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卡 简皎洁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2021年11月13日,由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坛暨“中国共产党百年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认真学习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同步与会。大家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着重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丰富内涵、深层逻辑、基本形势和经验思考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启示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关问题。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丰富内涵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会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唐洲雁教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人类发展新道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社会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来的并联式发展道路,是符合现实需要且富有成效的,帮助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实现了弯道加速,乃至弯道超车,具有世界性的示范意义。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黄力之教授认为,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完整的结构包括价值观、制度、硬件设施等许多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它在价值观上指向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制度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旨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他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现代化的认知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实践,论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内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贵清教授结合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使之上升为理论并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振峰教授从战略全局、国家利益、人民立场、担当大任等方面出发,指出“国之大者”的科学内涵包括“两个大局”、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他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中最核心、最突出的“国之大者”。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冉鸿燕教授从中西现代化比较的视角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哲学内涵。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理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层逻辑,对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薛广洲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和主要脉络就是政治解放、经济腾飞、文化飞跃。其中,政治解放包括主权解放、人民解放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经济腾飞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并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文化飞跃就是扭转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期间我国文化衰落的局面,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力量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凯锋研究员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理性自觉,是基于实践的理论总结,其中存在复合叙事和综合创新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内生创新理论其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需要注重内生性因素的强化和内生性理论的完善,需要研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局面的结构、特点、规律。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胡振平研究员总结和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成功的哲学逻辑:一是真正贯彻了人民主体价值观,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体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哲学基础;三是体现了实践综合、开拓创新的辩证思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周建勇教授认为,目前的现代化理论忽视了对强大政党强烈的发展趋向、强大的组织体系、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全面领导国家的能力等方面的关照,没有充分认识到强大政党的能动作用,所以不能完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面临的形势,是进一步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要求。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从七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形势:一是从全面小康到全面现代化的趁势而上;二是从解决原有社会主要矛盾到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要求;三是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的艰巨使命;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到新发展阶段;五是“两个大局”历史交替的新场界;六是信息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的新形态;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路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教授就改革开放以来两大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依据提出了两方面思考。他梳理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活力释放的过程和城市经济体制的变化,分析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对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指出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是一种抽象的定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制度保证、物质基础、精神力量等方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路杰教授以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凝聚力为切入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有先进的阶级、先进的思想武装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及先进成熟的领袖集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衍社教授从党的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说起,指出从积累经验到揭示规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入,涵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机制、引领机制、动员机制、主体机制、支撑机制和创新机制,形成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系统。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会岩副教授从党领导下的信息技术现代化这一微观视角出发,指出信息技术和政党现代化有着重要关系,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影响;在未来政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与会学者认为,应从这些经验出发,研究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奎研究员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法宝,是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赵智奎研究员把党的百年成就归结于党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建设的优越性。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拥有最严密科学的组织体系,这一体系在伟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中形成、发展和完善,并且始终处于与时俱进的动态之中。新时代组织路线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保证。未来必须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抓好“关键少数”,将“五个过硬”落到实处。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校何成学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民族团结政策和措施,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国家学说、马列主义区域制度理论及马列主义本质论和发展观。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明教授系统总结了百年来党的农业农村工作的十个阶段和十个成就,从坚持党的领导等十个方面阐述了百年来党的农村工作的基本经验,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奚洁人教授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谈起,提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的三重境界:一是教育、启发和发动群众的领导力;二是党团结人民,人民自愿跟党同心干,党和人民密切联系;三是把思想转化为理论机制。他强调,党的理论创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思想引领作用。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夏文斌教授就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三方面阐述: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需要;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真理性、价值性方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第三,中国话语、中国概念表达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副主任王友明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剖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指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党的思想之源和政治灵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党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优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党的政治气节和顽强意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党的政治品质和根本立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欧阳英研究员认为,明确毛泽东实践概念的确立对深入探讨毛泽东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紧密联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毛泽东实践概念的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获得了坚实的发展基石。毛泽东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认识论保证,并且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发挥了持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