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立新 广州市第一中学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1]《纲要(下)》拉丁美洲部分的内容,涉及的国别多、内容杂,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整合了第5、7、12、13、16、21 课的内容,从全球观的视角,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依据课程标准,聚焦关键问题,用3 课时引导学生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课标1.16 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2]帮助学生认识到美洲原著民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及对人类的贡献,与世界早期其他文明多元共存格局,是“拉美史”大通史框架体系下聚焦的第一个关键问题。
关于世界早期文明产生的因素,“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3]教学过程除了充分用好教材文本外,教师还增补以下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展现独创而绚烂的美洲文明风采,帮助学生强化认知、拓宽视野。
印第安人培植了100 多种植物,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玉米几乎是所有地区的主要粮食……印第安人种植的其他重要植物有:南瓜、马铃薯、西红柿、花生、可可豆、烟草以及含有大量蛋白的豆类植物。
今天,美国50%以上的农作物都来自于印第安人的培植,而美国又是世界粮食的主要出口国,因此可能推断,如果没有美洲印第安人这一先锋者,现在的世界人口数将要少得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玛雅人创造出美洲大陆最古老的文明,并以其艺术和科学的显著进步而闻名于世。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符号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阿兹特克人之前,墨西哥地区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文化……后世阿兹特克人标志性的建筑物如金字塔等,在此时已经出现……阿兹特克人直到14 世纪才进入墨西哥谷地,他们的文化也是在继承这些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阐释,这种已达到相当高度的美洲文明正是由其生产力提高、物质生活获得发展所决定的。古代美洲文明,与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文明一起,丰富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征,成为世界文明多元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古世界缤纷多彩的多元文明共存的格局。从而落实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法为人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一个被送回到公元前11000 年的观察者可能不会预测到哪个大陆上的人类社会会发展最快,但他可以提出充分的理由说明任何一个大陆都有这样的机会。”[4]但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文明多元性被打破,曾灿烂一时的美洲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基本消亡。鉴于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知了“探寻新航路”、了解了“早期殖民掠夺”,这里就重点重组了分散在第7、12 两课的内容,聚焦了“拉美史”学习的第二个关键问题:运用阶级分析法,引导学生认清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与侵略是造成拉美地区贫穷与落后的根源,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螺旋上升。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核心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内容完成时间轴。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完成。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历时数百年,这个过程不仅是西方霸权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建立过程,更是古老的美洲被欧化、印第安人走向灭绝的过程。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材料讨论:这个体系为什么可以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什么资本主义能够有这样大的威力?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如果不掠夺世界,它是无法发展起来的。它必然以暴力或和平的方式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这一切必然导致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后,它的胃口更大了,不但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把过剩资本输向海外,因而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西方列强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对亚非拉地区进行了无情掠夺与破坏,拉丁美洲95%左右的印第安人死于繁重的劳役、被屠杀、欧洲人带来的各种传染病,美洲原有的文明进程被中断并走向了湮灭。而殖民者不仅掠夺巨额财富、还长期推行畸形的单一种植园经济,造成近代以来拉美地区的贫穷与落后。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文明的漩涡中来了。”[5]以阶级分析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的早期殖民掠夺,原始资本得到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而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开放和扩张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不掠夺便无法发展。印第安人的血泪史加深了学生对“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感悟。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杰出历史人物和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6]。
课标1.21 要求:“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影响。”[7]列强对拉美地区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化了当地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自1804 年海地独立始,两百年间,拉美各国人民在民族英雄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挠民族独立运动,挣脱了西方殖民者的控制。至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全部主权,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在拉丁美洲的解体,直接加速了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这条线索贯穿在第13、16、21 三课中,是笔者在“拉美史”教学中聚焦的第三个关键问题。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1)阅读课文后完成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概况表,(2)结合课文内容,归纳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特征。
拉美人民群众以正义的、爱国的巨大力量推动着历史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拉美民族解放斗争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领袖或民族英雄:玻利瓦尔、圣马丁、桑地诺、卡德纳斯和卡斯特罗等,他们身上无一不闪烁着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笔者适当补充了一些材料:
奥古斯托·塞萨尔·桑地诺(1893—1934),尼加拉瓜反美游击队领导人。出生于一个小庄园主家庭,年轻时到过危地马拉和墨西哥,1926 年回国后,他立即加入了民族解放军,并组织了一支以矿工为主的队伍,举起了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两色战旗,与美国侵略军进行不懈斗争……1927年—1932 年,桑地诺游击队与美军及美国训练的国民警卫队战斗近200 次……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菲德尔·卡斯特罗(1926—2016),被誉为“古巴国父”。1953 年7 月26 日,26 岁的卡斯特罗率领134 名爱国青年攻打圣地亚哥的蒙卡达兵营,旨在夺取武器,在全国掀起反对独裁政权的斗争,即揭开了古巴武装斗争的序幕…….1961 年4 月,向全世界宣布“古巴实行社会主义革命”……他任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第一书记。1965 该党改名为古巴共产党,他任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美国当代著名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博士主张“致力于培养个体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在内的六种美德”[8],显然,拉美的民族英雄们身上基本都具备这些人类公认的美德。充分挖掘教材显性与隐性的内容,引导学生崇尚英雄气概、培养家国情怀,实现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任务。
在课堂最后的环节里,笔者向学生抛出以下问题:
(3)第21 课“学习聚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发展之路艰辛曲折,任重道远”,结合现代拉美国家的发展状况,你认为首先应该解决什么问题?
旨在在学生的开放性回答中,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与模式,才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而坚定对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阐释人类历史发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9]《纲要(下)》为高一学生揭开了西半球美洲人类历史发展的朦胧面纱,填补了这段他们较为空白与陌生的历史,为能深刻理解世界现状、确立国际视野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师的引领下,运用唯物史观审视拉美史学习的关键问题,对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注释】
[1][6][9]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29、51、41 页。
[2][7]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5—16、16 页。
[3][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 世纪》(第7 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50 页。
[4][美] 贾雷德· 戴蒙德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年,第77 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014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31 页。
[8]任俊:《写给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年,第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