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航 刘宝婷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教育和工业资源上的分布差距,在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下,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听党指挥,从建设西北的国家大局出发,将高校从黄埔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不畏艰难扎根西北,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学。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则是交大师生在迁往西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经验在精神层面上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写的伟大精神。“西迁精神”生动地诠释了交大师生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内涵,并且充分体现了“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正是在这些西迁精神内涵的激励和引领下,一代代交大师生实现科技创新和助力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国家和民族以及西部发展战略布局做出巨大的贡献。
基层就业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鼓励大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城乡社区建设、乡村振兴和应征入伍等工作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地投身于基层工作。基层就业从就业的形式上分,既有自主创业,又有单位就业;从就业的地区上分,既有农村一线,又有城镇街道社区;从单位的类型上分,既包括基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也包括基层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私营企业。因此基层丰富的就业形式、广阔的区域涵盖以及多样的单位类型,为高校毕业生参与基层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而基层就业则是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以及“选调生”等基层就业的方式。这些基层就业项目既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价值和个人理想,又缓解了新时代下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的社会就业压力,更为乡村振兴和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政府整顿的互联网、房地产、教育培训以及游戏娱乐等行业过去吸纳了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目前这些行业皆面临升级或转型的压力。在这经济下行的求职背景下,社会就业环境的局部重塑和传统职业形态的部分改变,导致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求职心态、就业形式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精神力的不足、就业形势分析的不明确以及能力锻炼意识的缺乏等主观因素共同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加大。
因此在当前就业人数屡创新高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乡村振兴的多重背景下,我们应当充分地认识到新时代引导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就业渠道。精准脱贫完成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仍然需要大量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新时代,党和国家需要有志青年深入基层、建设基层、服务基层,并且支持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在基层一线深入文化教育、经济建设、医疗卫生、农技推广等工作领域,为基层建设添砖加瓦,为基层发展出谋划策,为基层振兴发光发热,从而解决基层群众生存保障问题和生活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背景下,弘扬并传承西迁精神,以准确把握西迁精神的核心为前提,不断创新、探究将西迁精神融入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的方式和途径,着力把西迁精神纳入基层就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时俱进地彰显艰苦创业的精神品质,注重精神育人的实效,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情怀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引领,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基层就业;还能促进大学生确立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使之成为堪当时代大任的中国青年。此外,引导高校大学生学习并内化西迁精神,把握吸收其精神内涵,更有利于将西迁精神与高校思政工作相结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造性解决基层治理所面临的难题,创新性提出基层发展的新思想,为基层一线的工作发展带来新思路、新行动和新方法。
第一,深度挖掘思想政治课的价值理念,将西迁精神融进思政教材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优势,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夯实思想基础。例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增设乡村振兴和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等时事政策案例,帮助学生梳理和把握基层振兴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大学生感知西迁精神中胸怀大局的深刻内涵和勇担时代大任的责任使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让大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洗礼、在思想上得到信仰的召唤、在认知上得到真切地升华、在行为上得到坚定地认同;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深度挖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素材,使大学生对西迁精神获得认同感,深刻感知伟大成就的来之不易,培育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祖国新农村建设中去。
第二,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特色优势,将西迁精神融入就业课堂中。将西迁精神有机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公选课程中。注重大学生的西迁精神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通过课程资源的理论指导,鼓励学生将自身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不断地提高大学生通过基层支教、征兵入伍等方式扎根基层的积极性。引导高校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过程中,既能志存高远地树立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践行艰苦奋斗的精神理念。鼓励学生无论是在城乡社区的管理工作中,还是在基层部队的戍边训练中,亦或在乡村振兴的艰苦创业中都要始终坚持弘扬优良传统并锤炼意志品质。
第三,增加其他专业培训课程中西迁精神的融入。除了思想政治课和就业指导课程外,还可以向特岗教师培训、宏志助航计划、志愿服务培训以及军事理论课等课程中融入西迁精神,着力打造富有西迁精神元素的课堂培育体系,设置和完善培训课程中西迁精神育人的思政元素。使各类专业培训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在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情怀意识上得到成长,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合力解决基层群众的困难,鼓励学生将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此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进程。
第一,打造基层就业实习团队,提升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高校基层党团组织联合牵头,开展以优秀党员、团员、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实践培训。一方面,依托校方的基层实习培训项目,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创业、就业实践等活动契机,定期开展基层实践的精神育人活动,推动西迁精神的有机融入,促进大学生探索基层的精神文化养成。另一方面,抓好“农技特岗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特岗教师”以及“应征入伍”等各级行政部门开展的基层就业项目,组织毕业生广泛深入基层单位参与实践,以亲身体验来引导大学生学思践悟,不断厚植大学生胸怀大局、艰苦创业的精神文化。
第二,建立优秀就业帮扶典型,以朋辈引领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认同感。充分把握西迁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将西迁精神与实践、实习相结合,注重朋辈的引领作用,实现西迁精神“树榜样、促实践”的育人效果。综合考虑实习基地和学生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安排优秀前辈结队帮扶,尤其是在精神引领、业务技能、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经验指导,力求让大学生在宝贵的经验指导下得到实践和锻炼,强化帮扶后的实践体验感受,启发学生发现劳动实践中蕴含的审美性价值,磨炼学生勤奋刻苦、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提升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充分彰显西迁精神的优良品质,实现弘扬西迁精神从而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弘大目标。
第三,建立综合评价联动机制,以评价反馈完善大学生精神实践的实效性。加强高校与实习就业基地的联系,多渠道整合社会的就业资源,积极开展高校与基层部队、企业、政府、学校等相关实习单位的合作,形成具有校社互联、合作共享的实践育人平台,建立“精神引领促进实践”的综合评价体系。以学校、实习单位为评价主体;以实习课程成绩、实习基地反馈、学生的实践心得为评价内容;以实践态度、实践内容完成情况、技术与能力培养情况为评价指标。将过程、结果、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并以评价结果为参考,评选出在支教、支医、农村建设等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代表。积极开展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活动,并且积极宣传榜样事迹,充分发挥精神引领和实践反馈的功能,从而起到西迁精神内化于心、就业能力外化于形的育人实效。
第一,开展西迁精神学习,以生活化的教育转变学生就业理念。结合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先进就业案例全方位、多维度的提升育人效果,不断创新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途径和方式。一方面通过党员活动日、主题班会、读书研讨会、文艺汇演、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开展西迁精神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感人事迹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领悟西迁精神的历史渊源,产生崇敬之情;另一方面,开展西迁教授、基层就业模范进校园的专题讲座和优秀事迹纪念展览活动,使学生与前辈、与历史近距离接触,把握西迁精神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宣传、弘扬、践行西迁精神的先进事迹、卓越贡献以及高尚情操。
第二,加强校园新媒体宣传,以平台文化助力基层就业新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就业服务开辟了新的阵地。通过不断强化网络空间的价值引导,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并持续完善对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深度挖掘西迁精神和基层就业的优质资源素材,对碎片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西迁精神教育宣传活动。既可以通过今日校园、易班等平台在共享式的信息传播途径中进行信息宣传,又可以通过学习通、学习公社等平台,以微课、线上互动、专家讲座等新型授课方式,将西迁精神通过视频、语音、海报、标题等立体化的形式进行弘扬,多措并举,从而达到就业效果。
第三,传播基层就业新内容,以政策实效性打消学生的发展顾虑。培育勇担乡村振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不仅需要侧重网络技术支撑和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创新构建文化、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西迁精神培育体系,并针对学生基层就业的顾虑,积极宣传有关应征入伍、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就业项目的各级行政部门的优待政策、生活保障、发展路径等相关政策。以政策的落实效果案例打消学生的顾虑,建立学生基层就业数据库,及时跟踪、提醒,从而保障政策的内容落实到位,并为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途径。
第一,在课堂思政方面,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对师资队伍的强化培训和集中研讨,方可将思政、就业以及相关培训课程中的资源成果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充分的整合,学思结合、研教并用,形成行之有效的教案、教法,从而实现西迁精神元素在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中的高效融入,保障并提高西迁精神的思政育人成效。
第二,在就业实践方面,需要为就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保障,无论是依托校方的实习培训活动,还是依托基层单位开展的就业实践项目,都需要强化活动的资金保障,确保经费政策落在实处,才能实现将高标准、高质量的就业实践活动开展。同时需要完善实践评价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形成一以贯之的实践工作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传、帮、带”的指导作用,才能助力大学生的成熟与成长,携手共进,担当时代使命,为后续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三,在文化引领方面,一方面需要为西迁精神大学习的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校园活动,确保活动圆满地完成,使得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深入高校学子的学习生活中,从而实现生活化教育转变学生就业理念;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和宣传覆盖面广的网络优势,使得大学生能够高效方便地获取基层就业信息,从而保障就业政策内容与时俱进地宣传,实现大学生基层就业数据库的完善建立和跟踪反馈。
新时代社会背景下,以西迁精神涵养勇挑重担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于弘扬西迁精神、促进基层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以及实现大学生个人理想追求等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课程、实践、文化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将西迁精神融入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路径机制的探究,同时多措并举完善融入路径的保障机制,从而引导青年大学生把握历史机遇,激励爱国奋斗精神,积极投身基层事业的发展,再创卓越功绩,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