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长江/王佳彬/刘亿盈
(辽宁省地矿集团地质资料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沈阳 110122)
实物地质资料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形成的各类实物资料及相关地质数据资料的统称。实物资料指各类岩心(矿心)、岩屑、标本、光薄片、副样、样品等;相关地质数据资料是指在实物采集过程当中形成的原始数据,以及在接收整理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资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质工作的范围和领域不再只限于地质找矿,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文物修复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各类地质工作中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并高效利用,有助于提高地质工作效率,可更好地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有力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加强我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及管理服务工作,原国土资源部印发《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11〕78号),修订《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规〔2016〕11号),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自然资发〔2018〕179号)和《关于做好岩心数字化与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0〕907号)[1],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发《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 第1部分:总则》等3项标准(中地调发〔2022〕16号)等相关政策性文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部门要加快统一汇交和整理标准,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工作。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推动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工作。根据相关资料,目前已建成和在建实物地质资料库房的省份有20个,设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岗位的省份有22个,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目录清单已经纳入到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的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在自然资源部的组织领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在不断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服务工作,使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逐步规范化。
以往辽宁省实物地质资料以委托管理方式交由各地区地勘单位保存管理。2008年12月,辽宁省国土资源厅按照国土资源部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开展全省实物地质资料保管现状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对全省8大地勘行业、43家地质勘查研究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保存情况进行了摸底排查,通过收集文字材料和影像数据,初步掌握辽宁省实物地质资料保存现状[3]。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保管实物地质资料的单位有43家,建有实物库房63个,岩心保管长度39万米,岩屑保存有0.24万件,副样保管30万件,薄片有0.45万件,标本有0.4万件;露天存放岩心21处,岩心总长度为5万米。2011年辽宁省开展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共查出76795个钻孔,岩心总长度为10438856.41米,其中信息完整录入数据库的钻孔有50068个,岩心总长度为9194558.26 米,数据缺失的钻孔数为26727个,岩心总长度为1244298.15米。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部分地勘单位存放实物资料的库房基础建设较为简陋,岩心管理没有统一标准,管理责任不明确。有些岩心直接在项目开展地租用民房进行保存,保管地分散,存在无人管理、原始木质岩心箱腐烂严重、部分岩心丢失等情况,严重影响实物地质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此,辽宁省国土资源厅高度重视,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辽宁省矿产勘查实物地质资料筛选分级标准》《辽宁省实物地质资料埋藏、销毁管理细则》等一系列管理服务标准,为实物地质资料的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及服务奠定了基础。
2016年6月,辽宁省启动地勘单位事业转企业改革,同年12月成立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辽宁省地矿集团”),自此辽宁省地质行业全面实现企业化管理。经过几年的发展,辽宁省地矿集团在地勘、工程、矿业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实物地质资料工作。2019年12月,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和辽宁省地矿集团合作组建了辽宁省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服务单位,命名为辽宁省地矿集团地质资料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将省内零散保管的岩心等实物资源进行集中化、企业化、现代化管理,为辽宁省实物地质资料高效管理、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提供平台。
1.2.1 企业化管理提高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具有公益属性,国内大部分馆藏机构都是事业性质,企业单位如何履行公益服务职责尚属“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不仅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企业管理功能定位,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还要达到企业自负盈亏、多元化发展的目的。
为更好地将辽宁省零散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集中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根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特性,将原职责承担单位进行专业化重组,改造成辽宁省地矿集团内部企业。由集团出资1200万元,用于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建设及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工作,并通过辽宁省政府采购项目等获取保障经费。在辽宁省自然资源厅矿保处协调监管及辽宁省资料档案中心技术支撑下,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招标获得“矿产资源地质岩心保护项目”经费880万元,企业以签约方式提供服务,合同到期后要接受采购人考核,考核通过后续签,企业严格按照考核制度的要求按时保质完成工作。同时,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立足自身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参与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实物地质资料汇集与服务二级项目“辽宁省重要I类实物地质资料分散保管”获取一定经费。实物地质资料企业化管理,不仅能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还能提高服务质量,达到合理调配社会资源、高效发展经济的目的。
企业化管理通过精简机构,可以提升服务效率。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根据各部门特点通过定岗、定员明确部门责任,实现主要部门岗位供需平衡,并对职工进行全面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技能培训,以增强质量意识,同时完善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水准。
企业化管理可以通过丰富薪酬激励形式,激发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建立激励性薪酬体系,将职工收入与职务重要性、胜任能力、完成工作量及职称等因素挂钩,绩效工资按月考核发放,有效地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企业化管理注重科技进步,可以提升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设立信息开发部,对实物地质资料数据进行开发并形成科技成果,即企业产品,对于非涉密成果可有偿提供给社会及地勘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化管理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注重科技成果产品质量,可增强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
1.2.2 以高效管理提升服务效率
设置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服务机构,主要目的是实现实物地质资料高效统一管理,提升实物地质资料服务能力,保障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功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资料的现代化管理也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和保护工作也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这更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合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化管理系统,提高数据使用及服务效率,提升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2.2.1 集中管理
保管是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基本职能。辽宁省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了5个库房,岩心库容量可达百万米,为实物地质资料集中管理奠基了基础。目前主要将以往地勘单位分散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岩心、副样等),按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要求》(DD2010-05)提出的资料原始性、标识完整性、数据准确性原则进行统一整理,集中入库馆藏。新形成的地勘项目实物地质资料,在项目验收合格后,对类别达到Ⅱ类及以上的实物资料,依据辽宁省自然资源厅筛选技术规范要求完成对实物地质资料核对、清洁、更换装具、质量检查等工作,最终整理存储入库进行归档。截至2021年12月,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馆藏实物地质资料共79档,主要来源于典型成矿带、矿山、城市地质调查,以及油气井岩心,水系、土壤副样。初步形成了以辽宁省典型成矿带岩心和化探副样为主,以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地质调查岩心及岩屑为精品的实物馆藏体系。
1.2.2.2 分类管理
建设管理系统对实物进行分类保管。将实物详细信息录入到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将传统的人工台账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管理,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管理人性化、智能化。为提升实物资料的分类管理服务水平,减少人工查询数据产生的误差,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建立了岩心仓储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岩心管理系统”)及辽宁省地球化学样品副样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副样管理系统”),以提高实物接收整理分类管理服务效率。
岩心管理系统在钻孔的详细信息被录入到后台数据库后,基于SQL Server2012搭建后台数据管理平台,结合库房移动密集架,完成智能仓储管理。岩心管理系统为每个钻孔和每箱岩心生成一维条形码,通过手持终端管理设备与数据库连接,将烦琐的岩心接收、管理、存储等工作智能化,高效完成入库。岩心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完成岩心管理入库工作,还可以查阅实物资料库存总览、明细等信息,精确查询钻孔岩心在密集架中的摆放位置,获取实物资料信息非常便捷。截至2021年12月,通过岩心管理系统入库的岩心共计78473.01米,其中辽宁省本省管理Ⅰ类岩心8档27个钻孔11042.02米,Ⅰ类岩屑6171件,Ⅱ类岩心38档192个钻孔50394.53米;受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委托代管理“河北省崇礼区东坪金矿”等项目岩心31档50个钻孔17036.46米。
副样管理系统是将副样包含的图幅名称、采样位置及各类分析结果等数据进行存储并系统管理的综合应用。通过技术手段将各类地质数据信息存储到二维码中,并贴附到副样瓶上,在查看副样信息时,直接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详细信息,提高检索效率,提升服务品质。在生成二维码时,通过技术手段对副样包含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确保只有经过系统授权的移动终端才能查阅,避免地质保密数据外泄。利用二维码技术管理副样数据信息是行业中的首创。截至2021年12月,副样管理系统管理的Ⅰ类副样2档共计120498件,其中有地球化学副样108402件、土壤副样12096件。
1.2.2.3 信息化管理
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需要以大量汇集的地质资料为基础,数字化信息是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和基础[4]。为加强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以岩心管理系统及副样管理系统为基础建设数据库,积累大量的地质数据资料,实现统一集中管理。对岩心进行数字化扫描,推动数字化产品建设:按照《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 第2部分:表面图形数字化》(DD2022—1.2)等技术标准,利用“实物岩心智能数字化及应用系统”及智能数字化仪器(型号:ANTCoreScan-Ⅸ)完成8档27个钻孔11042.02米岩心的数字化工作,并绘制附有与深度对应岩心图像的钻孔综合柱状图。用户可以利用计算机更直观地观察岩心岩性、结构、构造等地质特征变化现象,既能提高浏览查询效率又可减少现场观察对岩心造成的损坏,有效保护馆藏岩心。
按照全国实物地质资料“资料分散保管、信息集中服务”管理要求,应用“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采集工具”,将保管的岩心、副样等实物地质资料数据收录到“目录数据采集系统”中进行数据汇交,与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统一模式集中管理,方便国家对各类数据信息的采集,极大提升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能力。
2020—2021年,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以企业身份参与全国实物资料管理,协助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完成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与服务工作,分担国家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压力,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工作成效较为突出,获得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高度认可。2021年7月,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被授予“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区域中心(辽宁)”,这是继安徽、黑龙江、西藏、江苏后全国第五家区域中心,也是唯一一家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区域中心。
辽宁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在企业化改革和数据资料接收整理及信息化建设服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及差距。
职工思想观念还未完全转变。辽宁省实物地质资料机构虽然已完成企业化改革,但现有职工以原地勘单位人员为主,对企业化管理模式还未完全适应,市场观念不强,部分职工还缺乏风险意识,依然沉浸在原事业单位“等靠要”观念中。思想决定高度,要在竞争中立足,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转变思想,主动学习,积极作为,全身心投入到实物地质资料企业化改革进程中。
经费保障较单一。目前经费来源方面主要以政府采购项目为主,以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实物地质资料汇集与服务二级项目为辅。因此要在保障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基础上,依托自身优势,加大科研投入,在馆藏基础信息数据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开发研究数据成果产品,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拓宽经费来源,保障管理服务工作高效运行,达到企业长久发展目的。
企业管理理念还未完全成熟。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为辽宁省地矿集团内部组织机构,受自身条件制约还未能实行完全独立运营,主要根据集团指令部署安排工作,未能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因此要依托自身优势,制定发展远景规划和五至十年详细规划,学习企业化发展理念,增加自身科研产品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现阶段馆藏规模有限。目前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投入使用的1号实物库容量达15万米~20万米岩心,但现已占用大半库存。除已入库馆藏的实物地质资料外,还有数量庞大的实物岩心等地质资料仍委托各地区地勘单位保管。不仅如此,每年还有各类地勘项目产生大量新的实物地质资料,如何科学存储管理,如何进行监督服务等问题亟待解决。要提升实物资料管理规模,还需加快建设2~5号实物库房,扩充岩心库馆藏容量,添加各类仪器设施,尽快建成具有百万米岩心、数十万件副样存储能力的实物资料馆。
专业人员配置有限。辽宁省地勘项目每年会产生数十万米岩心等实物地质资料,在人员配置方面,虽然各单位设置了资料汇交岗位,但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作为辽宁省实物地质资料统一集中管理单位,每年需要接收整理岩心数万米、副样数万件,但符合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专业化要求的技术人员只有3名,要完成各类资料汇交、数据采集、管理系统运行和维护等工作,专业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因此,要加强专业人员配置,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合作交流,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
岩心数字化以初级工作为主。虽然已开展岩心等实物数字化建设工作,但大部分以拍照、简易扫描、基本信息数据存储等初级工作为主,缺乏岩心多源数据(高光谱、磁化率、XRF元素等)扫描工作。国内岩心等实物数字化工作刚开展不久,在岩心数字化方面,只有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油田实物库开展了多源数据精细扫描[5]。因此提升数字化程度,要高效应用引进的智能数字化仪器设备及系统,贯彻落实《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 第1部分:总则》等3项标准要求,严格按照规程完成岩心表面图像数字化及光谱扫描等工作。
未深入开展地质资料数据应用。目前辽宁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大部分以接收管理为主,虽然成立了信息开发部,但无法保证对已接收入库的每个项目数据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尚未将实物地质资料与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有效结合,在资料数据开发利用方面较欠缺。虽然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但在开发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要加快整合“三大地质资料”并制定数据资料应用相关制度标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对数据资料的研究应用技术能力,提升各类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利用价值。
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接连出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相关规定文件,体现出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未来5—15年将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高速发展阶段。本文基于对辽宁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实践经验及存在问题的总结分析,从管理服务的整体层面提出实物地质资料发展方向及服务应用保障措施,期望能为推动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国家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主要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但仍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开展改革探索:参考企业管理模式精简机构,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细化岗位,定岗定责,按多劳多得模式改革薪酬体系,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强化宣传,提高产品意识,加强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为自身改革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规模决定着管理服务的广度。要提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能力,必须要加快建设具有大规模存储容量的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并增加各类现代化设备设施及管理系统。根据《Ⅰ、Ⅱ类实物地质资料细目》,细化入库岩心标准,提高馆藏实物质量。通过引进各类岩矿芯标本、建设标本展示区等方式为社会提供参观服务,宣传地学知识。与高校共建合作平台,结合高校科研支撑需要,加快提高数据开发能力。
管理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实物地质资料服务长远发展的核心所在,直接关系馆藏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物地质资料标准化、系统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在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合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路径,要多与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各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油田岩心库等机构开展交流活动,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共同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能力,提升管理者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和管理所需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也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要在实物管理方面进行科学创新,将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定执行。在数字化工作中,除岩心表面图像数字化外,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要积极开展高精度的多维智能数字化扫描,建立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库,提高数据使用效率,以此提升数字化服务功能,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程度。
实物地质资料工作的长远发展要整合“三大地质资料”。将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及实物地质资料融合一处,加大数据开发科研力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对各类地质资料二次开发研究能力,提升馆藏各类数据资料使用质效。进一步完善数据库,不仅要建设岩心、副样数据库,还要对岩心采样测试数据、物探测井测量数据、化探采样分析数据等进行整合,建立测试数据库,规范数据的收集、整理、借阅、查询等工作。整合各类数据资料进行开发研究,在资源共享应用方面为受众提供诸多便利服务,既可避免重复地质勘查工作,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又能有效降低地勘投资风险,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经济价值。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与开发。目前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服务与数据开发工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加快制度改革探索,增加馆藏实物类型,扩大库容规模,逐步提高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服务技术水平及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实物地质资料开发科技创新能力。辽地矿资料中心公司作为省级实物资料馆,结合自身“区域中心”优势特色,着重改进问题和不足,提高实物资料管理及公益性服务水准,探索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保障措施。未来应根据自身企业化管理发展需求,致力构建国内一流的实物地质资料馆,同时要深入研究制度改革,将自主科研投入形成的科技成果产品等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并制定相关制度标准,为实物地质资料数据的深入开发研究提供平台,让实物地质资料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