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平 佛山市高明区教师发展中心
高中历史统编新教材的使用给广大教师带来了许多教学困惑,其中在新教材内容如何整合、课堂教学如何组织等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大家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实施大单元教学是解决这些教学困惑的有效方式。然而,应如何实施大单元教学呢?笔者认为有效运用问题链引导“主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有效途径。知识问题化,以问题引导课堂教学已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课标(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本文后述简称“课标”)中得到了明确:“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1]下面笔者试以统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为例,拟从问题链的设计原则、技巧、价值等几方面粗浅谈谈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视角下的问题链设计策略。
课标的指导地位主要体现在:(1)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实;(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促进了教、学、评有机衔接,形成了育人合力。例如,课标对《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的要求是: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晴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基于此,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通过了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被动转型);通过概述晚清时期社会各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及其结果,深刻理解其性质和意义(中国近代社会的主动转型)。可见,只有基于教学目标的问题链才有针对性、目的性,所以问题链的设计要以课标为指导。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简单说:深度学习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将浅层化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理解性学习。据此可知,深度学习发生的关键就是以基于教学目标的一系列问题为纽带来实现具象知识到素养能力的转化,因此以问题链来引导教学即可力促深度学习的发生。
教、学、评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教、学、评三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问题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问题链的应用效果引发教学评价的发生,评价结果为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方向,教、学、评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鉴于此,问题链的设计要突出教、学、评一体化。
合理运用问题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那应如何设计问题链呢?在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发挥问题链的功能呢?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谈谈问题链的设计技巧与运用。
华南师范大学张庆海教授将问题设置的基本逻辑概括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历史事物的内容或特征)→第二层次(历史事物的产生原因或背景)→第三层次(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历史影响)→第四层次(历史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等)。高考题的设问一般也是从这几个角度提出问题,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对学生的测评时也应关注这样的设问方式。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例。
情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内容)(略)
问题链:
(1)国家主权归谁所有?国民享有的权利有哪些?
(2)《临时约法》将国家权力主要分为哪几部分?(上述两个问题都属于第一层次:历史史事,属于历史事物的内容)
(3)第五章中关于“国务员”权力的表述,体现了该法律颁布的哪一目的?
(第二层次:历史事物产生的原因、影响、背景等)
(4)《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
(第三层次: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历史影响)
(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临时约法》的认识?
(第四层次: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等)
“‘主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历史学习内容设计成单个或多元化的‘主题’,重新规划和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主题’立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设计实效化的教学环节,使教学逻辑严密、紧凑,以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增强历史教学育人功能。”[3]基于对“主题化”教学的内涵的理解,可知教学主题是整堂课的教学立意之所在,是串起教学内容的主线。在教学主题的引领下,教师预先设计生成几组相关的问题链,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协助学生自主地构建起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课标,笔者对第五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确定为两个,并分两课时去组织教学。第1 课时的教学主题:从不平等条约体系看中国近代社会的被动转型;第2 课时的教学主题:从近代各阶级、阶层的救亡图存实践看中国近代社会的主动转型。每个主题之下还可分若干个小主题来组织问题链的设计生成。以“第1 课时 从不平等条约体系看中国近代社会的被动转型”为例,可以将这一课时的教学主题按照西方列强发动的几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顺序分成几个小主题,即“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近代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近代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并基于上述几个小主题设置几组问题链。
例如:小主题:“近代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情境:《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略)
问题链:
(1)比较《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请提取任意一点信息进行历史叙事?
(2)读图叙史是一项重要的历史学科能力,请就“近代通商口岸分布示意图”(见上课PPT)中地名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分布情况说说自己的认识?
(3)通过比较《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与《南京条约》及附件的内容,你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比较《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与《南京条约》及附件的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此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已进一步发生了变化,近代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这一变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被动发生的,从而达成对小主题的理解。
课标强调:“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4]基于此,针对新情境和解决主要学习任务而设计的问题链要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涵育,问题链的设计只有紧扣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将学习导向中学历史教学所希望达到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促成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以“第2 课时 从近代各阶级、阶层的救亡图存实践看中国近代社会的主动转型”为例,可以将这一课时的教学主题分为“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几个小主题,基于这些小主题设计几组问题链。
例如:小主题:“开眼看世界”与“洋务运动”
情境:材料1:《海国图志》的相关内容,材料2:《瀛寰志略》的相关内容;材料3、4、5: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史料(文献、图片等)。(略)
问题链:
(1)根据材料1、2,他们提出的主张具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3、4、5 结合所学知识:上述材料内容与近代的什么运动有关?列举该运动的代表人物(至少3 人),及该运动在军事上、民用上举办的企业(各不少于2 个),如何对该运动进行历史解释?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阶级、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从材料1、2 到材料3、4、5,在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上出现了什么变化?该阶级实践的结果怎么?结果说明了什么?
通过上述问题链的运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近代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出于自身阶级利益的考量,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但是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其找不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也就决定了地主阶级的实践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地主阶级承担不了领导民主革命的重要使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材料阅读与理解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教师依据对学生学习心理与规律的认识,针对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精选教材及教师用书中的相关史料,创设新的教学情境,由浅入深地设置层次性强的问题链,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问题链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来设计和运用的,是不断拓展学生的各种学科素养与能力的必然选择与要求。因此,问题链的设计重心应该以必备知识为基础,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通过问题链实施的“主题化”教学的课堂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多方式参与的课堂,不是师生间的简单互动,而是多元的、开放的课堂。所以,问题链的有效运用能够不断拓展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空间。
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链运用效果如何?最直观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学科能力是否得到体现和提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多元方式层层解决问题链所含问题,培养与提高了学生各种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注释】
[1][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51、2 页。
[2]郭华:《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改进》,《基础教育课程》2019 年2 月合订本,第12 页。
[3]王继平:《论历史科“主题化”课堂教学——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12 年第3 期,第1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