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娇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由于压力多源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所以大学生抑郁、焦虑、社交障碍、心境障碍等多种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在逐步升高[1]。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与心理咨询治疗工作作为大学生心理疗愈和自我保护的重要屏障与支撑,虽已逐步成熟,但仍然有许多亟需提升和改善的领域[2]。
本研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定心理生态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践情况,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和理论基础,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优化思考。
一方面,要想切实提升高职类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水平,就需要依托科学的心理学理论,结合一线心理工作,制订具有操作意义的制度系统和文化系统。制度系统保障各项心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文化系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生态。
另一方面,高职高专类院校在建设现代化职业大学的发展过程中要面对诸多挑战和诸多转型[3],心理健康教育是职业大学发展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提升与优化,以完成和新型职业大学的适配,促进新型职业大学的发展,为职业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高职院校和职业大学的特殊学生心理情况,依托实证研究明确职业大学心理问题的组成结构,制订资源匹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案,调整出更适用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理念、方法、制度与一系列附属设施,这是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提升他们理性竞争的主要思路。
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理念设置中,可以引入以下内容。
目前,心理健康工作领域主要的操作取向是问题思维,发现心理问题,并以治疗的理念解决问题[4]。这就把心理工作者、研究者和学生的心理资源都聚焦到了问题上,而非学生的积极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积极关注的概念,认为个体的人际关系接触者,尤其是关系密切者对个体投以关怀、尊重、支持、认可等积极的关注,有利于个体接纳自我,养成自尊自信的良好品质[3]。
事实上,心理育人的效果不是以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为考量的标准,而是看学生个体内在是否能够产生真切的心理情感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如何[5]。
上述积极关注的理念为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提供了更积极的视角,也有利于社会和人际对个体的价值与品质给予更多的肯定和聚焦,这对于普遍自尊水平较低的高职学生提供了完善自我意识、提高自尊水平的新方式。
具体来说,可以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与理论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上,并在一线心理咨询体系中引入人本主义的心理元素,从而为学生提供精神关怀与支持。所获取的反馈与一线研究资料,也有利于理论研究的推动。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心身研究的理论成果和人文价值,也能为校园文化与制度建设增加文化加持。
学生个体作为人,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的存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趋同性[6]。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相似学业成就追溯到其成长社会文化历史,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因而,职业院校学生往往经历了共同的次文化环境生态,并在新的大学生涯里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心理生态环境。因而,要想真正改善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需要改善职业院校整体的心理社会文化环境。
基于此,学校应当全力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校园环境建设与设计中融入心理学元素,宣传积极心态,引导学生发现良性心理体验,充实精神世界,建立健康的心理满足方式。这就需要学校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心理工作氛围。具体地,学校注重对全体教职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着力营造“全员育人”的工作氛围,逐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全面化以及文化化。
以人为本,不仅仅要求以学生的心理为本,也应当重视对学生生理健康的关注。
目前,健康领域的研究存在生理研究和心理研究的学科壁垒。现有人们的健康理念,也往往割裂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联系,各行其是。近些年,心身一体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前沿、更科学的健康视角。
实际上,身心医学或心身医学倡导国学崇仁德、尚和合、重教化的形神兼养理念与医疗实践,展现其实践美学。这种精神建构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净化和整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
身体与心理密不可分,身心互相影响。为更有效地保证身体健康,应该该重视身心的交互作用,更深入地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应当加强宣传与教育,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意识,树立心身一体的健康理念。
本研究提出在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建构中融入心身医学的理念与理论知识,有利于对心身研究领域的理论丰富,也为心身研究的发展与拓展提供了新的依据与思路。依托身心医学和身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其理论应用于实践,切实服务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大学生形成异常心理的原因在于其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出现了不协调。基于自我防御,否定或歪曲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从而导致适应问题,进而引发其他心理问题[8]。为避免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可以前瞻性地推行“积极自我”的理念,通过协助学生形成积极自我以抑制心理问题的产生。
针对职业院校生源的独特性,依托于“积极心理学”的育人理念带来的思考[9],发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并非处于学历歧视下的低水平状态,也有其独特的人格优势。即使是心理异常的学生,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父母、老师和同学都应该以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坚信他们是有价值的、有发展潜能的,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与爱护,及时地肯定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取得的进步与成就,强化他们的成就体验,促使他们结合自我实现的目标与动机以正视自己的优缺点,逐渐建立内在的自我认知和认同,避免刻意地迎合他人和社会,从而发掘自身的积极因素并实现自我。
在实际的心理工作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将心理理论知识转变为内在的心理体验,结合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加深体验,帮助学生将积极感受转变为更具适应性的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10]。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倡用一种积极的视角来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调动个体自身的内在积极潜力和优秀品质来使其成为一个健康的人[11]。
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从基础教育的重知识到高等教育的重理论与技能,缺乏对学生情感、动机等精神层次的建设,或者说精神方面的教育目标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没能得到较好的落实。因此,很多大学生在成年后,面对自我、情感、需求、矛盾等时出现了内在心理秩序上的混乱,由于心理上未顺利成长而丧失了很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由于内在认知不和谐而导致缺乏持续的发展动力。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时代的变迁,当下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呈现网络化、随性化,调侃幽默文化盛行[12]。传统教师角色中太过书面化、正式化、严谨矜持的语言表达风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当下大学生的沟通距离和心理感受。在不影响专业性和不破坏咨询氛围的情况下,了解学习当下大学生的表达习惯和语言风格更有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咨询效果的提升。
因而,针对职业大学学生认知风格和个性特点,调整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过程中认知矫正的思维视角和语言表达模式,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达成。
一方面,由于我国个性化教育实施的范围较小,年限较短,成本过大,导致教育领域个性化教育和生涯教育的欠缺。这种缺失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面对专业化学习,进入职业选择时出现迷茫与后悔情绪,导致学生的试误成本过大。另一方面,当前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身体状态与心理状态有着严密交互的多维影响。二者并非互不影响,不存在机能屏障。身体的亚健康状态会影响情绪意志等,而情绪、心境方面的问题也会带来一些身体上的问题。
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亟需引入多维多样的咨询类型,加重发展性咨询的地位与作用,开拓多种带有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并引入身心一体的健康理念,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与发展。除了常规的心理问题解决咨询,开拓和发展成长性及预防性咨询,其中尤其紧缺的是生涯咨询的实施与推广。
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客观资源投入不足,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元化及高发生率,需要更充足、更优质的心理支持资源。例如,按照目前一线高职院校专职心理咨询师的配比,很难满足全部学生的心理咨询诉求,导致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援助。另外,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往往身兼教学、学生活动等多项职责,精力所限,导致部分心理咨询个案的脱落,或者没有条件满足部分学生高强度、全方位的心理援助诉求。
因此,对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优化,离不开对心理咨询这部分进行提升优化,加强各方面资源的支持。完成这部分内容有两个方向:其一,依据学校学生实际心理咨询需求,增加心理咨询师的数量;其二,保障心理咨询师资源专人专用,保障心理咨询师有条件保证学生心理咨询的质量和连续性。
加之心理咨询师除开职业角色本身外,仍然是作为人的属性,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又是消耗性较强的工作性质,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止应该落实在学生身上,也应当应用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者的身上。具体做法有两个思路:其一,加强对心理咨询师督导培训的支持,提升心理咨询师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也能减少心理咨询的内耗和职业负面情绪;其二,增加心理咨询岗位的价值认可和人文关怀。当下学生工作体系仍然有部分人认为心理咨询工作就是与学生谈话聊天,轻松随意,因此对心理咨询师缺乏认可与肯定,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配合度也缺乏积极性。因此,为心理咨询师提供良好的人际支持和关怀,可减少心理咨询师的外源性压力,增加其工作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提升。
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拥有更为积极的学生观和学习观[13],不再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自身情绪情感和个人需求应当被尊重,且具有巨大积极潜力的人,其作为人的身份应当先于学生身份。
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性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外更大空间的延展,才能克服大学生的学科刻板印象,切实将心理健康知识消化并服务于发展和生活。例如,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针对此部分设置课程,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具体来说,需要落实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在教学[14]和咨询方面[15]的可操作化步骤与内容,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对其他专业课程的渗透内容与渗透方法,以便在学科渗透工作中,取得各方的支持与配合。
在加深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他学科渗透的过程中,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结合[16],实现对专业素养和心理素养的双促进。在学生在校各类课程的施教中,对其任课老师提供心理学上的支持。
此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改变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严格管控角色,落实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法”,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综上,本研究提出了将人本主义心理学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优化的方向和思路,以期更有效地改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结构和人文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