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现状与展望*

2023-01-08 11:34:23乔盼盼贾冠杰
智库时代 2022年22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内涵

乔盼盼 贾冠杰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一、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外语课程是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思想意识及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兼具隐蔽性、协调性和融合性的思政教育,对于外语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将重点分析讨论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概念、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理论,通过分析目前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对外语教学课程思政进行展望。

二、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概念

(一)课程思政内涵及特征

课程思政的内涵。把握课程思政内涵对于深入了解外语课程思政问题非常有必要。其内涵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高德毅,宗爱东(2017)认为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其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教育方法。课程思政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是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形,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外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二,课程思政是一种能力。邱伟光(2017)从高校教师的角度解读课程思政内涵,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课程思政的落实,关键在于外语教师,教师是否具备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能否准确把握思政元素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课程思政是一种格局。陆道坤(2018)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的“隐性教育”共同构建的全课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综上所述,虽然对课程思政内涵有不同的描述,但对课程思政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把课程和思政两个概念相加,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中,实现全课程、全员、全方位、全教学过程的课程观。概括来说,高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课程思政的特征。课程思政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隐蔽性、协同性和融合性,这些特征能够进一步诠释课程思政的内涵。(1)隐蔽性。与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显性教育相比较,课程思政蕴含了一种间接的、隐性的教育方法,要在各类课程中深入挖掘德育内容。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同时,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嵌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政教育。(2)协同性。协同是指在一个系统里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不同元素相互合作,相互协调而产生的功能大于各个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整体功能,实现1+1>2的效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含了诸多要素,要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各要素之间需要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部教师全课程参与,才能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两者为了共同的育人目标协调同形,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类课程>2”的育人效果。(3)融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相分离,各自负责自己的育人与教书职责,课程思政则有效地促进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而且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第一,从思政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两者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课程思政使二者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协同和融合。第二,从两者的教学过程来看,高校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实现融合性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从而实现知识讲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者的有机融合。

(二)外语教学课程思政

外语类课程的一大特点在于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途径和目标,而语言与思想意识紧密关联。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会接触到大量的外国文化,很容易受到外来价值观的错误引导。因此,实施外语课程思政教育很有必要。外语课程思政关键在于“立德树人”。“立德”要求外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充分挖掘外语课程中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维度,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到外语教学目标设定、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评估等所有环节中。“树人”要求外语教师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世界文明与思想文化,引导大学生在面对外来错误思潮入侵时能够坚定理想信念。

肖琼和黄国文(2020)认为,外语课程思政就是要“把价值观引领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意识地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始终重视价值观的引领,并把价值观引领摆在重要的位置”。文秋芳(2021)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为“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胡杰辉(2021)认为只有从教育政策、课程理论和外语学科三个视角系统地把握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创新,促进课程思政与语言教学的深度融合。

虽然对于外语课程思政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基于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研究,可以把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认为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化。具体来说,外语教学课程思政首先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必须要结合外语学科特点,全方位地融入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外语课程本质上具有较强的思政性质,包含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建设思政内容时应当结合学科属性设定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的思政要素,设计好的教学活动和完善教学评价,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

其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也是一种能力,新时代的高校外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外语专业知识及科研能力,也需要具备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外语教学中的能力。

最后,外语教学课程思政是一种格局,即包含“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思政教育课程与包含“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外语专业课共同形成的一种教育共同体的格局。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理念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世界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内容,融入到外语课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塑造。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课程思政是指,外语教师要有意识有能力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语言教学始终,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隐形地融入到外语教学当中,实现价值引领、语言学习和能力提升三者的有机结合。

三、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和实践,需要多视角的研究和多元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普遍思维认知发展规律,是外语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在于人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教育领域中,渗透通常指的是一种思想力量向其他方面进行扩展或者入侵,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对渗透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而是主要通过其他的研究和实践来体现的。具体指的是马克思理论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从量做起,一点一滴、长期地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外语教学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协同理论

由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协同论研究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协作,自发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促使整个系统形成单个子系统不具备的新的结构和功能(雷钢,2021)。协同理论“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子系统功能简单相加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刘娟娟,2011),即“1+1> 2”的效应。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就是基于协同理论,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外语课程相互作用,共同育人,充分发挥外语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类课程> 2”的育人效果。

(三)全人教育论

全人教育论就是人本主义论,人本主义论强调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理念提倡的是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是外语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全人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的目的除了教会学生知识或谋生的技能,更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均衡发展。全人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在丰富学生人文、科学、自然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他们人格的塑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

四、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是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数据收集日期为2021年8月7日。外语课程思政包括对外语专业类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对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为此笔者以“外语教学或大学英语或大学外语或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为主题,筛出无关文献(主持人语和书评)后,检索到的文章共有39篇。

从期刊的论文数量看,2018-2019年是外语课程思政起飞的阶段,论文数量为4篇,从2020年开始外语课程思政的论文数量激增。2020年论文发表数量为16篇,截止到2021年8月,论文发表数量为19篇。根据论文数量可以看出,外语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并将持续作为外语界学者关注的热点。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包括解读课程思政的内涵、如何建设课程思政及其实施路径等几个方面。向明友(2020)提出将中国文化理解、对外传播、立德树人作为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的新内涵,为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提供启示。肖琼、黄国文(2020)从思路、目标、师资、教材、课堂、评估6个方面讨论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刘正光、岳曼曼(2020)提出了通过重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实现外语课程思政的思路。研究主题大多数集中在大学外语的课程思政探索(潘海英、袁月,2021;张敬源、王娜,2021;刘建达,2020)。

外语课程思政是否落实到位,关键在于外语教师,因此要强化专业教师培训,深化外语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认识(崔国鑫,2020;肖玥瑢,2021;肖琼,黄国文,2021)。要重视培养大学外语教师思政素质,提高其课程思政意识与思政教学能力(潘海英,袁月,2021)。

实施外语教学离不开教学素材,教材能够引领并助推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孙有中(2020)提出了外语教材内容的思政融入路径,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道德素养、人文精神和跨文化能力等。同时,也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因为话语、语篇等都可以反应一定的价值观和思政成分(黄国文,2020)。郑峻(2021)基于语料库,探索研究了德语教材的思政功能。

相关研究主要是外语教学领域专家从宏观视角探讨大学外语、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课程思政,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实施路径,但仍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现有的研究以思辨性论述为主,关于课程思政的一线教学案例阐述、师资队伍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微观研究相对缺乏。

五、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研究的展望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正在由宏观的政策和内涵解读的探讨向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过渡,涉及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如教材、教师、课堂教学及教学评价等。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思政课程的培训,集体备课,建设一个课程思政素材库。教材方面,目前已经出现了优秀思政教材,但仍需要外语领域的专家老师们继续挖掘推出更多的优秀外语思政教材。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应该包括课程设计的各个方面,多维度评价,只有教学评价更加具体化,才能实现思政价值的最优化。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将会更多地关注课程思政的微观研究以及一线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内涵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