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舟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210004)
随着盐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一体化进程加快,南海未来城、范公堤高铁综合枢纽组团、大洋湾生态组团、先锋岛生态组团和斗龙港生态组团“五大组团”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已初具规模,展露新颜。为适应城市空间的拓展、城市功能的完善、产业的升级、城市品位的提升,需要便捷、高效、经济的交通系统作为支撑,而资源节约、高效、环保的公共交通体系是促进城市跨越门槛的重要推动力,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也面临层次化、多样化、快速化发展的趋势。
快速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简称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BRT),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巴西库里蒂巴,是一种耗资低、建设期短、速度快、准时性好的新型高效率公共交通解决方案[1]。目前已获得了国际规划设计、交通规划及工程界的一致认同,成为全球公共交通业的发展方向。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以及公共交通国际联合会(Union Internationale des Trasports Publics,UITP)等国际组织与机构都把快速公交作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革命性方案,积极地向世界各大城市推荐[2]。目前,解决城市道路拥堵,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效率,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建设低碳、环保、节约型社会,国际公认并普遍采取的有力措施就是实施建设快速公交系统[3]。快速公交的建设,有利于城市规划空间结构的调整,能够促进盐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盐城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位于江苏东部、黄海之滨,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被称为“鹤鹿天堂”“打开心扉的地方”。长期以来,盐城市积极实施公交优先发展城市战略,突出提升公交出行便利性与快捷性,持续实施并完善BRT系统,在规划布局、设施建设、车辆装备、运营服务等方面持续加大保障力度,公交竞争力和吸引力大幅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攀升。
随着盐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持续增加,市区道路交通拥堵日趋加剧。为推进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切实改善市民出行条件,盐城市积极开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经过10 a的建设和发展,盐城市区已建成公交线路116条,线路总里程2 523.7 km,线路长度250.5 km,年客运里程达7.247 99×107km,年客运量1.35亿人次。其中,快速公交系统也已形成“一主、二环、八支”的快速公交网络,线路总长度225 km,BRT站台63座,BRT专用道42 km,运营BRT公交车166辆。2019年BRT客运量达4 200万人次,占市区公交客运总量的30%。同时,在2020年,盐城市还完成了国内首条超级虚拟轨道公共交通系统,即SRT一号线的工程建设,以更高效的通行效率、更切实的人文服务、更智能的运营模式,全方位地提升了盐城市区公共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目前,现状建成市区公交站点300 m半径覆盖率为50%,500 m半径覆盖率为83%,由于盐城市支路网密度偏低,造成公交线路不能向下延伸,起不到集散居民的作用。新建小区没有配套公交设施,导致居民向其他出行方式转移。规划区的现状300 m半径覆盖率为20%,500 m半径覆盖率为35%。换乘枢纽缺乏,居民出行不便,居民平均换乘次数为1.6,有73%的乘客不用换乘或通过一次换乘到达目的地,还有27%的乘客要换乘2次或2次以上才能到达目的地,可以看出,公交线路设置还不尽合理,城市各区间的公共交通连接还存在问题。部分通往周边乡镇的线路里程较长,车辆的准点性得不到保证,缺少城市外围的换乘枢纽。盐城市28条公交线路投入公交车辆标台是270辆,万人拥有量为5.4标台,公交停车场总面积为31 856 m2,按照一标台车200 m2面积的配套设施,盐城市公交配套站应有53 040 m2,面积缺口达2×104m2以上。盐城市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运营的难点主要包括系统性不够、换乘率不高以及运营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公交规划不够清晰等。
盐城市自2009年市区BRT系统建设运营至今,仅在2013年制订过《盐城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其中,对于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还是着重于常规的公交线网,对于全市范围内的整体研究不足。同时,随着公共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新型的公共交通形式,如BRT、超级虚拟轨道快捷公交系统(Super Autonomous Rail Rapid Transit,SRT)等技术日益成熟[4],BRT和SRT线路在盐城市区内也相继建设落地,在规划层面缺少该部分新型公共交通形式的系统性规划,整体先进性不足,迫切需要专门的规划研究作为未来市区内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
经过多年的建设,盐城市区内已经形成常规公交、BRT、SRT线路相互交错成网的情况[5],但是几种形式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率却一直较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由于部分线路的建设还未到位,导致环线交通尚不能闭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乘客的换乘选择。
2)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规划研究,目前的公交线网中存在多条直线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如正在运营的8条BRT支线,除B支1、B支2和B支8线外,其他5条支线均存在衔接主线站台较少、线路较长的问题。
3)市区内的公共交通建设时序不一致,导致公交站台的形式不统一,存在路中岛式站台、路中式站台、路侧式站台等多种形式,在浪费道路资源的同时,还存在不便于同站台换乘的问题,整体的功能性和安全性都得不到保证。
目前,盐城市区内的公共交通系统运行效率还尚未达到国内最高的水准,主要原因在于公共交通的优先尚未得到全方位的保障[6]。公共交通的优先主要包括时间优先和空间优先两部分[7,8]。在时间优先方面,目前盐城市区内针对公共交通的信号优先系统建设还相对不足,大部分的公共交通还是和社会车辆一同行驶,受道路拥堵和交通信号控制的制约,难以体现公共交通特殊的信号优先待遇。在空间优先方面,目前市区内主干道都进行了公共交通专用车道的设置,保证了公共交通的专有路权,但针对多条BRT支线,专用车道的设置还尚未完善。最后,在公共交通的场站建设方面也尚未与公交线网相配套,城区内的多个回车场存在空间不足、线路不畅、智能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整个市区内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保障能力[9]。
根据目前盐城市内公交的使用情况调研,公共交通在盐城客运交通系统中的地位仍然偏低。虽然,近3年来盐城市大力发展公交,每年投入的公交车辆逐年递增,公交服务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公交车运营效率却没有显著的提升;随着城市的发展,盐城公交的形式日新月异,导致新建的公交场站用地与公交线路之间的衔接需要不断的动态磨合;换乘系统建设不够。以上原因均导致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提升效果缓慢,公交对盐城居民的吸引力不够强,公交在客运系统中的主体地位难以确立。
实现公共交通优先发展,重要的前提条件是科学地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首先应该注重公交规划和建设的优先与超前,要保证公交优先发展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优先地位。要根据盐城的城市功能定位,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准确把握城市发展趋势,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充分考虑交通发展和土地利用两者间的关系,制定符合盐城公共交通发展的中期和长期规划。要结合目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技发展公交,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和体验感,进而提高公交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比重,借助公交促进城市用地格局的形成和居民出行方式的转变,最终起到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作用[10]。
根据《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盐城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盐城市区内公共交通线网分布现状、市区公共交通客流分布、市区公共交通场站分布、市区内总体道路路网规划、市区内道路设施运行现状等,对盐城市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进行专门的规划研究,初步提出针对性的规划建设方案。
1)依托盐城市区规划的高架地面系统,构建田字形、5环状总体框架。1环(H1线):青年路—西环路—南环路—范公路。2环(H2线):青年路—范公路—南环路—东环路。3环(H3线):北环路—范公路—青年路—东环路。4环(H4线):北环路—西环路—青年路—范公路。5环(H5线):由H1线、H2线、H3线、H4线外环围合形成的大环线,即北环路—西环路—南环路—东环路。
2)依托现有城市道路线型优化3纵3横BRT主线。3纵即南北方向的解放路、开放大道、希望大道;3横即东西方向的黄海路、青年路、新都路。
3)依托盐城市区现有的BRT支线和常规公交,完善互联互通的BRT路网。优化盐城市区现有BRT支线网络,加密连接途经客流集聚区的BRT支线,加强与主线的衔接,提高主线利用率,便于市民换乘。有机融合常规公交与BRT线路,优化高架内区间线,科学织紧织密市区公交线网。
4)继续开展超级虚拟轨道公共交通系统(SRT)更多线路的规划研究。参考SRT一号线的建设,SRT线路可以采用与常规公交及BRT合并线路、合并站台的建设方式,一方面对现有城区内干线公共交通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充分利用现有的常规公交及BRT线路和站台设施,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国有资产浪费。另一方面,通过选择客流量较大的常规公交及BRT线路进行SRT的省级建设,也能发挥SRT等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骨干网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盐城市区公共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为市民乘客提供更便捷的换乘体验和人性化服务。
作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目前解决城市道路拥堵,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效率,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建设低碳、环保、节约型社会的有力措施。本文针对盐城市区内部公交发展的问题,从场站布设、线路选择、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建议,指导盐城市区未来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方向。对盐城市而言,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更需要在前期进行深入的规划和研究,从上至下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