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才
(菏泽市牡丹区何楼办事处,山东 菏泽 274045)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农作物种植技术,应用此技术种植的农作物绿色、环保、安全性较高[1]。采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要求工作人员应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根据操作流程实施。此技术对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若土质污染或离农场较近的地方水质较差,会对农作物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不同的作物实施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不同。在规范化的生产环节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结合市场需求来丰富农作物品种。此外,还应开展宣传与推广相关技术,使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更高效地应用[2]。
将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于农作物栽培,可以取代原来的化肥、农药等栽培方法,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由于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加,需要施用有机肥和基肥以提高产量,但是过量施用化肥,会缩短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造成农作物品质下降。所以,在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土壤条件,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运用已初见成效[3]。
通过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农作物达到了增产的目的。相关资料表明,小麦增产幅度达到70%,单产量得到了极大提升,控制了化学农药的用量,既节省了生产成本,又保证了农作物的品质。同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地方农业生产系统,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4]。
在绿色生态效益方面,随着我国无公害栽培技术的不断推广,降低了化学农药的施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完善了生态保护体系。在实际应用无公害栽培技术中,通过选育、种植、收获农作物,可有效控制农作物的各个生产环节。以生态、绿色发展作为基础,建设现代化绿色农业。
在社会安全效益方面,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既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又能有效解决农业效益问题。将无公害栽培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可解决我国农业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为国家农作物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实现了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农业有了更高要求,在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前提下,不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水平。我国农业广泛采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且被很多农业工作者认可。但是,我国将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应用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并未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农作物依然存在农药残留量大、作物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6]。
目前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根据我国对农业生产工作制订的最新标准,应大力采用新技术,与此同时,在日常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配置生产设备,可提高农业资源的运用成效,减少外界环境对种植活动带来的不利因素[7]。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相关农业生产标准实施。在采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过程中,如若未在最佳时机应用栽培技术,会制约农作物生长。在栽培农作物期间,种植人员应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合理的方式来预防病虫害,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标。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存在农作物质量较差的问题,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部分农业工作者为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采用不适宜的农药、化肥防治病虫害,使农产品残存农药,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城乡一体化,促进了乡村振兴与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对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8]。
在农作物种植中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如果运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农田附近有工厂,工厂会排放大量废气废水,而这些废水都未经过净化或净化不到位,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为培育绿色、安全的农作物,应结合内外部的因素,灵活运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推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9]。
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以及抗旱性,是提高栽培质量的根本保障,即使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也可以很好地生长,可提高农作物产量,且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量都较少。因此,在无公害栽培管理的过程中,应做好农作物选种工作。在日常选种工作中,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属性,科学选种。针对干旱地区,应选取抗旱性较强的品种;针对风力较强的地区,应选取抗倒伏性强的品种[10]。
为了得到更优质的农作物品种,还应从培育良种着手,建设示范园区或核心技术区,在有关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帮助下培育适合当地的优质农作物品种,促进当地种植业发展[11]。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若土质较差,会制约无公害栽培种植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际栽培管理工作中应遵循如下要点。
首先,土壤污染管理工作。针对无公害农作物品种的使用标准都非常严格,若土壤受到污染,会使农作物品种不达标。在栽植时,应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以及不定期检测土质,发现种植地有废水、污染物应立刻告知有关负责人或企业处理,规避废水、污染物引起土壤污染问题。
其次,检验土壤营养成分。土壤构成成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较大,严格剖析土壤成分可以更精准地明晰不同微量元素的成分,然后结合农作物生长条件,科学施肥松土,优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条件。在采集土壤标本时,全面剖析种植地的土壤成分,合理施肥松土。在实际施肥松土的过程中,应结合农作物的生长条件,通过轮作或复垦等模式,为农作物营造优良的生长环境。
水肥管理是培育无公害农作物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在实际栽种的过程中,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和特性科学地施肥和浇水。可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强施肥、浇水的成效,同时,根据当时的实际气候条件,科学确定水肥期,在降水较少的季节多浇水,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水分;在降水较多的季节或暴雨天气,做好排水工作,避免种植地积水。
另外,根据农作物的品种采取对应的浇灌方式,针对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可采取沟灌方式,不仅实现了灌溉的目的,而且降低了浇水量。通常来讲,沟壑长为50~100 m,相邻沟渠之间的距离为75 cm 左右,灌水量应在20~30 m3,水流量保持在2~2.5 L/s。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时,不同的肥料使用方法不同。在种植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控施肥量,可优先选择绿肥或生态肥,此种肥料是通过植物和人畜的粪便发酵而成的有机肥料,将其应用在植物栽种中,不但补充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提高了土壤所含的营养成分,可解决土壤硬化与污染问题[12]。
无公害农作物对不同化学农药的使用标准非常严格,如果不能科学把控农药用量,不但会使农药物残存超量,而且会严重威胁人们的食用安全。在无公害栽培管理过程中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采用适当的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譬如,可以借助生物之间相互生成、限制以及代谢关系进行防治,也可以借助害虫的趋光性,应用害虫指示灯杀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此外,在无公害栽培管理过程中还应借助不同的专业用具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提前预防,进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1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农业领域也有了更高的标准,严禁杜绝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与此同时,应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为满足我国对农作物质量以及各项指标的要求,应改进栽培工作模式,基于此,应优先选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不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进而达到了我国对农业生产领域规定的标准。然而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我国还没有被广泛应用,部分农业工作者不了解、不能熟练应用此项技术。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大力倡导使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并将其作为工作重心,可通过考察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倡导农户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采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14]。
另外,应根据实际状况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让农户了解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利用当地资源,构建产业化、一体化的产销链条,进而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目标。农户作为栽种和培育农作物的主体,其使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熟练程度会影响栽培工作的成效。所以,应加强农户对此技术的熟练运用程度,在产品种植期间采取可持续、安全、可靠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方式,构建结构完整的产业链条,比如,农作物的深加工、运输、储存和其他活动,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15]。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是改进和补充早期化肥、农药的一种模式,应用该技术可规避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技术人员必须剖析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实际中的使用效果,分析不足,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提高此项技术的使用价值。无公害农作物能够保证食品安全,政府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应提供一定的助力,提高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使用效率。应详细调查不同农户对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运用程度,对不同农户在农作物栽培管理层面取得的成绩进行评比,精选出成绩优秀的农户,进而建立试点产业基地,搜集整理出不同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相关数据信息,大力宣传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相关知识。将试点产业基地作为农户学习的试验基地,进而让农户掌握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从而能熟练地应用此技术,使很多农户了解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并运用到农作物栽培环节中,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另外,在宣传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过程中,还可以构建区域性农业网站,使农民方便地学习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相关知识,比如技术发展史、技术运用过程、案例学习等[16]。
借助网络平台宣传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便于农民学习和掌握此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该技术的运用效果。与此同时,利用网络媒介、微信群中互相分享运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心得体会,以及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探讨中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优化农业生产方式[17-18]。
运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还可以有效解决污染环境问题,但是在农作物种植中使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依然存在达不到预期制订的工作目标,农作物依旧存在农药残留量大、产量低、质量差,农户不能熟练应用此技术等问题,因此,提出了通过构建经营主体,加大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宣传力度等措施,以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