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分析
—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

2023-01-09 02:56:29
智库时代 2022年24期
关键词:作用力现象群体

罗 辑

(华南师范大学)

一、引言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序的组织与引导,还需要有良好的师生互动,以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课堂沉默现象,引发了广大学者和教师的担忧,相关研究就此展开。目前,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而对于高等教育师生课堂互动的研究尚且不多。近年来,探索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成因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多,但学者们主要考虑到的是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学生的个性特征及专业能力等因素,从社会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少之又少。

因此,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采用对该现象带有一定解释力的理论来分析大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机制,以期为有效解决高校课堂沉默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解释与新颖的视野。

二、概念界定

课堂沉默一般被定义为“在课堂上没有课堂表达或沉默不语的现象,是人际沟通主体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其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堂上授课时,学生不作回答、不予反应,也不说明理由,只是静静地听,不发言、不提问,也不参与讨论等。有关学者将课堂沉默划分为三种类型:“不能表达”“不愿表达”以及“不敢表达”。其中,“不能表达”主要由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不足导致;“不愿表达”则主要受学生的价值判断的影响,即回答问题是否有意义等;而“不敢表达”多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由于担心在课堂上的自我表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而保持沉默。

三、从“从众”视角的分析

(一)从众的含义及类型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本质是个体对某种社会影响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从众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以及不从众。

(二)课堂沉默与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未必会导致课堂沉默现象—在一个活跃的集体中也可能会因从众而使更多学生变得积极的情况。而课堂沉默现象一般发生在不够活跃的集体氛围中,其与从众心理密不可分。其产生原因如下:

1.行为参照

研究表明,当人们缺乏知识储备或经验背景,不能坚定地作出判断或选择时,往往会选择一定的参照系来引导自己做出一定的选择。在大学课堂上,由于学科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知识的难度和开放程度更大、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因此当面对知识盲区或不确定的答案时,许多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此时,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其他的同学作为参照。而如果其他的同学也在犹豫和迟疑时,该群体最终则容易陷入面面相觑、沉默不语的状态。行为参照仅是从众行为的开端。

2.偏离恐惧

上面的情况主要是由于知识或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不能表达”现象。而偏离恐惧则是“不敢表达”的现象。所谓“枪打出头鸟”,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表现得过于突出,偏离了大众的一般情况,则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甚至是严厉的制裁。 “人们普遍更喜欢与大多数人‘齐头并进’的人,而对个别独树一帜、表现突出的人产生拒绝、厌恶的情绪。”因此个体想要做出偏离大多数人的行为需要一定的勇气。在大学课堂上,由于专业竞争压力较大,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其个人能力、平时成绩往往直接挂钩,这加重了偏离恐惧的心理。祝振兵、陈丽丽等学者曾对南昌四所高校的45名大学生进行了质性研究,其中33.3%的学生表示“担心被认为是爱出风头而受到孤立”,因此在课堂上选择与大多数人一样保持沉默。

这种从众行为多数是权宜从众,即表面从众。学生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得与其他同学一样,但是内心并不认可这样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产生较强烈的内心冲突,若最终屈从,则会出现认知失调。如果这样的群体压力长期存在,个体又无法摆脱群体时,最终就会趋向于改变自己的态度,逐渐转变为真从众。这就解释了为何某一群体起初尚有个别学生较为积极,而后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了沉默的原因。

3.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的思想或规范与该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其他成员的一致,就需要遵守该群体的规范,这时就会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当群体规模越大、凝聚力越高时,个体就越容易从众。

由于大学专业的分化程度较高,大学课堂通常是一个专业或几个班级一起上课;且同专业的学生通常会被分配到同一宿舍楼层,生活交流较多;不少大学生还会参加学院的团学组织、各种课程小组等群体,与本专业同学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因而凝聚力较强。在课堂上,面对规模较大的群体发言,个体容易产生畏惧的心理和无形的压力,如害怕回答错误或回答的质量不高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害怕出风头等,因而选择沉默。沉默在此时是一种巧妙的隐藏策略,将自身藏于“人海”之中,既可以避免出丑的风险,同时也可以使自己与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处于同一种状态,缓解了自身的心理压力。

综合以上的原因来看,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与从众心理紧密相连。从众心理虽然不一定会导致课堂沉默现象,但是课堂沉默现象却往往离不开从众心理的作用。

(三)对从众行为的控制

1.运用有益从众

大学教师需要警惕从众心理对课堂沉默现象的影响,学会运用有益从众,注意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与互动;同时,当学生群体中存在积极互动的学生时,及时地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从众行为,提升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控制不良从众

教师需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减少群体压力,以使不良的从众倾向受到控制。例如:在课前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言不必过于在乎对与错,而在于积极地参与思考、交流学习、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学生的发言未达到预期时,教师应当减少对学生的批评与指责,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与理解,辩证地看待学生的课堂表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宽容、接纳的氛围更有利于减少从众行为,让学生勇于表达、敢于交流。

四、从“社会抑制”视角的分析

(一)社会抑制的含义

社会抑制是指个体因他人在场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与之相反的是社会助长。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因他人在场而导致工作效率提高,甚至是工作质量提高的现象。R.B.扎永茨的驱力水平理论认为,他人的存在能够增强个体的驱力或动机,而这种驱力的增长会产生助长或抑制行为表现的效果。而出现助长还是抑制效果则与完成任务的难度密不可分。就简单的工作而言,他人的存在有利于助长个体的表现,而对于较为困难的工作而言,他人的存在则会抑制个体的表现。

(二)社会抑制与课堂沉默

社会抑制效应的发生并不是必然的,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任务难度、心理素质与他人评价的方式和标准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社会抑制作用,从而导致课堂沉默现象。

1.任务难度因素

在大学课堂中,课堂互动更强调思维的逻辑连贯性与创造性。而对于未进行课前预习、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其在接受教师授课的内容时,易出现因知识理解不透彻、相关概念尚未串联起来而产生思维卡顿的现象,更难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新、产生新知。因而在面对较为困难的学习任务或课题提问时,学生的表现容易因为他人的存在而产生社会抑制作用,即更易紧张、分心,逻辑思维受到阻碍,从而不能深入思考。社会抑制效应降低了学生自身对于课堂知识的主观把握程度,学生会感到自己的答案可能不够完善、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可能是不够透彻的,因而不敢积极地回答问题、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造成了课堂沉默现象。

2.心理素质因素

社会抑制不仅受到任务难度的影响,还与个体的心理素质直接相关。大学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一个个体都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其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和经历了不同的事情,因而心理素质会有较大差异。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面对较难的任务时依旧能够克服困难障碍,积极思考、参与课堂互动;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上周围其他同学的影响,更易扰乱思绪,产生社会抑制效应,难以深入思考问题,进而抵触课堂互动。

3.评价标准因素

社会抑制作用还与群体对个体的评价标准及方式相关。当周围的人对个体评价倾向于批判和否定、对个体的评价标准过高时,个体的自我信念则易动摇,担心因表现不佳而影响其在群体中的地位及价值表现。由于大学授课教师学识水平和眼界都较高,其对待学生时往往会以较高的标准来评价和要求学生,因此大部分成绩中等乃至偏下的学生会担心自身未能达到教师的标准和期望,而遭到批评或得到较低的评价;担心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己表现不佳而破坏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印象,因而不敢大胆地发言与互动,受到了社会抑制的影响。

(三)对社会抑制的控制

1.循序渐进,化解难度

大学教师可以从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疑难知识、适当降低课堂问题难度或转换提问方式等措施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帮助学生疏通逻辑思维,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带入课堂,从而促进课堂的积极互动。

2.尊重鼓励,开放包容

大学教师应当尊重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理解个体之间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交流互动;评价学生时应谨慎运用批评和否定的评价方式,尽量减少用过高的标准要求学生,给予学生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减少课堂沉默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从“社会作用力理论”视角的分析

(一)社会作用力理论

社会作用力理论是一个关于个人受群体背景影响的理论。该原则能够揭示日常生活中一般的群体影响个人的社会影响机制。该理论主要包含了三条法则:

1.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认为,“在一个社会力场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接受其影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个体的作用力也就越小。”特定影响源的社会作用力,在接受同样影响的目标个体当中是分散的。

2.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该法则认为,随着影响源数目的增加,整体的社会立场作用力也会增加,但其后面影响源的边际社会作用力是递减的。

3.社会作用力乘法法则

社会作用力乘法法则认为,个体受到的社会作用力是社会源的强度S、接近性I和社会源数量N乘积的函数,即I=f(SIN)。当社会源的影响力越大、影响作用越直接、数量越多,个体所受到的社会作用力也越大。

(二)社会作用力与课堂沉默

1.接受影响源的对象较多导致责任分散

某一课程的大学课堂相当于是一个社会力场,在该力场中存在着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即教师。由于在我国大学日常的课堂中,授课对象的人数较多,而接受特定影响源的人越多,个体感知该影响源的作用力也就越小。因此在大班教学的课堂中,学生感知来自教师的作用力较小,易产生责任分散效应,故认为自己不回答教师的问题、不与教师互动也影响不大,从而选择沉默。

2.影响源单一导致课堂吸引力较低

大学课堂通常是一位授课教师讲授较长时间的课程,短则连续两节课,长则连续四节课。若影响源由始至终都是单一的,即一位教师在不停地授课,则根据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影响源数目保持不变则作用力不会上升。且随着授课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的大脑会开始疲惫,注意力和专注度下降导致感知的作用力降低,进而导致课堂沉默现象。

(三)对社会作用力的控制

由于个体所感知的作用力与社会源的强度、接近性以及数量密切相关,因此对社会作用力进行控制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大学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前导入问题、介绍学术前沿问题、增添授课素材的丰富度和趣味性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社会源的吸引力;其次,可以通过增强影响作用的直接性,如点名回答等手段来增强学生所感知的作用力,明确自身的责任,减少课堂沉默行为;再次,教师可以尝试翻转课堂、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适当扭转“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活跃课堂气氛。

六、结束语

课堂沉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在课堂上追求进步与创新思想的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广大高校教师应当留意社会心理对于课堂效果的影响,合理地运用与控制,以促进课堂有效的互动。然而,课堂沉默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存在,除了上述理论所解释的原因外,还存在其他复杂的因素。本文运用了从众、社会抑制以及社会作用力理论为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解释与新颖的学生视角,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办法与可行的控制措施,期望大学课堂沉默的现象有所改善,让大学课堂成为思想碰撞、学术交流活跃的殿堂。

猜你喜欢
作用力现象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13
高考中微粒间作用力大小与物质性质的考查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院感防控有两种作用力
中国卫生(2014年5期)2014-11-10 02:11:32
奇异现象传真
奥秘(2014年10期)2014-10-17 19:52:20
非稳定流固耦合作用力下风力机收缩盘接触分析
机械与电子(2014年2期)2014-02-28 02:07:43
刍议教育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