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荫茵
(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结合专业推进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这一指导思想为如何以人文社科专业课程为载体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融入厘清方向。具体为:首先,对课程的知识点和蕴含其中的人文内涵进行系统挖掘和整理;其次,综合本专业的学科性质、研究方向和就业需求,找寻相关的思政元素和实际案例,嵌入教学设计并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推进两者有效、深入和持续性的融入。以此为统摄思路,本文以旅游管理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旅游学概论》为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学科基础、现实支撑、目标意义和实现路径,以期实现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的协同效应,在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思想道德、品性素质、文化积淀也得到升华。
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设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感的历史来源,是民族凝聚力的有力支撑,是全球化语境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一方面有利于青年亚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为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蓬勃的平台。另外,这一融合也能有效提升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并突出时代特点(黄岩&朱杨莉,2019)。
在课程载体上,《旅游学概论》是践行思政元素的重要起点。根据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紧密,以旅游学的理论方法为贯穿主线,对旅游业的历史发展、旅游活动的特点和变化、涉及其中的基础概念进行系统教学。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旅游学科专业定位与设置、构建旅游研究体系框架与学科知识体系、启蒙旅游职业发展选择。此外,《旅游学概论》通常开设于本科低年级,正是年轻学子探索世界、认识国家、了解社会的关键时期,亟待积极向上的思想引领。因此,《旅游学概论》的教学目标既包括对专业知识的梳理,也需要传导正能量,才能真正落实课程育人的目标要求。
首先,以专题方式合并与分解课程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彰显课程理念的前瞻性。具体来说,先通过理论教学打下基础,再结合案例细化阐释。理论介绍着重于旅游学的学理范畴,研究范式和现状发展,使学生形成对旅游学的整体性了解。案例分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搭配旅游学概论课程的不同专题,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厚重的人文精神和综合视野,以此为路径反观旅游业的发展和规律;了解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及旅游活动变化;客观评价旅游业的综合影响,树立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观念;结合当前技术冲击下的传统事项,更新观念,反射旅游的内涵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关系。另外,结合时政导向,增加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容,特别是与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等相关议题的教学内容。
其次,多学科交叉引入,增加思政引入的厚度和广度。由于旅游学是一门多学科融会贯通的交叉学科,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案例进行解读有助于训练学生知识群落性的思考模式,从多个角度考虑文化的表象和本相。比如:从地理学视角揭秘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开发,融入旅游减贫,旅游助力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内容。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运用东道主和学者的相关理论,增加理解旅游的维度,用主体的眼光审视地方文化,并能抽丝剥茧地剖析旅游和文化之间互为依托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不同性别的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商品的选择,理解性别的社会建构和性别分工。从法律的角度,探讨知识产权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等。
另外,注重课程讲授与现实问题的契合,将思政元素融入社会热点之中,体现课程结构的系统性。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规律,将和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时事热点问题融入课堂,譬如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化发展;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关联等。让学生在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语境下学习旅游,而不仅仅是僵化的书本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用专业的视角去分析热点问题,引导他们对时事热点更深层次的思考。
旅游学是一门研究处于非工作时间和非惯常空间的人的流动、消费、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现象的总和的学科(张朝枝,2015)。以《旅游学概论》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结合当下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等新业态和新格局的发展,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蕴含丰富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案例。
将红色文化融入《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价值立场和引导功能,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和增强爱国情怀。融合的关键在于挖掘《旅游学概论》专业知识中和“红色文化”的衔接部分,用具体生动的案例阐释抽象的专业理论。具体而言,在时代背景下梳理“红色文化”的特点和文化育人的作用,并结合当前旅游发展战略要求,探索合适的理论和知识点进行阐释,是践行“红色文化+旅游学概论”深入融合的有效路径。
红色文化和旅游发展紧密相关。2022年,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发展目标。由此,从旅游资源的学科视角来了解、感悟和运用红色文化,是《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且和旅游资源章节的理论教学紧密联系。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是《旅游学概论》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在2017版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被界定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旅游资源的特性分析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开发方式,是灵活掌握这一理论的关键。在此教学框架和学科视角下,以红色文化作为教学个案,探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充分认识党情国情。学生不但能从实践中把握“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点,更能坚定“四个自信”,结合自身专业和个人旅游体验来理解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魅力,并通过课题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模拟资源开发,由此不但能避免对红色文化教科书式的刻板理解,更能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解读和欣赏红色文化,赋予其资源开发灵动和创意。
在《旅游学概论》中融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现状分析和发展探索具有多维价值。首先,这是进一步拓展文化遗产交叉学科建设,从理论上寻找被裹挟在现代技术中的传统文化的新的生长方向和突破口的有益尝试。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鲜活生动的“地方性知识”的展现。将其融入教学内容,是塑造青年学子国民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复兴传统文化的动力源泉。再次,非遗内容融入课程能够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研究提供新生后备力量,注入创新思想,和当下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接轨并行。
具体来说,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实现这几重价值的路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类别设计多样态的旅游产品。在理解旅游产品的界定、特性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勾勒我国丰富多彩的“非遗版图”,激发年轻学子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02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美术、技艺、舞蹈和民俗等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政策引导和具体方向。
结合《旅游学概论》的课程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涉及旅游产品的核心概念、与之相关的游客体验、目的地管理和区域旅游规划等系统内容。具体而言,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对应不同的旅游产品(譬如传统工艺纪念品、旅游展演、技艺体验),配套不同的旅游服务,构建不同的旅游体验。由此,在进行非遗文化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对应设计时,需要学生避免对非遗文化僵化的认知,而是以游客的视角进入到非遗文化生产的语境,结合个人经验和审美进行感悟和体验,并进行创新性旅游产品设计。在此过程中,青年学子积极拓展边界,寻找青年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融通点,以旅游学知识为媒介加入到非遗文化的当代生产中。这对于青年人在多种文化思潮中坚定立场,内化传统的优秀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将“旅游外交”融入《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内容,一是对我国旅游发展的历史回顾,二是在当下出境旅游增加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输出的旅游实施路径。这两重内容相互关联,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和国际化的视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专业前沿热点,培养文化传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首先,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是《旅游学概论》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承担外交事业的延伸功能。改革开放之后,旅游产业地位日益突出,并有着清晰的从外交向经济事业,再向经济产业的定位转变过程。学生通过了解我国旅游业外交功能的起源和变化,更能理解从改革开放至今40多年中,在政府的引导、经济活力的释放、和每一个旅游人的贡献下,中国曲折昂扬的旅游发展蓬勃历程。
其次,随着旅游业在国际经济、文化和政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外交在当代具有了新的内涵和价值,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尤为如此。在《旅游学概论》的教学中探讨如何利用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团、旅游形象宣传片等多种旅游形式,多元生动地将“传统文化”这一抽象体展现为鲜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氛围,和内化在其中的传统价值,并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旅游在公共外交领域产生的积极文化效应。此外,随着中国出境游的增长,游客个体的行为与国家形象直接相关。通过“如何提高文明旅游素质”的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内修于心”,敬重传统优秀文化,提升自身文化品格,秉持中华民族认同,在“旅游外交”中自觉承担、践行和传播中华文明。
《旅游学概论》中蕴含的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元素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条件和基础。在深挖课程内容的思政触点的同时,要做到生动流畅地导入思政元素,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为课程思政实施添彩赋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采用情景模拟法,学生根据旅游活动中的真实场景,担任不同的角色并承担相匹配的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虚拟性的实践,尽可能实现“感同身受”的教学效果。譬如,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探索的思政教学时,让学生分别承担非遗传承人和游客的角色,感受东道主和游客之间的文化交流,探寻用多样态的旅游产品展现非遗文化的路径,以及非遗旅游和其他旅游业态,如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的结合。又如,在进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教学环节中,以具有典型性和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红色旅游景点为个案,在进行课前资料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担任景点导游词的撰写和解说等工作,由此将景点历史、自身感悟和旅游知识相结合,在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
第二,采用翻转课堂,让以往“沉默的大多数”的学生成为讲台上的“说者”,将课堂重心从教师移至学生,实现从“思政灌输”到精神价值内化的转变。近年来,为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广泛应用(张乐&张云霞,2018)。这一教学形式将思政教育的客体变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辨中塑造良好品性、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譬如,在进行旅游外交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输出的教学环节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以国家旅游/城市旅游宣传片和文明旅游公益广告为案例,学生自主设计网上问卷调查,思考如何以旅游为载体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效果如何?如何继续扩大良性影响等问题。在问题导向中激发学习自主性,并在沉浸式学习中感知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
除上述两种方法,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任务教学等多种方法都能够有效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学概论》的课程思政,改变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形式结合,达到“德技并修、相得益彰”的效果。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既符合该课程的专业定位和学科内容,也是对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实践探索。《旅游学概论》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协同推进下培育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三者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