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旻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扰,培养更加健康的思维方式。当前,大学生面临多重的心理压力,既有校园内部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困扰,也有即将踏上社会的紧张、焦虑。因此,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对于高校心理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好的方案。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如今的积极心理学已经日趋成熟,并且成为心理学的热门领域[1]。积极心理学利用更加专业的方式激发人的斗志,让人们发现更多与正能量有关的事情,以此促进个体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当拥有良好的社会氛围之后,人们在这种社会氛围中生活,就会自然而然地享受幸福,消除心理障碍。在积极心理学中,主要研究以下三点内容:首先,人们的主观体验,其强调个体的幸福感受,包括人们的满足感、乐观主义等,引导人们享受当下,并在当下的幸福中畅想未来,即便面对挫折,也可用幸福与爱冲散一切。其次,挖掘个体的积极特质,如人们的审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能力,爱心传递等,这些在生活中的小事,通过挖掘与激发,可以让个体加强自我管理,并与周围世界相协调,以此促进人们的心灵感悟与团结互助。最后,由个体行为升华为群体组织,通过个体发展,优秀的品质逐渐形成道德规范,如人们的责任心、道德行为等,当社会被构建成为气正风清、和谐美满的社会时,个体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变得更加幸福。因此,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工作领域备受青睐。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相较于高中小得多,其实不然。相较于高中生,大学生只不过时间比较自由,不像高中需要每天面临重复的学习生活。但是大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可能更多,除去本专业的一些科目外,还有通识教育的课程和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程。对于想要获得更好成绩的学生来说,其面临的学习压力则要大很多。比如英语四、六级,专业相关的证书。至于以后涉及到考研或出国的学生,考研和各种出国考试更加剧了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就业、考研等压力,如果压力得不到有效调适,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也会产生影响。
当学生进入高校时,可能面临着背井离乡、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状况,这类问题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强、乐观开朗的学生来说可以很快适应,但是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很大的心理压力。其不仅面临与陌生室友、同学相处的压力,还面临身在异乡,对于当地的季节、气候、风俗等不适应的压力。除此之外,部分学生也面临一些经济压力。
高校是离开校园、进入社会的最后一步,很多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我国人口众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达千万人,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一些大学生便会因此而自卑,怕日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觉得理想离自身越来越远。这类情况非常常见,也可以说是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压力。此时如果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很多大学生因此会丧失信心,生活变得缺乏规律,行为散漫,最终导致学习与生活都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十年寒窗,却换来了郁郁慨叹。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其目的都是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将心理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免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但是心理学涉及广泛,分为多种门类,大学的心理课程必然不可能像英语、高数等占用过多课时,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想要获得预先设想的教学成果,非常困难。另外,由于心理学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并且与学生的性格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灌输式教育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很难对学生有所帮助,可能一些学生刚刚走出课堂,便将课堂内容忘个干净。即便一些学生想要改变自身心理,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有些难以启齿,生怕被别人知晓自身存在心理问题[2]。因此,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急需找准学生真正在乎的重点,从而帮助学生解开心结、快乐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便是培养人们的积极品质,让人们用乐观的态度去迎接生活与挑战。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忽略了这一点。很多高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规划为“防范心理疾病与防治心理疾病”上面,这样做的目的虽然无可厚非,但是说起来简单,想要真正达到上述目的,谈何容易。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遇到的情况五花八门,再加之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社会经历、家庭状况等都具有明显差异,只是通过简短的课程以及一些心理知识,想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心理学与数学、物理、英语等明显不同,其他科目都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形成了成熟的教学体系,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研究上发展相对较慢。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多以案例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带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有待探究。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心理学如何做好实践,需要进行探讨。有调查指出,在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平均回忆率仅为5%,这样低效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进行反思。
教师是课程推进的核心资源,但是目前各高校具有专业胜任力的心理教师却比较紧缺。一方面的原因是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管理人员都将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课上面,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了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具有较强专业胜任力的师资紧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兴发展的科目,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很多学校都未聘请到具有较强专业胜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新手心理健康教师较多,由于教师不具备良好的专业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就很有限。
在当今世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知识层面,而是需要人才拥有全方位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今时代,我国迎来了飞速发展,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世界上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不仅需要其有丰富的基础知识,更注重人才的思想素质、职业素养、科学、文化、甚至是体育等方面的素质[3]。而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心理疾病、心理机制问题上,却忽略了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如果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则在进行事物判断时,难免由于自身主观性而导致缺乏公正。长此以往,一些学生的心理就会变得不能适应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给学生的日后发展带来阻碍。
当前,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或采用分析消极案例,让学生从案例中寻找人性弱点,并以此为戒,强化自身心理素质。但是当进行消极案例分析时,可能会导致一些和案例相同的心理问题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排斥心理,产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厌恶、抵触情绪。而由于这类情绪的产生,使得这些学生即便知道自身可能有心理问题,也不愿寻求他人帮助或接受心理咨询。
为了改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需要积极作出改变,重新定义教学目标,切实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以此为根据,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宣传,让广大师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让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正视自身,消除自卑感。在此期间,学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交际、求职甚至是恋爱方面产生的困惑。此外,高校要注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知识以及方法,鼓励学生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去迎接生活、探索生活,通过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为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积极心理学着眼于激发人们的积极特质,发掘人们乐观、正能量的个体潜能。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以此为重点,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破除障碍,鼓励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勇往直前、砥砺前行。同时,通过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帮助学生破除对社会的恐惧,做好职业规划,以便学生在日后步入社会时,可以胸有成竹,直面挑战。在此期间,高校要认真研究青年群体对于积极品质的影响,观察积极品质的形成过程,开展心理实践,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课堂是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以往课堂教育所获得的成果却很有限,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心理教育质量,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生活态度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建立应对挫折的心理问题预防机制。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提升其幸福感。在教学方式上,因适合当代“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心理活动、课堂讨论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同时建立方便师生互动的渠道,加强课堂上的学生自主探究,更好地帮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迁移到学习生活中,消除心理困扰。此外,建立心理互助小组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建立相应的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可以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小组出现问题时,教师可进行辅导,帮助学生以更好的方式解决人际关系的困扰。在此期间,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可以帮助那些有心理需要的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其所面临的困扰,积极投入到小组交流当中,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感受到大家的温暖,并乐于交流,培养学生的阳光品质。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是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对心理学的感知与认同,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体验,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收效甚微。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有待创新。首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教学资源,通过慕课、网络平台等吸收当下国内外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媒体拥有更广的资料来源。其次,做好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心理学包罗万象,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也千差万别[4]。
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能很难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因此,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中心,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并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与他人多多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
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教学资源,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做好高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并组建一支专业性强、责任心强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师团队。首先,高校要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来担任教师。其次,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工作,帮助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并积极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个体和团体督导等多方面的实战经验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胜任力。最后,做好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体现教师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准。此外,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体现校园形象的重要特征,学校的管理人员需要将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当作重点工作。学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中学习生活,对心理健康水平或有促进作用。
当今时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其拥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信念、理想激发,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等,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5]。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程的思想导向,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等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设立真实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坚定信念、开拓创新,不断地升华自我。另外,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将以人为本贯穿于教学当中,并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让学生充满民族自豪感,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发展道路。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打破传统,明确教学目标,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团队,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同时要因材施教,对于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另外,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可以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中生活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