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委编办
合肥市委编办自觉把机构编制工作融入合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做到“合肥发展到哪里,机构编制保障到哪里”“大局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按照“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要求,创新挖潜、优化配置,在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统筹编制资源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近年来,合肥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目前全市汇聚各类人才超200万人,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6万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万人。受制于历史上的编制数量,市教育、卫生等公益领域人才“无编可用”问题较为明显。同时,省内部分区域仍然存在“有编不用”情况,编制资源的区域固化制约了公益事业发展。安徽省委编办通过建立“省级统筹、重点保障、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编制周转池制度,激活沉睡闲置的编制,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在省里编制周转池制度下,合肥市对公立医院、高校等重点行业实行精准“靶向”供给,制定“一校一策”“一院一策”的周转池编制用编与进人标准,以编制引人才、以岗位育人才、以服务聚人才,实现编制使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一是建立高校编制周转池制度。高校是引进人才的重要平台,着眼解决因缺编导致高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积极争取周转池编制向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投放。合肥学院、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和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先后获批周转池编制700余名,有效缓解人才引进编制资源紧张局面。同步落实与编制管理相衔接的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等政策,将周转池事业编制纳入岗位设置基数,搭建培养人才的岗位平台,实现“有编进人”“有岗聘人”,满足高校聘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全市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根据公立医院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以公立医院面临的缺编制、缺岗位、缺用人自主权“三缺”问题为导向,针对性提出“三补”措施。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肥西县人民医院被列为全省首批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目前,全市共有17家公立医院开展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共获批周转池编制5202名、社会化用人员额6078名。卫生领域投放编制资源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效尤其显著。
三是盘活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随着合肥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城区学生数也大幅增加,五年来合肥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89个,新增学位37万个。为缓解生师比不足问题,从2009年开始,合肥招聘了上万名“占编不入编、同岗同酬”中小学教师,但这些人长期徘徊在“编制”门外,归属感不强,一直是制约教育工作的痛点和堵点。从2019年起,合肥市委编办将编制周转池建设成果拓展到中小学领域,按照“标准统一、动态调整、余缺调剂”的基本思路,采取市县分别统筹的方式,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经过重新核定和使用周转编制,城区可用中小学事业编制共增加4872名,按程序一次性将全市10446名“同岗同酬”教师全部纳入编制管理,为打造“学在合肥”品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推进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鼓励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使用行政和事业编制。近年来,合肥市委编办结合街道体制改革、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大力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流动,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
一是跨层级向街道调剂编制。2019年以来,突出“减负、赋权、优化、增能”,扎实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减负”主要是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减轻基层负担;“赋权”主要是明确街道在公安派出所等派驻机构负责人考核、公共事务综合管理、街道规划等方面的权限;“优化”主要是在机构限额内调整优化街道内设机构,统筹设置事业机构,有效破解基层工作推诿现象时有发生、街道干部“忙闲不均”的难题;“增能”主要是跨层级调剂行政编制,针对街道行政编制偏少的情况,一次性从市级各部门统一拿出5%的行政编制,共计185名,全部下划到街道,严禁区直部门挪用。改革后,四个城区37个街道由平均每个街道13.8名增至18.8名,加上市场监管等执法队伍的下沉,以及各区统筹下划的事业编制,切实强化了街道人员力量。
二是结合改革推动力量下沉。结合园林绿化体制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专项改革,按照“编随事走”原则,推动重心下沉。比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中,在严格控制执法队伍人员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大力缩减执法支队内设机构人员比例,增加一线执法人员占比,最大程度实现执法重心下移、关口前置。
三是创新开发区用人模式。合肥高新区、经开区综合实力均居全国同类园区前列,这些开发区全部采取员额管理模式,促进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激励更多“精兵强将”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2019年起,为加强开发区干部队伍建设,构建激发干事创业活力的长效机制,牵头对开发区机构设置和用人总量进行了重新核定。依照2018年底实有人员总数的40%核定管理岗位总数,探索建立了灵活的领导职数管理模式。对开发区所辖社区(相当于城区街道)人员,参照城区中等规模街道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总量,为每个社区核定60名用人员额,满足社区事务日益增多的需要。2020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获批后,在机构编制上充分保障,助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目前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超13%。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采取“改革收一批、压缩减一批、整合聚一批、置换调一批”的方法,精打细算、全面挖潜,科学精准调配编制资源,让编制成为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的促进力量。
一是突出导向性,依职能变化情况配置编制资源。以职能变化为风向标,打破部门壁垒,多种方式调配收回空余闲置编制,扩大有效供给能力。在每年的事业单位招聘中,对提出诉求的每家单位都进行实地调研,对职能强化的单位,予以较好保障;对职能弱化的单位,原则上不予安排,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预留空编待相关领域改革时结合“撤并转”一并收回。比如,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中,对已经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流程,不需要过多人力的交通运输领域,统筹收回事业编制300名;对职能弱化或适合推向社会的粮油检验检测中心等机构进行撤并,共计收回事业编制303名。
二是突出保障性,对紧缺急需的重点领域加大投放。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着力提供“集成式”服务保障。比如,聚焦“科技创新顶天立地”,为科技局设立服务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处室并核增行政编制,为新成立的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编制保障;聚焦“市场主体铺天盖地”,组建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管理机构并提供编制保障,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为该管理机构量身定制“特别清单”;聚焦“生态环境蓝天绿地”,为基层生态环境机构核增行政编制14名、事业编制149名;聚焦“百姓生活欢天喜地”,组建健康信息大数据机构等,并增加相关领域编制,有力促进了合肥发展大局。
三是突出系统性,多措并举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加强编制需求侧引导,发挥各单位党组能动性,允许在不增加机构编制职数的前提下系统内部事业单位之间调配编制,促进部门内部自主调剂,活化资源。近年来,通过实地走访评估、分领域召开事业单位调研座谈会、开展机构编制数据校核等方式,充分了解各单位运行状态,听取相关机构编制诉求,并提出调配建议,推动单位自行调整。同时,加强机构编制工作同效能工作的联动,使机构编制资源成为推动单位提升效能的激励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