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芳
(尖扎县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青海 黄南 811299)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部位,发病期为苗期和成株期,会出现水渍状的圆形凹陷病斑,呈黄褐色,针叶染病后会出现针尖大小的绿色水渍状斑点,逐渐变为黄褐色或者淡褐色,病斑呈角形。在潮湿环境下,病斑出现乳白色菌脓,在干燥的环境下会出现白色粉末。茎、叶柄、卷须染病后会出现水渍状斑点,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也会有菌脓,干枯后表面留有痕迹。果实染病后会出现水渍状的圆形斑点,之后逐渐扩散形成病斑,病斑破裂后会流出白色的菌脓,呈黄褐色的水渍状腐烂状。细菌性角斑病在发病初期的症状与霜霉病的症状比较相似,角斑病的病斑较小,颜色较浅,在发病后期会穿孔,叶部背面会出现水渍状斑点,并且有白色菌脓流出,叶片有透光感。温度升高后病斑消失,叶片不会留痕迹。如果是衰弱植株,白天温度升高后水渍斑不会消失,几经反复叶片会干枯死亡。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只为害黄瓜,病菌能在种子内外或者随着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成为主要的侵染源。通常情况下,病菌能够在种子上存活1 年,种子的带菌率为2%~3%。土壤病残体上的细菌能够存活3~4 个月。因为种子携带病菌,播种后种子发芽会导致子叶受到为害,导致幼苗发病。病菌会随着风雨、昆虫、农事操作等方式通过伤口或者自然孔入侵。温度、湿度是该病害发生的主要条件,在温度、湿度较高的大棚中易发病,适合病菌生长的温度为25~28 ℃,最高温度为35 ℃。相对湿度在70%以上的大棚易发病,尤其是大棚内的温差较大会增加发病概率。
1.3.1 选种和处理土壤
要选择没有病虫害的果实作为种果,在种植前要彻底清理田地,可以喷施消毒药剂处理土壤。在播种前可以选择新高脂膜800 倍液喷施种子,能有效防控地下害虫,提高种子发芽率。
1.3.2 处理种子
在播种前要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可先用凉水浸泡种子1~2 h,再用55 ℃的温水浸泡种子,时间为15 min,将种子取出后冷却催芽播种。或将种子浸泡在冷水中,时间为10~12 h,用1%硫酸铜溶液浸泡种子,时间为5 min。也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浸泡种子,时间为1 h,取出后加入适量草木灰拌种,立即播种。
1.3.3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避免田间积水,做好排水工作。及时清除病果和病叶,科学管理大棚温度、湿度。在结瓜期,可追施速效氮肥和叶面肥料,3~4次即可。温室大棚栽培黄瓜还可追施二氧化碳肥料,能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此外,选择高畦栽培和地膜覆盖的方式,能够保护根系。做好中耕除草,将病叶和黄叶带出大棚外集中处理。控制好浇水量,及时排干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1.3.4 生物防治
大棚黄瓜栽培应控制好大棚的温度、湿度,做好生物防治工作,尽量使黄瓜叶面不结露,或者缩短结露时间。在日出后要揭开草苫,让大棚内的温度升高到25~30 ℃,最高不能超过33 ℃,做好通风排湿工作,将湿度控制在75%左右。如果白天大棚内的温度不高、湿度较大,可以适当缩短通风时间,采取密闭棚室升温的措施。如果夜间大棚外的最低气温达到12 ℃以上,可整夜通风,降低大棚内的湿度。一旦遇到连阴天气,应选择温度较高的时候通风。选择在晴天的上午密闭棚室进行浇水和喷洒农药,在闷棚1 h 左右放风散湿,减少大棚内的湿度。采取膜下滴灌或者浇小水的方式,降低大棚内湿度,能有效控制病害。
1.3.5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选择药剂防治,可使用75%百菌清粉剂8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等,每隔7~10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2~3 次,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如果配合使用新高脂膜800 倍液,能够提高防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喷药前,要清除干净病株和病叶,并且带到田外集中处理。
黄瓜黑星病主要为害叶片、果实的幼嫩部位,在苗期和成株期都能染病。染病后的子叶会出现黄白色的圆形小斑点,随着病斑扩散,会形成不规则的坏死斑,造成新叶枯萎,植株停止生长。嫩茎染病后,会出现水渍状浅绿色不规则的病斑,随着病情扩散,病斑呈暗褐色,严重时会腐烂。如果湿度较大,病斑会出现灰黑色的霉层,后期病斑会出现星状。如果叶柄和瓜蔓受到为害,会出现大小不等、长条状的浅黄褐色病斑。瓜条染病后出现近圆形暗绿色的病斑,并且会分泌乳白色的胶粒,干硬后脱落。瓜条在感染黑星病后一旦遇到潮湿天气,会出现黑色霉层。
通常情况下,黑星病的病菌菌丝体会在土壤中越冬,或者随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能附着在种子表面,然后在种皮内越冬。如果播种带菌的种子会直接感染幼苗。通常情况下,土壤中病残体的病菌在第二年会产生分生孢子,直接感染瓜苗。田间植株发病后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之后借助气流或者雨水传播。
如果温湿度适宜,分生孢子能很快萌发,直接从伤口或者其他表皮部位入侵。适宜分生孢子生长的温度为20~22 ℃,相对湿度在90%以上会增加发病概率。一般情况下,种植密度大、光照少和通风不良的地块很容易发病。
2.3.1 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选择没有病虫害的种子,在播种前要做好消毒工作,在催芽前要浸泡种子。可以先用50 ℃的温水浸泡种子,时间为15 min;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种子,时间为20 min,之后用清水冲洗,或用3%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 mL,兑水200 mL,之后加入10 kg 的种子拌种处理,之后播种。
2.3.2 农业防治
应用科学的轮作倒茬制度,及时清除病叶和落叶,并带到大棚外统一销毁或者焚烧处理。大棚内白天温度在28~30 ℃,夜间温度在15 ℃,相对湿度要低于90%,适宜黄瓜健康生长。做好通风管理工作,降低大棚内的湿度。在黄瓜在定植前要做好大棚的硫黄熏蒸消毒工作,要控制好消毒剂的用量,熏蒸一夜即可;定植后要控制好浇水量,该方法能有效杀灭大棚内残留的病菌。
2.3.3 药剂防治
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施用量为4 500 g/hm2,在夜间熏蒸8 h 左右,能够有效预防该病。在发病初期,选择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粉剂1 000 倍液、50%甲米多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等,每隔5~7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3~5次,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黄瓜菌核病发病期为苗期和成株期,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部位,病原菌直接从残花部位入侵,果实发病后呈水渍状的腐烂病斑,并且会出现白色菌丝,随着病情扩散,菌丝在果实表面有密集的黑色菌核。茎蔓在发病前期叶片会在正午前后萎蔫,早晚能够恢复,发病后期不能恢复,并且会出现淡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之后逐渐变为淡褐色病斑,高湿条件下病茎腐烂,并且长出白色菌丝。
叶片染病后叶片上会形成不规则黄褐色的病斑,随着病情扩散,在发病后期叶片中央形成不规则的穿孔。如果湿度较大,叶片会出现密集的白色菌丝,叶片两边都会出现。
菌核病是指病菌通过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或者病株残体上越冬,通常情况下,菌核能存活两年左右,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菌核会产生子囊盘,能够散发出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蔓延,直接感染衰老的叶片和没有脱落的花瓣,在高湿多雨的环境下会增加发病概率。田间种植密度过大、植株生长旺盛、通风不良会导致植株之间容易接触摩擦而形成伤口,增加发病概率。发生菌核病与温湿度条件有直接关系,适合病菌萌发的温度在15~20 ℃。该病害在0~35 ℃的环境下都能发生,如果气温高于30 ℃,病原菌很难侵入寄主组织。发生黄瓜菌核病对水分的要求较高,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田块易发病,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田块发病较为严重。
3.3.1 农业防治
在收获前茬作物后,要彻底清除田内的病残植株和杂草,并深翻土壤,将菌核埋入土层深处,深度为25 cm。科学灌溉和覆盖地膜,可提高地表温度,会抑制菌核的萌发能力。在夏季要对大棚进行高温闷棚处理,或者灌水浸泡30 d,能有效减少土壤中的菌核数量。应用科学的轮作倒茬制度,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该病害的危害性。
3.3.2 物理防治
在播种前可选用盐水或者硫酸铵水漂洗种子2~3 次即可,然后选择55 ℃的温水浸泡种子,时间为15 min,并作催芽播种处理,降低种子的带菌率以及发病概率。
3.3.3 生态防治
调控温湿度能够抑制菌核的萌发。在上午进行闷棚升温处理,下午及时放风排湿,破坏病原菌的萌发环境。相对湿度控制在65%以下能降低发病概率,在晴天的中午浇水,并控制好灌溉量,防止土壤湿度过大。
3.3.4 药剂防治
第一,茎部涂抹。如果发现茎部已经感染菌核病,应刮掉发病的白色菌丝组织或者腐烂组织,露出新组织后涂抹多菌灵原药,当天能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和蔓延,第二天能治愈。第二,熏药或者喷药。针对已经感染菌核病的地块,要及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在发病初期,用10%速克灵烟剂或者45%百菌清烟剂,施用量为3 750 g/hm2,并进行熏棚处理,控制好用药量,熏棚时间在10 h 以上,第二天通风30 min,每隔8~10 d 熏棚1 次;或用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喷洒防治,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黄瓜生长中后期,可喷施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每隔1 d 喷洒1 次,或者喷施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1 000 倍液,每隔4 d喷洒1 次,连续用药2~3 次,防治效果显著。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剂的过程中,必须控制好用药量,保证喷施的全面性和均匀性。
黄瓜疫病发生时期为黄瓜的整个生育期,主要为害叶、茎和果实部位,嫩茎部位发病较多。在发病初期,会形成暗绿色的水渍状,病部叶片逐渐枯萎,最后造成全株死亡,随着病情发展扩散,病叶枯萎时仍为绿色。叶片被害后会形成水渍状的斑点,之后形成圆形的大病斑,在潮湿的环境中会加速病斑扩散和蔓延,造成全叶腐烂。果实被害后会形成暗绿色水渍状的病斑,之后扩展到整个果实,果实皱缩、软腐。
黄瓜疫病的病原菌菌丝体能够在土壤中越冬,在春季形成侵染源。卵孢子经过雨水或者灌溉传播到寄主上,萌发时会产生芽管,其顶端和寄主表面接触后导致发病,在高温或者阴雨天气会产生大量孢子囊,借助风和雨水传播,导致再次侵染。通常情况下,温度在17 ℃以上能够发病,适合发病的温度为24~26 ℃。在降水量较多的年份,发病概率较高,传播速度较快,损失较为严重。在地势低洼和水位较高的田块发病概率较大,土壤含水量过高会导致根系生长发育不良,使植株抗病能力下降。通常情况下,土壤湿度>75%很易发病。此外,栽培技术也会影响该病害的发生,高畦深沟和排水条件好的田块发病较轻,因此,要选择科学的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科学轮作,减少该病害的发生概率。
4.3.1 处理种子
要从无病的种瓜上采种,如果种子带菌,选择药液浸泡种子,使用福尔马林100 倍液浸泡种子,时间为30 min,洗净晾干后播种。
4.3.2 土壤消毒
消毒处理苗床或土壤。使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用药120~150 g/hm2,与土壤搅拌均匀,并撒在苗床上。在定植前,使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50 倍液喷洒地面,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4.3.3 科学种植
田间排水不良、土壤湿度较大的田块易发病,要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黄瓜,并且做好整土工作,便于田块排水,适度浇水,坚持小水漫灌的原则,降低田内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传播和蔓延的环境,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4.3.4 合理轮作
病菌能在土壤中越冬,连作会增加病害的发生概率,要合理轮作,能减轻病害的发生概率。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创造有利于黄瓜根系的生长环境,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防止肥料中携带病菌。
4.3.5 科学灌溉和施肥
黄瓜不能过量灌溉,否则会导致土壤中的含水量过大而影响根系生长发育,影响植株的抗病能力,增加病害的发生概率。应在黄瓜生长前少浇水,控制好浇水次数,使土壤处于半干半湿的状态。
黄瓜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类型的病害,对黄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较大,为了减少病害的影响,分析了病害的发病症状以及发病规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确保种植户的经济收入,推动黄瓜种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