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 100017)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党的百年奋斗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积累了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政党都没有的极其丰富的历史经验。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习近平就《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说明。他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此前,党制定了两个历史决议。“现在,距离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已经过去了76年,距离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也过去了40年。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大大向前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实践也大大向前发展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既有客观需要,也具备主观条件。”“党中央认为,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3.6万字的篇幅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对百年来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和光明的未来前景作了全面深刻的总结和展望。《决议》对百年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坚持前两个历史决议、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的论述和结论;同时又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对党的历史作的总结和论述中的相关新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历史决议就是一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极简史。下面仅就这部伟大极简史涉及的几个重大问题谈谈个人体悟。
将百年党史分为四个阶段,是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在学界和社会上逐渐形成的共识。不过,直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中论列百年党史上的四个“伟大成就”,人们才确认这是将百年党史分为四个阶段的权威依据。但是,为什么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分期界碑?对此,不少人仍感困惑。《决议》展开说明新时代面临的主要任务,讲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13个方面的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才使人们解惑释疑。
纵观百年党史分期的界碑标识,情况并不一致。从宏观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来界定,如前两个时期中,1921年“七一”建党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界碑标识,凭直接感知就能认定。
另一种情况则与此不同,如百年党史中后两个时期的界碑标识,当时人们并没有将之看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等到后来有了新的认识,才将其判定为划分历史阶段的界碑。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例,当时人们只是将其看作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并没有视之为新的历史阶段的肇始。最早提出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看作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的,是邓小平。1979年3月底,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三个多月后,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说:“经过去年冬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关于思想理论问题的讨论,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方向方面,我们已经基本上回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我们将永远沿着这个轨道前进。”“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3]159
将党的十八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识,也属于这种情况,尽管作出该论断的时间与进入新时代的时间相距五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时,一般人只认为这是中央领导层的正常换届,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次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间的工作,指出五年来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这样,人们才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当时,人们对这一论断还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以党的十八大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界碑标识,学界的分析和解释多局限于表层,如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根据来加以论证。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理由,但仅以此来立论还显得不够充分,总使人感到没有说透。而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来的,而历史分期的界碑标识却是党的十八大。
《决议》是怎样使包括笔者在内的党史学人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一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取得的成绩与此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说明。这个比较很重要,没有比较就搞不清楚党的十八大之前和之后有哪些不同和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回顾了党的十八大后五年间10个方面的工作;而《决议》更进一步,讲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13个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对回答为什么以党的十八大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界碑标识这一问题很有说服力。比如,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此前存在管党不力、治党不严的情况,“七个有之”问题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强烈不满和义愤。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坚决斗争,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再如,关于文化建设,此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一些领导干部政治立场模糊、缺乏斗争精神,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又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此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高发态势,成为国土之伤、民生之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决议》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列举所存在的问题,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怎样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了哪些成绩,根本不存在所谓否定过去成就的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党的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顺利的,前进方向是正确的,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1]不作比较,人们就不能完全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同时,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以党的十八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端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是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源头。党的十九大是在总结这些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划分历史阶段的论断的。
二是大篇幅论列新时代以来的工作和变化,要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规律。《决议》指出,全党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如习近平所说,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1]党的历史发展不可能一马平川、笔直向前,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也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能够纠正错误,吸取经验教训,将不好的事转化为好事。当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党的十八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者情况并不一样。前者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后者则不存在路线问题,而只是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即没有改变历史发展走向,而是拨正在某些方面有所偏离的航向。就此而言,党的历史进入新时代与40多年前进入新时期,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既要看到这两个界碑标识的共同点,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党中央认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需要研究的问题多”,要“把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好,把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好,把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总结好,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进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好”。[1]
中国共产党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就是不断回望走过的路,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决议》的前四个部分,对百年党史四个时期的四个“伟大飞跃”进行了概括。这样的概括,是在对党创建以来取得的成就进行不断总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形成的。在江泽民、胡锦涛总结建党以来成就的基础上,2016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党的伟大历史贡献概括为三个“伟大飞跃”。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决议》在“七一”重要讲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四个“伟大成就”提升为四个“伟大飞跃”。这样的提升有什么新意呢?笔者以为至少有三方面新意。
一是明确了每个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将过去习惯的对客观进程的描述,在“七一”重要讲话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为对主观自觉意识的强调。《决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2]《决议》对每个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的明确,进一步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些年来强调的历史主动精神。
二是更加突出每个时期的鲜明特征,更有利于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规律。《决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决议》对各个时期特征的表述,沿用了“七一”重要讲话中“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等四组八字概括。但“七一”重要讲话旨在突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相对而言,其中的四组八字概括并没有像《决议》中的那样给人以鲜明、强烈的感觉。此外,四个“伟大飞跃”的表述,也比四个“伟大成就”更能凸显各个时期的鲜明特征。
三是丰富了每个时期重大成就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进行概括,更加彰显党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巨大作用力。《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上述概括,全面、深刻、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进步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历史性贡献。这一总结既立足中华大地,又放眼人类未来,既体现了党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关系,又体现了党和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贯通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使我们对百年党史的认知达到了新高度。
《决议》对四个“伟大飞跃”的概括,抓住了每个历史阶段的“命脉”,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党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性体悟。
《决议》是百年党史上首个不涉及重大历史问题的历史决议。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已先后制定了两个历史决议。从建党到改革开放之初,党的历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这两个历史决议基本都解决了,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党的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顺利的,前进方向是正确的,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基于此,这次全会决议要把着力点放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上,以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他还指出,《决议》“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主要考虑是,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期间的历史,前两个历史决议已经作过系统总结;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就和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三十周年时党中央都进行了认真总结,我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也作了系统总结。因此,对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历史时期,这次全会决议要在已有总结和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概述。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有利于引导全党进一步坚定信心,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1]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这样的考虑来作出决议,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这是解放思想的空前盛举。
第一,《决议》没有像前两个历史决议那样去专门评价历史事件和臧否历史人物,改变了人们对党的历史决议的传统认知。以笔者本人为例,当听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要专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并可能作出第三个历史决议时,是不相信的。这是因为过去党中央作决议,不仅是总结成就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对有争议的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笔者曾参与起草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是这样,第一个历史决议也是这样。据此笔者认为,对有争议的重大历史问题作结论的时机尚不成熟,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总结不会是第三个历史决议。直到2021年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稿提请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这才知道传言是真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固执看法呢?这就是经验主义问题了。因为对第一个历史决议比较了解,又亲历了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出台,故以为历史决议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决议,将两者画了等号。其实,这种认知是纯主观的、仅凭经验产生的。没有任何一个中央文件这样讲过。将历史决议视作对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没有权威依据的。对笔者而言,《决议》的公布,首先是一次思想解放,破除了长期以来固有观念的束缚。学习《决议》后,笔者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历史决议。党中央格局宏阔,紧紧把握住了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发展的主流、主体和本质。坊间热议的那些所谓的历史问题,都不是什么问题,过去的中央结论依然有效,目前没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第二,《决议》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多么不易。如前所述,对于党的十八大之前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历届中央主要领导人曾在多个场合作过系统总结,人们是比较清楚的。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只总结了五年,而且没有展开。近几年来中央主要领导也在一些场合进行了总结,但多是单项的、专题性的总结,不够全面系统。“七一”重要讲话虽然也作了总结,但其没有也不可能以新时代作为重点展开论述。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总结,很有必要。《决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重点展开论述,是顺理成章之事。《决议》有3.6万字,而第四部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有1.9万余字。《决议》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等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重点总结了九年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以经济建设为例,这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但只有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干部以及相关经济工作者、研究者等对其了解较多、较深,其他大多数人对此知之甚少,只有一些碎片化的认知。《决议》用近1500字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经济建设方面采取的重大决策、提出的原创性思想、推动的变革性实践、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收获的标志性成果,使不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也能对这部分工作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决议》指出,我国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党中央“作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等重大决策”。对于这些情况,笔者过去不甚明了,或者说认识得并不清晰。《决议》作了这样的梳理之后,就使许多笔者这样的外行对我国经济有了更加清楚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2]
第三,《决议》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生了多重社会效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议》中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从主观考量来看,旨在“引导全党进一步坚定信心,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1]同时,当《决议》以一半以上的篇幅展开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在实践方面的重大决策和理论方面的重大思考之后,它就产生了主观设计时可能未曾想到的多重社会效应。比如,前述以党的十八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端,像笔者这样的人长期关注和思考这一问题,因而学习了《决议》后,就会有所体悟,有所收获。还有后面将要展开论述的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也是笔者基于《决议》第四部分近两万字的论述获得的认知。《决议》的设计者不一定会想到这些,也不可能将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都预料到。这与读者的社会经历、知识结构、思想方法、学养底蕴、鉴赏品味等密切相关。读者千差万别,《决议》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多种多样。笔者获得的体悟,别的学人不一定有,反之亦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决议》产生的社会效应绝对大于、多于创作者的主观设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决议》的重点来展开论述,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
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是《决议》的两大主题之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习近平指出,《决议》第六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十条历史经验,“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这些经验贯通历史、现在、未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1]这十条历史经验,可简称为“十个坚持”。怎样体悟“十个坚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呢?这里可讲三点。
第一,“十个坚持”集过去历史经验总结之大成,具有宏厚继承性。《决议》弘扬了党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的传统,概括了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经验。百年党史上,影响力较大的历史经验总结主要有:1.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关于中国革命胜利经验之三大法宝的总结。2.1945年第一个历史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的总结。3.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对如何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总结。4.1981年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十条总结。5.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领导中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的总结,即“十个结合”。6.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特别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重要会议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决议》参照了历史上的这些历史经验总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观照未来历史发展,对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作出了全方位总结,体现了党中央对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新认识。
第二,“十个坚持”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守正创新性。“守正创新”,是习近平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贯彻执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经验的一个总结概括。本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在其贯彻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将两者对立起来的偏向。提出“守正创新”,旨在使两者成为一块不能分离的整钢。“守正”主要体现实事求是的要求,“创新”主要体现解放思想的要求。
怎样体悟《决议》总结的“十个坚持”的守正创新性呢?
首先,“十个坚持”的内涵,在过去党的文献中已经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讲过,尽管有的表述或提法没有“十个坚持”那样突出和鲜明。这就是其守正性。
其次,“十个坚持”中每个“坚持”都有新话。如讲“坚持理论创新”时,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里的“两个结合”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决议》则作了进一步强调;而将“两个之问”作为历史经验总结,则是第一次讲的新话。
再次,“十个坚持”将过去讲的一些历史经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如“坚持人民至上”,此前,一般是将之作为群众路线放在“党的领导”或“党的建设”中,不会将它们并列起来。习近平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5]的创新思想后,再将其继续放在“党的领导”或“党的建设”中,显然就不合适了。“坚持人民至上”与群众路线,二者的思想内核是一致的,但其背后的思想高度和境界是不同的。“坚持人民至上”,可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最新通俗表达。这是理论认识的一大跨越。“七一”重要讲话已将它提到现在这个位置,而《决议》则作了进一步阐述。这个概括是重大创新。
第三,“十个坚持”是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具有科学系统性。按照习惯思维,可能会认为“十个坚持”之间似乎缺乏内在联系。其实,只要认真思索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联。
将“坚持党的领导”放在头条,没有任何疑义。这一直是历史经验总结的“龙头”,没有这一条,就没有其他各条。“坚持人民至上”,前已指出,这是理论认识的重大创新。作为习近平人民观的最新发展,这一条不能不放在第二位。“坚持理论创新”,是讲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指导思想,没有理论创新,就变成了“盲人骑瞎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走过百年历程,创造百年辉煌,与此是分不开的。这正是党的特质和优势,所以放在第三位。“坚持独立自主”,既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党创造百年辉煌的金钥匙。第四的位置,只有它合适。上述四条经验,在“十个坚持”中是根本性的,是其他几条的大前提。有了这些前提之后,党才能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所以,将“坚持中国道路”放在第五位,最为合适。“坚持胸怀天下”,讲的是党兼济天下的宽广胸怀,也是党放眼全球的世界观、外交观。如果说前面几条主要是对内的,这一条就是对外而言的,所以放在第六位。而“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是党实现四个“伟大飞跃”的重要历史经验,摆在第七、八、九位,是历史逻辑使然,很难将其提前。最后的“坚持自我革命”是“九九归一”。注重党的建设是党创造百年辉煌的根本保证,这是所有经验的落脚点。
从“坚持党的领导”到“坚持自我革命”,“十个坚持”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历史经验之链。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这十条历史经验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1]我们完全可以说,“十个坚持”是对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最全面、完整、深刻的总结。
82年前,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而《决议》总结的“十个坚持”,可以说是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百年辉煌成就的十大法宝。由三大法宝到十大法宝是伟大创新。在未来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传承和弘扬好这“十个坚持”。
百年艰苦奋斗,百年艰辛探索。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决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进行了新的概括和提升。这里,先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两次飞跃,谈点个人体悟。
毛泽东思想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它的形成、发展和定位与三个历史决议有密切关系。
首先,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第一个历史决议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起到决定性作用。毛泽东有一个突出的个人特质,就是善于独立思考,既有对马列主义“本本”的超强领悟能力,又有创造性运用革命理论进行革命斗争的践行能力。他领导秋收起义队伍攻打长沙不下,立即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随后,他又在中央苏区严酷的反“围剿”战争中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识。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系列正确主张,遭到中央“左”倾领导反对后,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党和红军由此摆脱绝境。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制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批判了严重危害中国革命的教条主义,厘清了历史路线是非,统一了全党思想,对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的全党核心领袖地位、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不仅在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辉煌胜利,创建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其次,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发展和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新概括并作出高度评价。在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还在持续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全会认真纠正了过去的“左”倾错误,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制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区别开来,对毛泽东思想给予了新的定义,并对毛泽东思想内容作出了新的概括。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以及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开展革命、夺取革命胜利、实现革命转变及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根本问题。这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再次,是《决议》对丰富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之时代价值予以强调。《决议》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了新的评述,指出:“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它“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2]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6]这是党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用更接地气的话来说,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守护神”,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基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之根。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
《决议》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的新定位。怎样认识这个新定位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定位。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政策、新战略。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其明确为邓小平理论,指出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7]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不断生成发展,为了说明这些创新理论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新概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8]这是对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科学表述。
《决议》指出,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的新概括和历史作用的新定位。这个“新的飞跃”就是第二次飞跃。这是《决议》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
前已说明,《决议》的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它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使人们对其有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这样大篇幅地论述新时代,旨在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怎样团结带领党和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使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实际上也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新的飞跃”提供了坚实的实践依据。
《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在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之后,再来体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新的飞跃”就不再那么抽象了。可以说,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新的飞跃”的实践依据,非常充足。
《决议》在从13个方面总结新时代的成就和变革基础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新概括。
党的十九大报告论列过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八个明确”。而《决议》总结了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八个明确”进行提升后的新认识,形成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十个明确”。这次扩展,一是增加了新内容,二是排序上有所调整,三是深化和提升了原有的一些认识。“十个明确”的头条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而这一条在“八个明确”中是最后一条的一部分。“八个明确”的头条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总任务,在“十个明确”中它变成了第二条。“十个明确”新增了两条,一条是“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该条是“十个明确”最后一条,即“十个明确”和“八个明确”一样,仍以党的建设来收尾。由党的领导打头、党的建设收尾的安排,更为合理。新增的另一条是第七条,即“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2]这条的内涵很丰富,涵盖了近年来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决议》对新时代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认知的提升,充分说明党中央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新的飞跃”的理论依据,同样非常充足。
《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这是继“七一”重要讲话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结合”特质的再次强调。“两个结合”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路径,是重大原创性突破。这也可视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新的飞跃”的传统文化依据。
首先,中国共产党人本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继承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光荣传统。中共中央在1943年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继续根据自己的国情,灵活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9]41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论述毛泽东思想时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10]335,333在此前后,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基本原则也逐渐形成。
其次,习近平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学养,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独特认知和深厚情怀,并将其提到治国理政、兼济天下的高度。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他特别强调运用传统文化智慧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指出当代人类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因为“前人传承的知识积累了人们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作用。这也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实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决议》强调“两个结合”,是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深厚情怀之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路径的新思考。
习近平在向参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同志介绍《决议》的第五部分时说:“在全面回顾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基础上,以更宏阔的视角,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即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阐述党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的历史性贡献。这五条概括,既立足中华大地,又放眼人类未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贯通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1]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此前的中央文件、中央领导人讲话和相关党史书籍是不可能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的。“七一”重要讲话由于篇幅所限,也没有讲这个问题。《决议》中充满了新论,而其第五部分更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进行了全新总结。《决议》是怎样从党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出发,来阐述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其体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呢?我们应怎样体悟五大历史意义所贯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呢?这里,笔者试作初步解读。
《决议》总结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历史意义,更多地展现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决议》总结的五大历史意义不是截然分开的,同样,贯穿其中的三大逻辑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三大逻辑贯通于五大历史意义之中。相较而言,第一条和第二条历史意义,更能说明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如第一条讲“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被西方列强辱为‘东亚病夫’。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2]这短短数句,高度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的历史。第二条讲“近代以后,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2]这一条从更宏阔的历史视野出发,指出党领导人民经过百年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文字也不多,但历史逻辑十分清晰。应当指出的是,这里讲的历史逻辑,不是历史发展的自然逻辑,而是党领导人民通过艰苦奋斗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逻辑。
《决议》总结的第三条历史意义,更多地展现了党百年奋斗的理论逻辑。这一条的内容,过去也经常讲,而《决议》提出问题的角度和论述的思路与过去有所不同,给人以新的观感。
一是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2]这个论断,恕笔者孤陋寡闻,似是首次提出。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也不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早已大权旁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已灰飞烟灭,雄踞半个世界数十年之久的社会主义阵营也不复存在。当然,如邓小平所言,这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12]383不过,这种现象也不能不引人思考,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曲折和挫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这句话是发人深省的。即使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历经百年奋斗、创造百年辉煌的大党,也绝对不能高枕无忧,仍需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
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概括为“六性”,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2]这也是一个新论。过去既没有这样集中起来讲过,讲得也没有这样周全。对马克思主义“六性”的概括,不是单纯作理论推演能推出来的。只有真正了解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在中华大地上充分检验、贯彻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历程,才能总结出这“六性”。这就是党的百年奋斗的理论逻辑的伟力。由此,“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2]这里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存在一个多世纪了,而它的生命力必须与一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主体从实际出发来运用它和发展它,才能显现出来。否则,它就只是自在的客体,不能成为能动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够正确运用和发展它的中国共产党。
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不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逻辑,很难由某一条历史意义来单独承载,它贯通于每一条之中。每一条历史意义都离不开实践逻辑,没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就没有这一切。我们仅以第四条和第五条历史意义来分析。第四条讲的是“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它就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2]这个兼济天下的初心过去没改变过,现在不会改变,将来更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与人类进步事业和世界和平事业紧密相连。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所发生的一切都会对世界产生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自然会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特别是经过艰辛探索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且它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这是经过百年奋斗实践的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的一大贡献。进入新时代,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实践是世界实践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实践伟力,必将成为推动世界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第五条讲的是“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在开始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就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3]62毛泽东也多次强调,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统一的。习近平反复指出,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可见,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做口头革命派不行,一定要做实践革命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至少进行了六次大的自我革命,将自己锻造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忠于自己理论逻辑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自建党以来就是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由此,上述五大历史意义贯通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这三大逻辑都统一于党的伟大实践。
《决议》第七部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指出:“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2]这个赶考之路,就是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
怎样认识这个战略安排?怎样体悟《决议》对实现这个战略安排的指导意义?这里谈三点看法。
第一,《决议》向全世界昭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没有改变。前文已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决议》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既然如此,《决议》当然就要重申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战略安排。这个战略安排,就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正如2012年党的十八大宣布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这个战略安排,也是向全党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具有军令状的性质。《决议》重申这一战略安排,意味着党再次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也是一道军令状。《决议》对这一战略安排未作任何修改,说明党中央认为是能够按照这个路线图和时间表来达成目标的。全党要像《决议》所要求的那样,“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第二,《决议》对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全面深刻总结,本身就具有指导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021年3月决定作这个决议时就有这个考量。针对决议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也谈到了这一点。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认为,决议稿“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党的历史的新认识”,它所总结概括的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贯通历史、现在、未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决议稿“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1]对此,《决议》本身也指出,全党要“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决议》回望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其指导意义再明确不过了。
第三,《决议》为实现这一战略安排明确了最重要的基本遵循,即“四个必须”。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二是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是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勇敢面对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坚决战胜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四是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四个必须”基本遵循,无疑也具有行动指南意义。《决议》之所以如此强调“四个必须”,就是要使全党清醒认识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躺在“功劳簿”上就能实现的。尽管目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决议》是一部大书,它凝聚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让我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一往无前的昂扬姿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