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许敦莲
注重地上、地下空间的整体开发利用,突出便利实用的功能优先,注重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把交通建设和城市生活、产业发展更好的结合起来,建设站城一体、三生融合的3.0版高铁枢纽
高铁枢纽站城一体化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选址、规划、设计、建设、运营阶段落实站城一体化开发理念。
空间融合,用地混合。推进高铁枢纽站城一体化开发,在规划层面就应将高铁枢纽与城市空间统筹考虑,而不是传统的铁路车站孤立于城市的思维,以空间一体化统筹交通枢纽与城市开发用地布局,实现枢纽空间、公共空间和商业开发空间的融合。
交通综合,布局立体。高铁枢纽是城市内外交通转换的节点,应结合高铁站场敷设方式、枢纽用地空间、周边路网布局等因素统筹考虑交通设施布局,总体上遵循旅客出行便捷、交通组织顺畅、用地集约高效。
建筑一体,功能多样。高铁枢纽建筑是承载旅客活动的场所,也是交通、商业、办公等各类城市功能的载体。高铁枢纽站城一体化开发的最终落脚点是枢纽建筑一体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可突破铁路、地方红线分割的传统思路,通过模糊高铁车站用地与城市开发用地红线、分层立体布局功能设施等设计手段,将各类功能所需空间合理布局在枢纽建筑综合体内;或者通过多层立体步行系统或公共空间将高铁站房、接驳站场及周边物业开发衔接起来,形成步行连续的枢纽建筑群,使高铁旅客活动空间延展至周边开发建筑内,提升片区人气和商机。
通过公共交通与土地一体开发模式来建设城市,是德国、日本两国高铁运营服务、开发建设最大的特点。
站城高度融合。德国、日本火车站枢纽都深入贯彻了“轨道+物业”的开发理念,站点与建筑无缝衔接,公共交通与城市功能紧密相融。国铁、地铁、城铁、公交车、电车、出租车等各种交通功能立体换乘,无缝衔接,实现最简短、最便捷的“零换乘”连接,且高铁、地铁实现了共轨制及一票制。同时,通过错综复杂的地下自由通道把整个区域内的大量住宅、办公、商业圈连接成一个整体,将交通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以及私有物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
整体规划统筹。为解决大型终点站地区存在的交通拥挤等问题,通过逐步落实整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功能再配置,统筹解决车站与城市发展难题。如日本涩谷站的区域开发建设统筹考虑涩谷站街区、道玄坂街区、涩谷站南街区、涩谷站樱丘口地区,规划高度关联,并先后提出区域建设导则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针,以公民协动的方式稳定区域规划。后期街区整体建设有了新需求,也可在延续前期建设导则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改造,从而有效保证分主体、分时段开发的统一性,实现各开发主体的联动及街区建设、维持和管理等。东京站东侧的八重洲口,在土地所有者及政府和周边关系者的共同努力下推进开发项目,塑造首都新形象。
倡导协同开发。在土地区划上,基于新建轨道所需用地不足或轨道沿线土地早已分割出让、无法进行一体化开发的情况,日本出台了《宅铁法》《城市再生特别措施法》,旨在推进轨道建设与城区开发一体化的法律制度;在公共出行方面,日本一方面设计了交通费全额报销且交通补贴不纳入计税基数的制度来鼓励公共交通出行,另一方面又通过实施“车库法”,实行“自备车”为核心的停车政策来严格执行配建标准;在协同机制方面,日本形成了轨道交通建设与周边城区建设合为一体运营的私铁模式、为解决轨道建设主体与城区建设主体分离存在问题而产生的筑波模式,统筹各利益主体共同推进项目开发,建立了高效项目运作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德国、日本火车站除了交通客流外,还承担大量的商业综合客流。在德国,进出车站通道均为开放式,无候车室,无安检,进出站客流可随时就近通达;在日本,东京车站增加了检票口和车站出口数量,目前东京车站检票口有18个之多、出口更是多达56个,并实行免安检。德国自动售票机上一般有德、英、西等多国语言,一张票可在各种交通工具中通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免费换乘。
高端站位,提升发展。一是积极按照“国际视野,高点定位”的目标,将西站枢纽和云城作为城市或区域发展的核心进行高密度、综合性开发,将西站打造成新一代高铁枢纽典范。二是推动高铁建设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杭州都市圈发展紧密融合,充分发挥TOD、R+P等模式的影响作用,合理开发利用周边区域,布局文体、商业、会展设施,成为科创大走廊的桥头堡和新中心。三是以云城开发建设为契机,构建经典的地标群、灵动的天际线,助推城市服务水平的提升,改变城市整体发展格局,打造世界名城的新名片。
统筹规划,圈层推进。坚持多圈层统筹协调,将车站及外围开发分为三个“圈层”。一是枢纽区范围,实施高强度、高密度、高粘度的TOD开发,以极点带动方式,南北两侧分别打造科创交流中心及文化旅游综合体,布局类似于大阪GRAND FRONT中知识之都的特色产业,营造智慧、文化交流场所。二是核心区范围,统筹整体开发与局部开发、平面开发与立体开发,建设产城融合的开放式城市功能区,打造杭州未来科技创新中心。三是新城建设区范围,借鉴东京站、横滨站通过立体城市规划打造功能集聚、立体复合枢纽综合体,带动周边城市更新建设的先进经验,以站城综合体为核心,构建南北向城景交融的创新文化发展带,并依托轨道站点、生态廊道进行组团开发,形成“一心一带多组团”开发布局。
站城一体,三生融合。一是把车站建在新城中,将交通建设和城市功能、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车站和配套服务、文化设施无缝衔接,内外交通、快慢交通、动静交通要统筹安排,打造综合交通示范点。二是把车站建在花园里,坚持疏密有度,生态优先,保护和利用青山绿水,在高铁新城范围内规划建设类似英国公园的大面积生态公园,打造绿水青山园中站。三是把车站建在云端上,发挥互联网+便捷交通的综合效应,努力实现各种交通资源和城市功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打造杭州城西会客厅。
以人为本,注重细节。一是注重统与分,要加强统筹协调,超前谋划综合,重要配套设施应一气呵成、同步建成。二是平衡大与美,要进一步加强系统观念,进行理性而充分的综合开发,更加注重多维一体、立体便捷的交通组织,营造既有江南气质又有未来感的城市空间。三是兼顾“流”与“留”,在车站内部及附近建设生活便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公共空间,利用高架站场的优势引用自然光,营造舒适敞亮的第三滞留空间。
低碳引领,绿色发展。一是发展绿色建筑,既要重视立体景观、屋顶绿化,更要重视利用自然资源和先进技术,实现建筑节能、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并为未来技术预留空间。二是倡导绿色出行,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轨道上的杭州示范区,创造舒适便捷的步行空间,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量。三是注重文脉传承,建筑既要体现时代特征、科技含量,具有一定的地标性,又要体现江南特色、杭州韵味,景观设计体现中国元素、江南园林味道。
创新制度,保障开发。一是创新立体规划制度,借鉴日本立体规划城市制度,针对“多用途”项目,创新立体规划城市制度:在停车位配建指标、绿地率、消防规范、土地确权等方面进行探索。如停车位配建指标按照0.5~0.7系数甚至更低进行折减,绿地率可以在新城范围统筹考虑,消防规范能够适应综合体功能高度复合要求,土地能够分层分类确权等。二是创新协同合作机制,探索高铁、城铁、地铁等不同铁路线之间的共轨制,推动资源集约共享;协同公共交通各运营主体推动联票制,实现无缝对接和统筹调度管理。三是创新土地利用制度,以轨道为切入点,探索推出“轨道+物业”“轨道+社区”模式,提高杭州土地的立体开发,促进土地利用集约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