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琴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学习应当是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做历史”是手脑并用的历史探究学习活动,我们从作业的视角开展“做历史”,从历史切入,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和任务驱动下,以“做”为支架,使学生身心沉浸到特定的历史场域,通过历史体验、史料探究、社会实践,在体验中学、探究中学、合作中学,并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方式表达历史理解,进而增进历史认识、把握规律特征、生成价值情感。
我的“做历史”学科实践历经20 多年,“三新”背景下,“做历史”从一个人走向了一群人。
这是收录在《问史·践履——让历史进驻“人”》一书中的高一学生寒假作业菜单。[1]
【战地记者报】以战地记者身份“亲临”某次战役并实时报道。
【万金家书】以参战战士身份在作战前线拟写一封家书。
【仿真日报制作】以历史上某一区域的某一天制作日报。
【人物访谈录】以写手的角色,为电视台制作十九世纪某一历史人物的访谈。
【我家老照片】制作电子期刊,展示家族老照片,感悟历史的沧桑变迁。
【历史明信片】设计全仿真历史明信片。
【制作族谱】通过调查、走访,完善或制作自己家族的族谱。
【历史制作】模仿文物或教科书图片制作教具,制作依据和过程制作成PPT。
【文学中的历史】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历史切口,展现历史大背景。
学生从这份作业菜单中挑选一项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开学后,学生上交的作业令人惊艳。我将作业变成作品,布展张贴,教室四周不够就贴到教室外面墙上,其他班级学生驻足观看、羡慕不已。
一份份“仿真历史日报”诞生了:1937 年7月8 日头版“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1997 年7 月2 日刊登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完成这样的“历史日报”,学生要浏览并了解多种报纸的风格特色,包括报头、版式、栏目、标题、图片、文字,随后基于所学搜集材料、撰写内容、设计版面。“战地记者报道”“士兵家书”“指挥官日记”是基于战争史学习的作业,学生转型为参战士兵,拟写家书;或者以战地记者身份对战役实时报道;或者模拟前线指挥官于决战前夜写下一篇日记。强烈的代入感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更能从时代和人性的视角回望战争。春节走亲访友是传统风俗,我布置了“制作族谱”“家里老物件”“百年家族变迁”等调查性菜单作业,学生从祖辈尘封的故事、别具一格的民居、习以为常的民俗中探究个体与社会、局部与整体的互动关系。
“教师对作业的态度决定了学生的作业态度”这是我的作业观。对于这些“另类”作业,我组织了“复杂”的评比:奖项分为“最佳设计奖”“独特创意奖”“优秀作品奖”等,由作者、同学和教师三方打分,作者还可以为自己的作品申请“特别奖”,因此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奖项。我们的大张旗鼓,引起了媒体关注。当记者深入教室采访学生,而且报导被刊登在本地报纸上时,其他班的学生也希望有这样的“福利”。
好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喜欢学习,这样的作业拉长了学习过程,“能看见过程”,学生拥有了自我表达的空间。然而,即便这样的作业学生喜欢,作为作业设计、组织的教师却问津者寥寥。这样的作业和考试有关系吗?是否会影响学习?是否会招致家长不理解?
传统作业样态,内容上多的是知识的“再认再现”,体现高阶思维水平较少;难度上多的是低、中难度,高难度作业又超越学习阶段;形式上多的是类型单一、答案统一的应试型作业,而注重体验、充满创造、体现艺术的作业少有关注。
《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这一要求给作业设计带来“新可能”。2019 年我们开展基于价值立意的学习设计研究,我要求项目组老师放宽视界,通过“创异”“创益”“创意”的活动设计,将“探究”“实践”“综合”镶嵌在历史作业中,用有价值的历史,通过多形态的实践方式、多渠道的探究路径,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与历史上伟大的人和事相遇。
面对新的作业形态,大家第一反应是“小论文”。我对老师们设计的作业方案逐个修订。一场场头脑风暴中,我大脑“库存”的教学创意受到了挑战,但同时,老师们的设计也点燃了我的灵感,如江苏省栟茶中学缪亚东老师对“工业革命”作业的最初设计为“图说历史”,交流中我们忽然迸发了“专利申请”的灵感;《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课,盐城东台中学董云杰老师说,学生对撰写电影《间谍之桥》观后感兴趣不大,我建议模仿电影频道“佳片有约”节目进行立体式的观影表达。头脑风暴也推动了老师们迸发灵感,金点子不断涌现,于是单项作业孵化为一组组菜单,如江苏省天一中学浦益玲老师设计的“高中生大国崛起论坛”包括了“策展”和“演讲”,苏州吴江高级中学石晓健老师设计的“五四主题活动日”包括了“五四新闻稿”“我的请愿书”“五四宣传画”。
我希望,“做历史”实践探究作业有这样的特征:有怦然心动的主题,有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有感悟体验的可能和挑战自我的成就感;是学生真正可以做的事情,而不是书面文字摆设;能带着学生回到过去的场景,对历史心存温情敬意;能调用跨学科素养,使学生逐渐具备讲故事、整合事务、共情、会玩、找到意义感的能力。当然,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还能弥补教师教学力结构中活动设计的短板。[2]
我们完成了配套《中外历史纲要》各课“做历史”作业方案53 单。这不仅是作业样态的转型,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更是教师自身的思想突围。
然而,它还只是停留在纸上的设计,落地有可能吗?学生的认可度和实践力是关键——每个作业从预设走向成果,必须得过学生这一关!
当金属层数变为2层时,在谐振点处也可观察到环偶极子现象。双层金属结构超材料表面电场和磁场分布如图4所示。图4(a)为双层金属超材料低频谐振表面电场分布,在图4(b)中可以观察到磁偶极子首尾相连呈旋涡状的环偶极子。图4(c)是双层金属超材料高频处表面电场分布,图4(d)为高频谐振处的磁场,可以观察到一个明显的环偶极子。对比单层和双层金属超材料,可以看出双层金属的超材料单元结构磁场能量更强,同时环偶极子响应也更强。
为避免增加学生负担,我要求所有参与老师,只在自己任教班实施自己设计的作业。作业方案只是预案,在其实践过程中,所整合的学科或经验、推进的路线或进程、采用的方式和途径、形成的成果或产品,都将伴随着学生经验和体验而获得新生成,具有不确定性。老师们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超越了自己的判断,学生的创意有点“任性”,有些作业后期甚至是学生在推动进程,如明明布置的是“北京地名的历史演变”,学生又增加了“历史上哪些地方叫‘北京’?”;有些则直接被“改头换面”,如“《清明上河图》画中人说”,教师设计的是模拟图中人物进行场景对话,而实际流程中,学生更愿意身临其境,化身为流连穿梭于北宋东京汴河的古桥古街的小市民,把小人物的叙述链接大历史,这是何等同情理解、情真意切。
在学生“异想天开”的实践推进中,形成了覆盖高一新教材各单元的作业成果。
中国史
先秦拾魅:“中华文明起源”博物馆云逛展
写照传神:探寻先秦圣哲肖像画的价值
文化寻根:复姓演变见证民族血脉
民族交融:从石窟艺术看民族认同
地名沿革:“北京的沿革”课件制作
梦回繁华:《清明上河图》画中人说
文明互动:《郑和下西洋》情景剧编制
经略边疆:康熙征战连环画
探秘苏州:“苏州商业民俗”策展
革故鼎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朋友圈
五四一日:我们的请愿书
纪念五四:青年会客厅
吴江实业:“民国的吴江”乡土调查
一封家书:“抗战家书”的搜集与拟写
实业报国:“荣氏家族人物”访谈
社会变迁:“三代人的春节”速写
世界史
文明的碰撞:埃及和亚述代表性雕像探究
发现神奇:“探秘北纬30°”学术笔会
中古变迁:“中世纪欧洲”思维导图绘制
阿拉伯人的口:图说阿拉伯人对世界的贡献
古老的文字:“印加奇普”的还原
远洋探险:“地理大发现”航海手册编制
物种大发现:《历史纵横》教材栏目仿写
使西纪程:清朝外交官的日记和书信
发明的时代:“工业革命发明”专利申请
为人类幸福:“未来的我们”职业名片设计
科技与战争:“反一战”诗会
殖民的本质:“大国崛起的奥秘”主旨演讲
诗人与圣雄:“泰戈尔和甘地”通信辩论
国计民生:“家乡社保”社会调查
冷战透视:《间谍之桥》佳片有约
见证伟大:“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微纪录片摄制
外交风云:“共和国外交70 年”策展
历史理解要求学生依据史实与史料对史事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解释加以评析,对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解释。“做历史”的知识经验背景是“历史+X”,以有价值的历史来整合其他学科,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图画”历史、“书写”历史、“编演”历史、“调研”历史,个性化、多角度、多形式呈现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评析。
“做历史”让历史事件、场景和人物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展现,这种理解表达是可以画出来的。
《从明朝建立到清的统一》一课,苏州顾俊老师设计“‘康熙经略边疆’连环画”作业,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台湾、抗沙俄、设班禅”等事件跃然纸上。《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南通葛家梅老师设计“绘制‘航海手册’”作业,学生变身为大航海时代的水手,体验“自信冒险”的时代风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一课,徐州马震老师设计“‘G20 峰会’会徽设计”作业,在学生画笔下,意大利的历史、国旗、国花和和平发展主题巧妙融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课,连云港祁若华等老师设计“‘为了人类幸福’职业名片设计”作业,学生深受“马克思把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的信念激励。
剧本、小说、教材、论文、诗歌,不同体裁的文字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做历史”的文字“任性”表达,学生着实过了一把瘾。
写教材,对应“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江苏省常州中学巢科老师设计了“‘身边的物种大交换’教材栏目仿写”作业,西瓜、胡椒、葡萄……学生发现历史就在身边,也认识到教材辅助栏目的重要性。写诗歌,鉴于战争的灾难,江苏省昆山中学徐永琴等老师设计了“反战诗会”,学生深感战争对人类带来的创伤,写下一首首向往和平的诗歌。写随笔,“古代帝国共同推动文明的传播与交融”,常州张羽丰老师设计了“‘神奇的北纬30°’学术随笔”作业,学生穿越北纬 30°线,写下对神奇的玛雅文明遗址、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百慕大三角探访履迹。
场景切换,身份模拟,学生神入历史,置身于遥远的时空,全身心演绎感受,学习的意义才会产生。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商品经济活跃的体现,“《清明上河图》画中人说”作业,由两三位学生组成一组细读局部图,代入画中人的身份模拟场景对话。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的壮举,也促进了往来交流,“‘郑和航海’历史情景剧编剧”,由学生围绕三宝井的前世今生和生擒陈祖义的历史事件,以编剧的方式,重现历史场景。彰显信息时代的媒体素养。“‘荣氏家族’人物采访”作业,学生从媒体人身份出发,选择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荣氏家族为采访对象,拟写采访提纲,模拟采访现场。
历史是生活的,生活也是历史的。素养指向的历史学习需要教师廓开课堂对外的通道,找到历史中的生活原型。以真实生活为背景的作业,帮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也可以从生活走向书本、再回到生活,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
学生在影视中经常看到复姓,如“慕容”“耶律”等,但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多见,吴江高级中学王光宇老师设计了“‘复姓去哪了’的研究”作业,切中了学生兴奋点,学生不仅发现了“复姓去哪了”,也发现复姓从何而来。
如何理解民国初期实业救国热潮?吴江盛泽中学陆灵灵老师设计了“民国吴江实业历史调查”作业,作为绸乡后代的吴江学生,采访乡贤,踏访遗迹,将费达生等人实业救国的担当烙印在心田。
如何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社会主义新发展”?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邱剑锋老师设计了“‘见证伟大’微纪录片制作”作业。学生调研身边的历史,出色地完成了《见证太仓》《浏河巨变》《百年“太高”》微纪录片制作,得到全校师生好评。
学生学习了西方福利制度,却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知之甚少——这是淮安金湖中学杨金海老师所耽虑的。为此,他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课设计了“‘金湖社保’社会调查”作业,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保障的惠民利民。
“做历史”作业活动,历史成为桥梁,为人和素养接力,推动了学生自我探究,促进同情理解,激活批判精神,催化实践创新,撬动学科育人。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如何从教师走向学生、使学生摆脱“为了标准答案”的被动困局?以作业变革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共识。
教师要基于学科、超越学科,打开学科版图,拓展学科边界,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学科的学生,而是具备综合素养的人。任何一个学科都要培植学生面对真实复杂情境所拥有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而不是仅仅知识的再认再现。基于此,教师要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能设计、策划、组织具有跨学科味道的开放性作业——而这,越来越成为教师教学力结构中有力作用素养的重要支架。
作业设计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摆设,而应该是能落地的行动,且学生能被吸引,能忘我投入,能满足于自己的成果。那么,这样的作业,在设计上如何用有价值的历史吸引学生?组织上教师自己是否“能做”并能和学生一起做?评价上能否最大程度体现学生作业过程获得感?于是,付诸实践的设计必将进入到调整、提升、指导、评价的轮回。
首先,教师转化角色。“做历史”,教师为学生打开了作业的缤纷世界。学生如何走进、走向哪里、什么方式走、走得多快?教师要注意角色转化,从编剧导演转为幕后支持,让作业“跟着学生走”,让学生在神入体验中,尽情释放情感,体认历史。
其次,探究可以很潮。“做历史”,谁的作业?谁在作业?作业为谁?学生!“做历史”必须在遵照学生基础、尊重学生意见、遵循学习规律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学习探究,这样的探究不是教师探究、不是学术探究,一定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图示、自己的风格“任性”展现想象力、表达力、创造力。
再次,教师不是不管。由于学生学习经历和经验的限制,他们的探究方法或许会发生偏差,如在资料搜索时,学生不懂文献学术规范,相关资料直接拷贝,没有“综述”;再如,学生不能对特定历史阶段整体认识,暴露出缺乏“设身处地”代入感的“先见之明”。这就需要教师在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上做好预判,及时干预介入。
好作业可以让学生像研究者那样,拓展学习边界、推进理解深度。这样的作业是否仅仅是“非常态教学”的点缀?不!
从活动频率看,《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教师就要把握好“度”,每学期让学生“适当增加”“自由选择”。于是,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会选择不同的作业,教师就要量身定制管理和评价方案。互评就是再学习,不一样的思维、不一样的成果、不一样的理解,学习他人,学习自然发生了。
从活动阵地看,作业不是“做历史”的唯一阵地,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做历史”微活动,如执教“秦的统一”,可让学生“浏览陕西历史博物馆网站”,或者“学用篆体书写全家人的姓名”,或者“拟写秦皇陵导游词”。又如“中国古代科技”教学,可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写一项古代科学发明实例”“从文明史、全球史角度评述中外科学技术交流的事例”“编写中国科技发展大事年表,并选其中两个时期作评述。”
“做历史”自主探究,打开作业研究与实践的“黑箱”,知识被迁移到各种不同的任务情境,吻合新高考“情境型”“开放性”试题的素养导向,最有效的学习就发生了,成就了“选己所愿、悦己所研、美己所成”的小确幸和大思考。
【注释】
[1]唐琴:《问史·践履——让历史进驻“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年,第48 页。
[2]唐琴、王光宇:《问史·立意——高中历史新教材学习设计》,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