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23-01-08 11:47李江王青耀
智库时代 2022年2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工科维度

李江 王青耀

(西安理工大学)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创新前所未有的密集和活跃,国家之间的博弈日益激烈,关键技术受控于人已成为举国关注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痛点,从根本上说,“卡脖子”卡在人才。面对痛点与未来,在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推动下,对工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及工科类专业的整合与突破,培育更多高精尖人才,在未来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拥有更多话语权,开展“三全育人”的实践研究刻不容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心之一,我们以此为基点远眺前行,从“三维度融合、三课堂融通、十育人融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试图理解工科类专业背景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发展方向及内涵,希望为“三全育人”理念下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与内涵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为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调。2017年12月5日,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各高等院校须建立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2]对高等院校来说,“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必经之路,可以有效地解决和弥补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和不足。“全员育人”是指每一位从事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的教师都要树立起育人意识,肩负起育人职责;“全过程育人”是指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均应以育人为基础;“全方位育人”是指高等院校要与学生家庭、社会组织、企业行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教育。

二、工科类专业的性质与特色

(一)专业性质

所谓工科类专业,是指研究应用技术和工艺的专业,如土建、化工、电工、机械等,是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原理,同实际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技术经验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选型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受雇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行业相关单位等。

(二)专业特色

一是综合性,一项建设工程过程繁琐,包含了项目初始阶段的设计、勘察任务,项目中期的施工、管理任务以及项目尾期的结算、验收任务等多项流程。同时,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不断推动着工科类专业交叉融合,传统单一的专业知识已难以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工科类专业应以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为根基,突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使学生有能力处理实际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应用性,工科类专业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以致用的学科,因此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现实运用。大多数工程现场环境纷繁复杂,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仅靠生搬硬套专业理论难以解决,需要工程人员凭借实践与经验,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来作决断,这就要求学生在进入岗位之前已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

三、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新的要求

(一)人才培养现状

经济环境、科技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对工科类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社会对工科类人才的需求出现大幅增长,但也对其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力推进和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西方价值观和新思潮不断涌入,加之国内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考验中,存在着利益诉求多元化等诸多问题。同时,教育领域和关注对象的不平衡,资源投入和方法应用的不充分等问题都严重拖慢了高等院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进程。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工程人才,已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难题。

(二)新的要求

2018年10月8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要继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的顶尖工程科技人才,增强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3]新的时代对工程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设定的门槛越来越高,行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针对需求的变化,高等院校要直面新的矛盾与挑战,改革现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改进现有以学业完成为主的培养模式、丰富现有以高校培养为主的办学模式,才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承载起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历史重任。

四、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

(一)形成“三维度融合”育人格局

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过程,其主体是人,即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实施者,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不仅是对现有教育项目、载体和资源的整合,也是对育人格局、标准和评价体系的长期重建,我们可以从主体、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来理解“三全育人”的深刻内涵。“全员育人”是从主体维度上对全体教育实施者提出的明确要求,是育人工作的核心;“全过程育人”则是从时间维度加以要求,是育人工作的根本;“全方位育人”从空间维度对育人工作进行了补充。只有不断增强三个维度相互融合,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高度一致、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在空间上全面覆盖,进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真正做到育人无不尽责、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一是要把主体维度贯穿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之中,发挥主体维度的核心作用,体现高等教育中教职员工的指导性和职责性。二是发挥时间维度的目的性和空间维度的感染性,做到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相互包含,互为补充,体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性和全面性。

(二)实施“三课堂融通”育人计划

科学整合、探索构筑“三课堂”衔接与融通的教育教学生态体系,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增强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家国情怀。不断提升育人广度,把知识、能力与素质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广泛深入到个例,从境内拓展到境外,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最终实现教育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使命。一是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在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讲授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推动思政元素全面渗透,既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同时,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积极思考,主动与教师或同学交流探讨,发挥出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二是以第二课堂为补充,通过积极组织校内社团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校外教学实践、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自觉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组织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沟通实践能力,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弥补第一课堂学习的不足;三是以第三课堂为延伸,充分利用第三课堂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通过第一课堂有关国际化课程和第二课堂有关国际交流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

(三)构建“十育人融汇”育人架构

高等院校要结合工作实际、专业实践、学生特点和人才专长,深入挖掘教育要素,不断完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育人功能,统筹实施“十育人一体化”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构建“十育人十主题十抓手十计划”的“四十”育人模式,每一项“育人”凝练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围绕一个“计划”,每一个“计划”聚焦一个“抓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系,循序渐进,融合融通,交汇对接,统一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落脚点和出发点。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围绕“传播知识、启智润心”主题,以“讲好大国工匠精神”为抓手,实施“树魂立根”计划。一是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家国情怀自然而然的渗透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二是增强课程的育人实效。协调各门课程与各学段的内容衔接,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以案例、演讲、辩论等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三是选树课程的先进典型。挖掘并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将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优秀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等分享、推广。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围绕“崇尚真理、追求科学”主题,以“打造校内外教授论坛和学生科技节”为抓手,实施“科学创新”计划。一是落实科研队伍育人。引导教师围绕教学开展科研,鼓励科研反哺教学,发挥教师队伍在科研育人中的主体作用;二是落实科研精神育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扎实的治学精神,以科教榜样实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三是落实科研实践育人。将科技前沿知识和成果融入教材、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在科研环境中开展参与式、互动式、研究性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3.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围绕“立足实践、育人成才”主题,以“打造实践育人特色品牌”为抓手,实施“知行合一”计划。一是夯实实践育人质量。适当提高实践教学比例,重视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丰富实践育人载体。积极探索“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层次科研平台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作用。三是确保实践育人成效。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优势,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阶梯式、全过程的服务与帮扶。

4.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围绕“文化自信、厚植情怀”主题,以“打造走廊楼道文化”为抓手,实施“文化浸润”计划。一是拓展文化育人的丰富性。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丰富文化育人的形式;二是增强文化育人的宣传性。深入发掘、科学选树、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三是形成文化育人的品牌性。充分挖掘工科类专业文化育人要素,开展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具有专业特点和校园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围绕“网上网下、同频共振”主题,以“打造‘五微一体’育人模式”为抓手,实施“价值引导”计划。一是健全网络文化工作体系。进一步整合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级各类媒体资源,建立健全“五微一体”的全媒体矩阵;二是优化网络文化内容供给。坚持贯穿结合融入,以网络“两学一做”等品牌文化活动为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融入网络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三是打造网络文化清朗空间。多触角深入挖掘,坚持共情式打造,要通过小事情映射大道理、体现大情怀,生动讲述富含教育意义的身边故事。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围绕“完善人格、自立自强”主题,以“做好‘三级’预警”为抓手,实施“心理指导”计划。一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案例教学、体验活动等形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拓宽宣传途径。组织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活动和心理素质提升活动,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三是加强预防干预。优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切实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筹建心理咨询站,完善提前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院系、年(班)级、宿舍“三级”防范、预警、干预体系。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围绕“严格要求、人性管理”主题,以“实施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为抓手,实施“春风化雨”计划。一是依法依规办学治校。完善依法治校、管人育人制度,制定一系列保障教职员工和学生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二是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管理。通过梳理研究各管理岗位育人要素,制定管理干部培训“五年计划”和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育人职责;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设立一批管理育人“先进个人”和“示范岗位”,将育人效果纳入考核评价范围,作为奖励和评优的重要支撑,引导督促管理干部用良好的行为去示范影响学生。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围绕“人文关怀、靶向服务”主题,以“举办专业节和生涯规划节”为抓手,实施“生涯导航”计划。一是转变服务育人工作理念。教职员工要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落实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的指导,积极关心、精准帮扶学生;二是加强服务育人机制建设。定期举办“专业节”“生涯规划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前景和就业情况,给予学业、就业上的建议和帮助;三是加强环境建设,营造服务育人氛围。确保各类管理服务场所整洁有序,手续规范便捷,态度平等真诚,语言礼貌文明,工作周到耐心,积极营造文明和谐、温馨美好的教育氛围。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围绕“经济资助、成长辅助”主题,以“落实结对帮扶”为抓手,实施“助力成长”计划。一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顶层设计。建立帮扶对象、帮扶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帮扶体系,不断完善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和管理办法;二是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依托第二课堂的开展,将经济资助与内在帮扶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活动的全过程中;三是发挥优秀朋辈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校园媒介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推广,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优秀典型身上汲取自我教育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围绕“对标争先、榜样力量”主题,以“树立身边典型”为抓手,实施“示范引领”计划。一是突出各类组织的育人功能。党委要、党支部、共青团、工会、学生社团等组织要切实发挥组织学生、选拔培养人才、联系服务、团结师生的作用;二是创新各类组织的育人形式。加强线上线下组织教育活动的宣传动员和典型选树,促进组织教育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努力培育和建设一批长期、广泛、认知度高、思想引领价值强的组织育人品牌;三是健全各类组织的育人机制。制定科学、合理、民主、规范的组织章程,稳步推进组织建设,提升组织管理能力,确保组织有效运行。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工科维度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