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江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关乎着青少年的发展,也关乎着国家的命运,高校应紧紧抓住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不断出现,新媒体融合的环境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造了更多的途径,因此高校应该及时把握时机,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同时也是贯彻国家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
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抽象的理念教学,很多知识过于概念化且不够具体,而新媒体则可以有效地将很多概念性的知识可视化,通过校内、社会、网络的多重实践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格局,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教学的时效性,让整个课程体系和执教模式都有所转变,通过多样、多元、多形式、多场域的教学模式将高校思政课程广泛普及。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学生已经是00后群体,00后的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且对新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更为灵活,很多时候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且更崇尚自我,因此针对00后大学生群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积极拓展教育模式将高校思政课程与新媒体融合从而提升教学趣味性和多样性,进而让学生不再抵触和戒备,自然的融入学习环境,进而提升新媒体融合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率和教育价值。
高校需要明确教学目的,现阶段高校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正确的人格,并通过系统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综合性强的核心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新媒体融合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要求,多层次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执教模式,不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生活、走进社会。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和社会重要成员,大学生的思想走向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发展,因此需要积极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新媒体融合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来提升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人文情怀,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课程存在一定的短板,教学目的不够明确且教育定位也不够准确,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新媒体融合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责任心、明辨思维、创新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新媒体融合环境下,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为其教学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还为其延伸了教学空间,这不仅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变得更加高效,还使得高校思政课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利用新媒体平台,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对于各类教学问题也能进行及时地讨论,此种教学模式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教学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延伸了教学空间的同时也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权威,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教学,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也容易导致一些课程知识变得碎片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受到新媒体平台上其它内容的影响,从而导致对已有的课堂模式和知识体系造成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也逐渐地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来,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也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1]。并且海量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打破了信息垄断,开放性的教学平台,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教学信息,而且形式丰富,不仅有PPT、图片,还有音频和视频,这将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也能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但海量的信息也增加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风险,新媒体融合的环境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平台,海量的教学资源和内容使得思政课的教学和学习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学生,部分学生就极容易受到其他内容的影响,并且这些复杂的信息也极易使学生沉迷,从而影响学生思政课的学习。
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学生在对外交流的同时往往会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一般会给自己拟造一个别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自我保护的心理,而且也减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虚拟的新媒体教学平台为学生的思政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阵地,学生们可以不再惧怕老师的权威,进而有利于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可以为思政课教学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而且这种独立的交流模式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媒体融合教学的环境虽然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参与,同时也增加了网络杂音带来的隐患,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有部分网民会利用虚拟的身份在网络上传播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和内容,这些价值观和学生学习的思政课内容相背,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思政课学习,进而就会削弱思政教学的时效[2]。
新媒体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迅速覆盖了各个领域,在大学校园中很多学生思想尚未成熟,但是开放性网络的环境让各种价值观和道德观无差别的迅速冲击大学生群体,且大学生信息获取途径广泛,导致很多负能量的信息传播,对大学生有不利的影响。网络上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过度追求物质都会对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主观带来极大的冲击。
由于长期沿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和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的课程体系相对落后,没有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优化和跟进,过于理论化导致学生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且很多教材的知识脱离实际与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对现阶段社会实际情况映射限制性较强、过于片面。
首先,高校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应该积极利用当下的各种新媒体传播媒介,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开拓新的教育平台,进而不断提升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积极地利用当下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政课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手段。
其次,高校应该正确看待新媒体融合平台的两面性;对于负面的影响要进行有效规避;对于正面的影响要及时利用。新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更应该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利用新媒体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使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相符。思政理论课相对比较枯燥,教师应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思政理论课的趣味性。
最后,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时候,对于新媒体平台上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要进行整合,改变教学方式,把说教式教学变为引导式教学,从而逐渐提升思政课堂的权威性。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要注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首先,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教师应该正确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政课教学,新媒体平台的教学资源一般都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形式上相对比较新颖,也比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该使思政课教学与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机融合,进而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传统的讲授方法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比较有用的,因为思政课本身就是一门偏理论的课程,教师通过讲授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但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该积极利用当下的新媒体平台进行进一步阐释,达到辅助教学的效果。
最后,创新教学模式还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搭建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很容易受到互联网上各种信息的干扰,教师应该及时规避教学风险,同时要擅于将演讲、讨论、调研等环节灵活运用到现代教学的模式中来,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3]。
首先,高校思政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思政理论知识体系,要对所讲的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仅要明白其蕴含的科学,更要理解其蕴含的精神,高校思政老师应该认真学习党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以不断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真学、真懂、真信,要深入进行课程研究,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知识进行系统地研究,从中不断汲取养分。一位优秀的思政课老师应该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从而保证思政教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新媒体视域下对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
其次,新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还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践行者,对新形势下的教育体系进行创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下的新媒体教学平台,对自己授课时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进行优化,同时还要对思政课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保证思政课的时效性。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用学生觉得亲切、喜欢的方式进行思政课的教学,对思政课的内容要进行梳理和编辑,提升授课的条理性。
最后,除了教师自身的学习之外,学校还应该聘请专业的人员对教师进行培养,尤其是对于一些工龄比较大的教师,更要根据其独特的理论优势对其进行培训,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最终也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
新媒体融合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需要对思政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将各种教材的知识和课程进行系统地整合,积极收集课程相对应的新媒体视频、音频资源,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新媒体融合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的教材需要及时进行更新保证其先进性和适配性,将新媒体课程与教材紧密关联,进而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实现思政教育的收益最大化。
新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的学生都比较喜欢运用各种社交软件进行社交。因此,高校的思政课也要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教学,从而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新技术对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其优秀的地方要进行保留,积极推动线上与线下双向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