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皓 李媛 夏如欣 王金婷 康绍庭 宋珊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个体出于自由意愿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奉献时间和精力,为他人、群体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为1,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高校志愿者在防疫期间深入社区进行防疫宣传,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救助救护等志愿服务,极大地缓解了社区防疫人手不足的问题,在控制疫情传播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生动地体现了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反映出我们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2。北京中医药大学各志愿组织在抗疫期间充分响应国家号召,依托网络等现代化工具,积极探索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医药高校志愿服务新形势,以中医药为主题特色,策划并多次成功开展具有创新性和体现人文关怀的志愿活动。
研究对象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3个注册志愿服务团队及临时志愿服务团队、服务对象和青年志愿者三个部分。
1.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961份,回收961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志愿者507份、服务对象454份,经研究成员复核未发现无效问卷。在接受调研的志愿者中,涵盖了本校各年级的志愿者,保证了调研的全面性,确保能够反映全校各年级志愿者的真实参与情况与具体感受。
2.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青团中央等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官网查阅有关新冠疫情下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公益慈善的相关政策,利用中国知网查阅相关研究论文3,了解并研究新冠疫情背景下社会及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现状,为本次研究与论文的撰写提供依据和理论参考。
3.线上访谈法
对校内23个志愿组织负责人进行线上访谈,了解探究新冠疫情背景下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的宝贵经验,并结合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对志愿项目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等进行联合分析,从而探讨新型志愿项目的开展类型、途径等。
4.数理统计法
利用MS Oiffce中Excel软件对发放的问卷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与分析,通过SPSS.25软件详细分析具体的调研数据。
收集并分析疫情爆发前后一学年志愿组织的志愿项目立项资料,结果显示,疫情前校外志愿服务占主要部分(79.3%*开展次数的比例),提供了大量的志愿岗位,而在疫情爆发后,根据防疫要求,校外志愿项目全部取消,志愿项目总量大幅减少,由疫情爆发前的815次缩减至313次,提供的志愿岗位缩减至7351人次,而且校内志愿服务成为了主体,占比上升到了85.8%。通过SPSS25.0软件分析疫情前后校内外志愿项目占比情况,Pearson卡方值=406.335,自由度=1,P<0.05,按照p=0.05的检验水准,可以认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两组数据,可以认为在疫情影响下,校内志愿服务所占的比例显著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前我校志愿者参与较多的志愿服务类型为校内活动、医疗健康服务(手耳推脉诊等)以及大型赛事,而疫情后志愿者参与最多的服务类型为社区疫情防控,占比为50.98%,其次分别为校内活动和医疗健康服务(手耳推脉诊等)。
通过对比立项资料,相较疫情前,志愿组织举办了多项新型志愿服务,其中包括首次开展的线上志愿服务、校园内共享单车摆放、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旧物回收、香囊制作、中医药进校园等,这些创新的志愿项目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志愿岗位(3531人次),以解决志愿者的志愿需求。
在参与调研的507位志愿者中,疫情前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志愿者有366人,未参加过志愿活动的有140人。在疫情开始至目前的疫情常态化期间,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志愿者有204人,有302位志愿者未参加,其中95.1%的同学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在疫情防控期间参加志愿活动。调研显示,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超过80%的同学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丰富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基于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反映出青年志愿者具有较高的自我成长需求、社会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
疫情防控期间,由于高校相对封闭,志愿组织挖掘校内需求,开展了一些新型志愿服务,积极采取线上方式进行原有的志愿服务。
1.线上志愿服务
根据调研,所开展的线上志愿服务以健康知识宣讲、香囊制作、中国结等手工教学以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为主,实践证明线上志愿服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疫情期间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中,80.39%未参与过线上志愿服务,曾参与线上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均对线上志愿服务表示满意。向未参与线上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简要介绍现有线上志愿活动后,有75%的志愿者表示想要进一步了解并有意参与,可见发展线上志愿活动也具有较大潜力。
根据对40位参加过线上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调研,有24位志愿者认为线上志愿服务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无法和被服务对象当面沟通交流、对网速及硬件设备要求较高、实际工作时长与志愿时长不匹配等。
2.其他志愿服务
除线上志愿服务外,我校志愿组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陆续开展了香囊制作、光盘行动、疫情防控监督、共享单车摆放、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志愿服务,增加了疫情防控监督、环保节约的志愿内容,丰富了中医药院校特色志愿服务项目。
曾参与这些项目的志愿者有78.77%表示满意,21.23%表示一般,认为应当相应提高志愿者待遇、完善岗前培训、增加志愿服务趣味性、改进时间安排等。
关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我校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参与调研的506位志愿者中,有351位志愿者认为我校志愿服务项目类型单一,这与必须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有关,由于校外志愿活动暂停,而校内志愿活动趋于饱和,创新性较低。30.24%的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劳动与时长收获不匹配,需进一步明确时长认证的相关规则。其次,28.66%的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前接受的相关培训较少,难以胜任服务。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6.37%的志愿者表示在参加志愿活动前没有参加过相关培训,因此,开展志愿活动之前适当加强培训,增加志愿活动相关技能的培训是目前较为重要的举措。
综上分析,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我校开展的新型志愿服务得到参与者的广泛认同。
为了深入了解志愿组织在应对疫情影响时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创新志愿项目的相关内容,本研究对23个志愿组织的负责人分别进行了线上访谈,部分组织是通过群策群议提出可行的项目主题,再通过管理层内部论证,最后立项执行,主要方向是改进现有志愿项目,使其符合防疫常态化要求以及适应校内环境,部分志愿组织会与本校学院、其他高校、校外组织合作共同策划新的志愿项目。在创新志愿项目的过程中,各志愿组织的指导老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绝大部分志愿组织都提到指导老师为项目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帮助,主要包括可行性分析、物资准备、人员联系、培训指导等,还有部分志愿组织的指导老师提供了成熟的新型志愿项目。
在疫情期间,校园封闭管理导致的校外项目全部取消和校内过多的项目聚集导致志愿类型单一化是志愿服务面临的最大挑战。本研究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中医药类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医药类高校将中医药文化与志愿服务结合,既挖掘和宣传了中医药文化,也丰富了志愿服务种类,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发展中医药特色志愿服务应着重把握专业优势,重点打造品牌化、项目化、特色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中医药高校应将品牌项目建设目标定位在医疗健康服务(手诊、耳针、推拿等)、中医药知识宣讲、中医药文创产品的制作等方面。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引领,编纂印制中医药养生手册,向社区群众、中小学学生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为其提供医疗健康服务,让服务对象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特色。
线上志愿服务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诞生的新型志愿项目,它具有空间限制小、灵活度高等优势,此类志愿项目的普及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出校志愿服务的困难,丰富了志愿服务类型的多样性。但目前线上志愿服务的服务质量不高,在知识宣讲内容以及应急预案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加强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沟通。
由于疫情影响,大量志愿项目聚集于校内,导致志愿岗位冗杂。在充分听取志愿者、服务对象以及志愿组织各方意见后,本研究认为将校内传统的志愿项目通过对开展地点、面向的服务对象及服务技能进行分类规划,以减少校内志愿服务重复的问题。一方面,加强各志愿组织之间的交流,必要时可以联合开展志愿服务,避免志愿项目冗杂、类型单一。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在审核时适当减少相同内容的志愿服务立项。
随着志愿服务的发展,志愿服务趋于专业化,而医疗健康服务以及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科普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应当对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4。一方面,高校志愿者培训可采用“线上+线下+实践”结合的方式,加强志愿者理论与实践结合。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志愿服务类通识课程进高校,以解决当前志愿服务岗前突击培训成效低等问题。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化的培训方式有利于对志愿者进行集中管理,保证其培训内容摄入及反馈5。高校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应当认识到高校志愿活动培训的重要性,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志愿者的专业度,让志愿者及服务对象均能收获更为满意的参与体验。
高校应借助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多种现代媒体途径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与展示。志愿组织可以利用宣传平台发布详细的活动信息,注重信息的多样化,帮助志愿者掌握需要的信息,从而有利于他们选择最能锻炼个人能力、最符合社会需求、志愿效果最佳的活动项目。同时,应注重宣传平台类型的建设、传递多样化的志愿服务信息以及打造品牌效应6。
我国志愿服务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兴盛的发展态势,志愿服务队伍逐渐壮大、年龄层次更丰富、志愿者人员构成更加多元,志愿服务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志愿服务事业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已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7。作为高校青年志愿者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志愿组织应关注时政,紧密联系时事,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创新出具有时代价值的志愿项目。例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关键小事”——垃圾分类,各志愿组织可以设置相关督导宣传志愿岗位,在校园内广泛响应党的号召,提升广大青年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树立文明意识,推动学校、城市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8。
经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发现部分志愿者对参与志愿服务有强烈意愿,但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参与。例如,志愿服务时间与学业时间冲突、缺乏系统培训、硬件设备不支持及无法找到参与途径等。志愿服务完成后,也并未收到志愿者参与的相关反馈。志愿服务反馈机制的建立需要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等多方共同合作,可以通过发放问卷星等方式收集志愿者或服务对象的反馈,由特定人员进行汇总分析,确定改进方向并提出解决办法,充分征求志愿者意见,以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疫情爆发至今,青年志愿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同样由于疫情的封闭,高校志愿活动表现出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岗位数量少、趣味性下降等问题。长期处于疫情常态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也是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也要寻找新的突破口。结合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学校团委和指导老师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规范岗前培训,搭建多类型志愿服务宣传平台等措施势在必行。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创新,才能切实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从而促进中医药院校志愿服务的再发展,形成自身专业特色,为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注释】
1.John Wilson.Volunteering[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0(26):215-240.
2.张珍,张静.从疫情防控分析当代中国责任担当思想[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2):14-15.
3.钱洁.大学生奥运志愿者自身满意度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
4.《志愿服务条例》https://mbd.baidu.com/ma/s/ZqlGzP3M.
5.刘志铭,陈忆莱,郑琳.高校志愿者培训现状研究——基于杭州市35所高校7050份网络问卷调研[J].现代职业教育,2021(33):192-193.
6.刘梦婷,唐冰寒.四川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平台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112+111.
7.张晓阳,石西洋.医院基层党建与志愿服务的相互促进作用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1(2):245-247.
8.贺军.学、践、管“三管齐下”广州探索校园垃圾分类新举措[J].城乡建设,2021(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