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搭建植物组培转化平台助力我国种业振兴

2023-01-09 04:00杨玉珍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年7期
关键词:种源种业种质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种业振兴是保障粮食安全、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其本质上种业科技创新提升的问题。但我国种业科技创新水平亟待提升,仍存在种质资源的收集、挖掘、改良等种业开发转化关键环节的不足,种业创新资源和要素相对分散带来的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利用植物的全能型特点,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发展植物无性繁殖,使植物细胞具备发育成为完整植株的遗传能力,可及时提供规格一致的优质苗种,是现代生物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新技术之一,能够在种质资源保存、植物转基因等方面为我国种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广泛搭建植物组培转化平台,大力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需以大量种质资源为基础,因此种质资源是种业科技的核心资源。针对种质资源存在的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狭窄、产量遗传增益进展缓慢,部分种源对国外依赖度高等问题,我国应摸清家底,全面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国家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及各类从事农业科研单位共同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刻不容缓。常规的种质资源保存方法成本高且易流失,植物组培技术则可根据植物品种、器官及生理状况的不同进行外植体的脱分化,以保存植物种质。同时集中管理湿度、营养、激素、温度、光照等场所和环境条件,在占用有限空间缩减成本的同时能有效提高离体保存种质资源的效率。目前,我国草莓、中药材等种质资源离体保存体系已相对成熟。有序推进植物组培转化平台的搭建,将政府引导、科研支撑及农业需要有机结合,一方面能够促进作物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工作的推进,有效保存优质种质亲本,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另一方面依托转化平台可快速繁殖解除抑制生长条件的种质,防止特色品种流失,推进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如,近年来内蒙古大力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建设中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3 500余份。在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和抢救性工作过程中,当地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工程,借助包括植物组培技术在内的多项生物技术为当地优品良种建设注入了科技动力,实现了种业振兴的良好开局。

广泛搭建植物组培转化平台,为育种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交流平台。2021年中央下发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启动种源关键技术攻关,但我国大型育种转化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的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现代化种业工程体系的构建既要有紧迫感,也要保持必要的战略定力。搭建植物组培转化平台能够聚集分散的科研资源及要素开展品种选育、制种繁种等活动,并围绕育种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近年来,植物组培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如,2020年在济南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种苗新技术大会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研讨交流了全国植物组培产业化平台和技术研发共同体的构建。来自山东农业大学、海南大学、广西林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植物组培研究、植物种苗工厂化快速繁育技术与管理的专家学者表示,希望通过平台开展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并通过搭建起的植物组培平台为科研成果的有序和快速转化提供新路径。种业振兴是我国抢占未来世界科技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植物组培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中在脱毒快繁、次生代谢物应用等方面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理应成为挖掘种业潜能、提升农业产能的有力推手。

广泛搭建植物组培转化平台,解决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脱节”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创新链布局难以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集成技术及整体成果产出解决方案,科技立项执行的转化拓展与农业生产粘合度低,主要瓶颈还是农业科技成果链条长、周期长。植物组培转化平台可依靠大量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充分利用植物组培技术培育新品种、创制新种质及离体快繁方面的优势,同时为共建种质资源搜集,利用及高校或科研院所协同推进种业品种向高质量、高标准发展提供支撑。政府应加大政策和资金对植物组培转化平台的支持,发挥平台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推动更多高产、优质、抗性强、专用性高的优良品种走出实验室,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有机融合下实现我国种业的弯道超车。

种业振兴是“藏粮于技”的重中之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加速攻破种业“卡脖子”技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种业发展是一个艰巨且漫长的过程,广泛搭建植物组培转化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的有机融合,既是夯实种业发展发展基础条件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种源种业种质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刍议香合欢形状特性及生长差异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苦楝不同种源生长分析及优良种源选择研究
不同种源花榈木种子性状和苗期生长特性比较
不同蒙古栎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