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庆华 杨忞
(兰州理工大学)
“一带一路”和地方文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的“古丝绸之路”沿线省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是合作共赢之路,是和平友谊之路。甘肃省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西部重要沿线省份之一,因此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甘肃省不可错过并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机遇。地理位置是长期以来制约甘肃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障碍之一,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甘肃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能够积极促进对外来要素的引进与吸收,促进甘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甘肃大力发展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能够提升甘肃高校外语人才整体素质,以此塑造甘肃对外形象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目前,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与外语学科发展都处于低谷期,高校外语人才就业困难,高校外语学科进一步发展也陷入瓶颈。为此,高校正在寻找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外语人才培养方式,以促进外语人才就业,促进外语学科发展,探索符合国家战略的建设路径。“新文科·大外语”的提出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无疑将该重任落到了高校,因此在新的发展趋势下,适时调整外语专业建设路径既能够驱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
郭英剑(2020)回顾并评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新时代外语专业面临的挑战。强调新时代之“新”,就是要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认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在充分认识外语教学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改变现状,而“大外语”概念的提出,为未来外语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姜智彬(2019)等强调新时代的社会转型迫切需要用战略创新思维对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外语人才。这也是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推进外语学科内涵式建设与发展的必由路径。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探索为个案,分析了其在培养外语人才方面的战略创新实践,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多语种+”人文素养,打造立体的“区域国别+”综合能力,提高“交叉复合+”专业能力,整合信息技术走向“语言科技”等五个战略要素的主要内涵及其创新路径。王钢(2020)以SWOT理论为分析模型,以大连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了“俄语+区域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修伟(2019)总结了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语种 + ”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中的相关内容,并阐释了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育规划的理解和启示。强调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卓越国际化人才;围绕外语教育战略,探索学科建设路径;对接国家战略,规划外语教育发展。各界学者逐步对外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马瑞贤(2019)等强调对外国家软实力是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部分,我国有限的对外传播能力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塑造、文化安全保障、国家合作交流等。提升我国国际形象,首先要培养出一批具备较高语言素养、跨文化素养等复合型传播外语人才。曹东波(2016)、张旸(2019)等分析了全球经济化下的国际局势,强调外语人才在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性。研究强调外语人才培养对于文化输出的重要性,还强调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对于树立国家形象、国家和地方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密不可分。
高校思政课程融入方式不断增多,其中爱国主义思想的融入离不开思政课程在高校的建设。2018年9月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随后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学整个过程,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刘洋(2021)等指出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是思政课的时代切入点,陈金波(2021)等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富有时代内涵,并指出了一些具体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入方式,以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进一步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其使命感。
纵观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语专业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文科建设上,并强调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结合高校具体状况,学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宏观上主要把握了外语专业建设的趋势,微观上以文化传播和爱国主义融入等多种方式来改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外语专业建设和发展。本文着重将外语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试图寻找外语学科发展的具体发展路径,针对俄语专业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并结合各高校的培养特色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1)学科发展目标不明确。目前,外语专业学科的发展处于瓶颈时期,外语学科的发展以传统的语言教授模式为主,没有了解社会外语人才的需求,目前正在寻找适合外语学科顺应时代发展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路径,加之新时代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得外语专业建设中不仅对学生的语言专业知识要求有所提高,还应当将文学、文化、经济、科技等学科内容融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培养知识人才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样外语专业学生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中立足,完成中国文化输出和交流的使命。
(2)创新意识较弱。高校外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传统,应当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知识教授模式,强调课堂翻转,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创新主要在原来教材内容中融入新的知识,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更加贴近现代社会,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还应当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线上线下授课相结合,适度地调整课堂授课内容和学生自学部分的比例,以此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核心的内容。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有待进一步融入。外语专业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西方文化比较多,思想和文化都会受到西方的影响,加之全球化信息发展使得有些学生对西方的生活和文化非常向往,而忽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外语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融入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四个自信”和民族认同。做一名真正能够“学好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1)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一带一路”为甘肃各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对于外语专业来说也是如此。“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参与到我国地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中,如甘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要建立和发展国际友好城市关系离不开外语人才。甘肃高校也应当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多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提升学术能力,借鉴其他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以此促进甘肃高校外语专业建设和发展,提高甘肃高校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
(2)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教育部于2018年10月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强调人才培养应当顺应时代需求。外语专业的建设也应当结合多学科,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外语人才的多方面培养,提升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外语专业建设应当以“大外语+”为培养模式,强调外语与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文学等多重学科相结合,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能力。
(3)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方式。课程思政的提出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外语专业人才作为肩负民族使命、未来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应当坚定民族自信心。高校各个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而这是外语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大学生理性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
(4)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导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融入更加能够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素养。“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串联关键历史片段,加深学生对国家发展历史的理解,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家国情怀,强化大学生对当前国家形势的认识”(陈金波,2021)。
(1)了解俄语专业发展前景。俄语专业作为“非通用语”近年来的发展前景良好。高校俄语专业建设首先应当了解社会所需求的俄语专业人才类型。随着时代的发展,俄语专业人才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社会更多地注重在此基础之上的科技、销售、机械、法律等专业的知识,需要综合型俄语人才。因此,在俄语专业学科建设时应当结合学情和高校实际情况,优化学习资源,为学生开拓自由的发展空间,扩展学生在其他领域的知识面,并提高俄语专业学生的竞争力。
(2)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建设为甘肃高校俄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甘肃设有俄语专业的高校应当在学术、教学等方面多多交流,也适当地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俄语语言国家居多,这为俄语专业学生对外交流提供了更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为俄语专业的就业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加强俄语专业领域创新。甘肃高校的俄语专业教学相对较为传统,由于对外交流相对较少,其创新意识较弱。因此,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积极创新。首先在教学目标中,除了掌握课本的语言知识之外,还应当融入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教学内容除了课本的内容之外,还应当结合现实社会的一些事例,比如在讲授航天主题的课文中融入现今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教学方法应当强调以学生为主题,翻转课堂,让学生能够摆脱填鸭式灌输,主动去接受所学的知识,还应当采取讨论、主题报告等多种课堂活动形式,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专业语言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相应的主观表达能力。
(4)践行新文科建设。“新文科的建设目标是培养‘时代新人’——中国声音的传播者,承担‘时代使命’——提升国家形象,会讲、讲懂、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塑造力”(吴岩,2021),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的重组,“大外语+”的提出更是让外语专业明确了自己的建设方向。俄语专业也是如此。高校应当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加强对学生多学科的培养。我们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兰州理工大学是一所在材料、机械、科技等领域突出的高校,俄语专业学科建设应当以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依托,注重学生理工科知识的融入,培养“俄语+科技、机械、材料”等专业的综合型俄语人才,以此满足俄语专业的社会需求,增加俄语专业的就业机会。兰州理工大学俄语专业开设了经贸俄语、科技俄语等课程,帮助学生涉猎其他领域,扩展其知识面,提升俄语人才的综合素质,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5)加强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均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俄语专业应当结合课程特色申报各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强调课程思政融入的重要性。俄语专业主要的课程是基础俄语、高级俄语,在授课过程中,应当结合授课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明白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外语人才。
(6)融入爱国主义思想。甘肃少数民族较多,在多民族地区更应当增强民族自信,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甘肃高校来说必不可少,对外语专业来说也是如此。在俄语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肩负起民族使命的俄语专业人才。比如,在语言教授过程中根据语言学习主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表述自己的家乡、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等,以此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一带一路”建设为甘肃高校外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新文科建设为外语学科指明了发展方向。面对当代外语专业大学生,各个高校都应当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优化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注重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和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增强创新意识,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型外语人才,增强其社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