,其为建设当代潮州历史文化名城能提供重要的精神养料,意义深远。
由此可见,以摩羯鱼壶为代表的潮州文化有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和工艺底蕴。因而,当代潮州应以其为文化自信的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扎实潮州文化自信根基。同时,加大研究潮州文化的力度,善于挖掘属于潮州本土的独特文化,积极传承和弘扬潮州文化,为潮州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为文化研究找到精神依托,从而打造好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努力实现潮州文化在中国文化、东南亚文化圈乃至世界的新高度。
据有关潮州调研组的数据显示,海外潮州人约有240万,有“海外一个潮州,海内一个潮州”之谓,分布在世界40多个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澳洲,东南亚的泰国、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及美国[9]。数量庞大的海外潮人以其聪明才智和刻苦耐劳精神为旅居地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还积极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为潮州乃至中国的发展牵针引线,在东南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中,潮州侨胞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极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和文化活动往来。
宋代笔架山潮州窑的独特潮州文化,是潮州侨胞走向东南亚和南亚的精神源流。在“一带一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今天,充分潮州侨胞在资金、商业人脉以及信誉方面的优势,对于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由此可见,潮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以侨胞努力建设家乡,期盼家乡加快发展的情怀为契机,借助侨胞在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力量,助推潮州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去,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李炳炎在访谈中提道:“笔架山窑遗址考古发掘发现,除了四尊珍贵的五类铭文俱备的宋瓷佛像外,还出土了洋人像、哈巴狗、摩羯鱼壶等外来形象的陶瓷造像,代表笔架山窑当时是一个外销瓷窑,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密切相关,值得专家研究其重要意义。根据现有资料,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博物馆都收藏有笔架山窑陶瓷作品。”而在菲律宾出土的北宋青白釉鱼形壶、在潮州笔架山窑出土的北宋潮州窑鱼形执壶、北宋青白釉鱼形壶、北宋素胎鲤鱼形壶等文物也为李炳炎的论述提供了可考实证。可见,潮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十分密切,潮州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放眼今日,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机遇,从潮州历史中寻找潮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脉络,将能为潮州发展及扬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帆提供新动能。通过对宋代笔架山潮州窑历史文化的系统梳理,保护和展示潮州文化地标,让海内外群众了解潮州陶瓷发展的历史,帮助国人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希望,不断增进与“海丝”沿路各国的民心相通,民心相亲的友好关系,提升潮州的影响力和对外开放水平,为促进后发赶超,凤凰腾飞发挥积极作用[10]。
宋代笔架山潮州窑是潮州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潮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理坐标之一。宋代潮州先民制造出极具中外文化融合特色的艺术珍品并销往海外,使中华陶瓷文化得以远渡重洋,说明在新时代的今天,潮州文化完全有底气去担当这一重任。
曾有人将潮州的发展步伐比喻为奔跑的豹子,意为它并不是匀速前进,而是跳跃式的、善于抓住时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潮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论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还是海内外凝聚一心的“潮人”,都是潮州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潮州的发展与腾飞[11]。抓住机遇,趁势而起,起而行之,充分发挥侨乡的独特优势,从文化渊薮中寻找发展据点,潮州文化定能在新时代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