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虹 王子 刘丽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是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完成学校基础教育后,在经过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的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1-2]。住培工作开展情况能从根本上影响科室综合能力的发挥,也能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医院的医疗效果。医学影像学是一类以多种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临床资料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或治疗的综合学科,是各层次、各专业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3-4]。我国标准化规培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其细节部分还有待提升,本文将浅谈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专业培训、考核与反馈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规范化培训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是对影像科住院医师进行培训,为其医学影像临床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能让其掌握较为扎实的医学影像相关临床知识。住院医师应熟悉医学临床治疗领域相关知识,并掌握较为规范化的急救以及临床知识,能明确影像医学中相关疾病诊断过程中产生的价值限度,对放射影像为主的医疗发展背景以及前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概念。同时,放射科住院医师在掌握基本医疗知识的基础上,还能了解影像科诊断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及其临床表现,能快速对这些病变进行诊断。对于影像介入治疗中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以及诊断方式等也应有详细的了解。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培训1-15个月、16-33个月以及34-36个月。
第一阶段:在放射影像科接受9个月培训。要求住院医师能熟练掌握本科以及专科医学工作的基本理论,能掌握基础性的诊断技术以及操作方式,能初步掌握专科所涉及到的所有常见疾病,并对其进行基本诊疗,了解治疗原则,能了解专业组的日常工作以及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临床知识;通过轮转培训,促使住院医师掌握医学影像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X射线、CT等检查工作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相关诊断报告的书写,同时熟悉介入放射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操作方式等,能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的临床应用价值,能独立进行工作场所放射性水平检测;在超声医学科接受3个月培训,能基本掌握超声医学的基础性理论知识,能了解超声医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对超声检验工作的基本原理以及诊断原则有基础的认识,能合理使用超声用语,能独立书写诊断报告及疾病报告;熟悉超声药学诊断工作的相关步骤,能独立完成对图像的分析,能完成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并能按照严格的程序以及方式实现对内容以及指标的观察,并分析其诊断原则;在核医学科接受3个月的培训,规培生能基本掌握核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核医学的内容与特征,能对放射性和元素的追踪原理进行了解,并掌握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以及类型,能合理使用图像分析方式;能对核医学相关仪器设备进行分类,例如,单光子设备、正电子核素显像设备等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了解常见的放射性药物的定位机制,能对其临床使用的根本要求以及制作原理进行了解,能明确放射性核素体内外治疗的基本原理以及放射性污染元素的防护措施;能熟练掌握核素显像的原理,能对显像剂以及图像等进行临床应用,能了解不同部位的显像情况;对核素显像的基本操作方式有基本的了解;能了解了医学体外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特点,对其放射的基本类型以及操作方式有基本了解。对于脏器功能的测定方式以及原理有一定的了解,能独立完成体外放射的分析,对其进行基本的类型分类,独立完成基础性的操作,对恶性肿瘤以及甲状腺癌等术后残留以及转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明确恶性肿瘤转移骨痛的原理、方式以及其适应症和禁忌症等,能了解核医学常见的影像技术与治疗手段比较以及融合的优势。
第二阶段:在该阶段中,规培生需要接受培训的时间为9个月左右,在此期间规培生也将接受轮转教学培训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接受头颈与中枢神经系统、呼吸与循环系统、消化与泌尿生殖系统以及骨关节系统这五个系统的培训教学。规培生在每个专业组的培训时间为3-4个月不等。每个专业组也应接受X射线普放、造影等介入轮转方式的专业培训。在该轮转培训方式下,规培生需要掌握上述专业组中有关疾病的影像诊断方式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要点,能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合适的影像诊断与检验方式。对于以X射线为基础的检查技术,应对其理论知识有基础性的了解,明确X射线检查中所使用的药剂进行明确掌握,能了解不同药剂下X射线的成像特点以及成像原理等。能独立完成对多层螺旋CT当地各种操作,并在其基本成像之后了解不同成像方式的处理方法。在医师的专业指导下完成对于胃肠造影机的使用,能借助其开展对胃肠的相关检查工作。应熟练掌握MRI的基础检查序列的相关知识(成像原理、使用方式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和放射防护的基本知识(规则以及相关原理)。了解影像对比剂的使用规范以及使用后患者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等。能对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的常见疾病或者罕见疾病等的影像形成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能独立完成放射影像专业的临床研究报告,了解其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基本方式。针对规培生的个人需求进行相应的轮转,进而介入到诊疗的部分。对于接受轮转培训方式的规培生,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在实习过程中,应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消毒铺巾或换药对其进行简单的操作,或在辅助下完成简单的介入操作。第二,对穿刺插管工作有一定的掌握,能进行有选择性的动脉作用以及穿刺活检等介入性操作,对导丝以及导管的介入性工具或器材的结构特征以及使用方式熟练掌握。第三,对各种疾病的造影表现以及介入性治疗方式有基础的了解。第四,对各项常见的介入性治疗工作的适应症状、禁忌症等有一定的了解,能熟悉介入导管室工作过程中应掌握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在检查以及诊疗过程中应掌握的相关消毒制度以及隔离制度等。第五,能对患者接受介入手术后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有基本的认知,了解可能会产生的并发症以及针对这一并发症的处理方式等。
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规培生需要根据培训的具体情况以及住院医师的情况进行答辩或者轮转科室。针对规培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其专业特点,调整不同科室的轮转时间以及培训时间等。对于不同的科室,规培生均需要对该科室治疗的相关疾病的发生原因、患者发病后的临床表现、患者发病后的临床检查方式以及检查工作完成后的治疗原则等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在完成轮转培训后,应对各个临床科室出具一份完整的病例摘要与分析。
影像科住培教学期间,科室实行带教老师一对一教学辅导,带教老师对每一个参与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的人员负责,针对不同规培生的基础水平、学习经历以及专业能力进行相应的专业辅导,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一对一辅导方式下,规培生能扎实掌握相关临床知识,带教老师也能给予更加专业的指导,将专业知识与医学影像工作紧密结合,引导规培生主动参与临床工作,形成较为完整的临床思维能力。带教老师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导规培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促进规培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深入学习,并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由导师团队针对具体疾病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各种临床和科研相关的问题,要求在陪医师进行文献查阅,寻找证据,在文献查阅和解读过程中,完成病例分析和总结。在这一培训方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师生关系密切,能进行频繁互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调动规培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以及培训工作中。带教老师也能对学习工作进行深入回顾,加深对于培训的理解程度。
规培生刚刚进入科室,应先熟悉环境,尽快融入到培训工作中,并尽快实现独立书写报告的目标。但不同规培生的学习经历、基础水平存在差距,因此对影像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报告书写水平也各有不同,在其接受轮转培训的过程中,能参与不同检查方式、不同部位影像报告的书写,并且在报告书写完成后,递交相关的主治医师进行审核。审核过程中,如发现报告存在问题,带教老师需对问题进行反馈,告知书写报告的规培生予以修改。规培生在不断书写、修改报告的过程中会形成清晰、明确的报告书写思路,并且能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疾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像特点等,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临床思维诊断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接受培训工作的规培生本身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在临床知识与影像阅片相结合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应在规培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所有病例资料均采用 PACS 进行解读和分析。这一教学方式能为学生建立较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能提高规培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效果。当规培生积累一定的影像知识以及阅片能力后,应安排规培生参与科室日常的阅片工作。这一教学方式主要是以问题为基础,通过读片,将疾病作为教学培训工作的先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病例的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该教学方式的应用能最大程度上发挥规培生的主观能动性,能让其主动参与到知识探讨中,促使其形成较为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读片工作既是规培生对自己一段时间内所学知识的总结,又是对其学习情况的反馈。在读片之后,规培生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的薄弱点,并能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为接下来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5]。
规培生培训结束后需要接受专业的考核,考核制度的制定对考核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也会对规培生形成一定的约束能力,对规培生进行监督,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放射科住院医师培训教学工作结业考核主要包括技能操作和病例分析两个部分,技能操作包括上消化道造影钡餐检查、全消化道造影检查、血管CTA(CT Angiography)重建、脑灌注成像后处理、MRS(Hydroge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重建和分析。影像技能操作主要考查的是规培生对影像技术操作工作的熟练程度,以及操作流程、顺序是否正确,是否能清楚显示病灶,是否能够满足临床工作需要,能否为病灶提供更多的相关影像信息。影像阅片评价方式主要考察规培生是否能对影像的特征进行正确描述,是否有一个疾病库,思路是否清晰,是否能得出较为准确的影像结论,是否能针对影像的呈现提出正确的后续建议,是否能保证后续建议的合理性。在规培生出科之前,需要对自己在培训期间所学习的内容以及成果进行总结、汇报。汇报的过程中,要求规培生采用幻灯片形式呈现,在早上的读片会或下午的规培讲座中开展,科主任及带教老师需要对规培生所汇报的内容进行评价。无论是任何形式的考核,其根本目的均是了解规培生的学习进度及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考核评价让规培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学习以及培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明确自身有待提升的部分,为胜任结业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住院医师为提高医疗工作能力,应接受规范化的培训。在影像科,为提升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应制定一系列较为严谨的培训章程以及规范化的培训制度,并在培训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改进、完善,弥补原有培训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升培训效果。带教教师在培训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极大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工作的效果。但少部分带教老师业务能力不高,带教技巧有所欠缺,部分老师教学课件老旧,自身没有经常更新知识,讲课较为粗浅,不够深入浅出,讲课形式不够风趣幽默,不足以调动住院医师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提高带教老师的水平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因此,提高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也是提高规培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科室也需要开展提升带教老师业务能力的培训,传授带教老师上课技巧。另外,科室还需适当实施奖惩激励机制,提高带教老师的积极性,提升自我教学技能。另外,评价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不同规培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等,均需要对培训后的评价工作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得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结果更加符合规培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除此之外,培训工作的开展还应进一步提升规培生的科研能力,让他们在临床工作中运用科研思维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反馈并指导临床,鼓励规培生参加各种大型学术活动,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综上所述,住院医师培训工作是我国医学工作中较为重要的工作,虽然该培训方式起步较晚,仍在不断探索中,但该培训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改进、优化,培训方式更加规范化。对于影像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还应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联合使用,不断提升临床效果,为规培生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体系,以确保培训工作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