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雯
(镇江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心)
(1)思维理念深度不够。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中更多依赖传统思维和路径,对实施乡村振兴审计监督的重要性、全面性认识不够深刻,从讲政治、顾大局、促发展,高度找准审计工作着力点,用政治眼光从体制机制上深层次分析审计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工作内容局限于涉农资金和政策落实等微观领域,对三农工作复杂性、新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宏观思维和辩证能力。
(2)审计资源统筹性不强。由于乡村振兴审计涉及面广,普遍存在任务重、人员缺乏的问题,在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及工作方案确定上,难以从整体上和全局上精准统筹,上下级审计机关也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调,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浪费。国家审计与乡镇内部审计的工作衔接、指导、成果共享存在脱节,与部门内部审计协同作用和互补优势未能到有效发挥。
(3)审计能力有待提高。当前,除传统审计方式外,审计部门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处理手段等进行涉农项目审计的覆盖面不够广。部门、地域及行业间相关联的信息缺乏共享机制,审计人员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及处理缺乏技术优势,从多维度深度挖掘问题的能力尚显不足,发现的多为涉农资金闲置、绩效不佳等表面问题。
(4)审计效能欠佳。在实践中,乡村振兴审计相关各类审计结果运用及共享不够全面,审计整改中对相关人员责任追究与被审单位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还有待完善。
(1)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审计机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审计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审计的工作要求,以强烈的荣誉感、责任感,做好知责明责、守责担责、履责尽责。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获得感为审计目标导向,反映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规律性、倾向性发展困难和矛盾。
(2)统筹配合,整体协调推进。审计机关要秉持“系统思维”,立足战略实施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中心工作和目标进行统筹协调,科学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和问题,按照分阶段、有重点、有深度、全覆盖的思路,准确聚焦每个阶段的审计重点。坚决执行国家、省乡村振兴审计工作部署,统筹好省市县三级审计资源,进一步做好审计规划衔接、计划统筹、资源整合、项目融合、结论共享,推进市域内乡村振兴审计工作一体化,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性、宏观性作用。
(3)注重实效,健全体制机制。审计机关要突出“效果导向”,紧扣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突出重点问题。发挥审计工作独立性强的优势,通过新技术运用和实地现场审计相结合,从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微观与宏观不同维度整体思考,深刻分析乡村振兴业绩考核评价、统筹决策协调、工作监督机制等方面问题存在的复杂性和背后体制机制缺陷的根源,真正有效地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提出针对性、可操作的意见建议。
审计关注乡村产业项目要立足于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实际和资源禀赋,壮大特色产业,帮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密切关注农民技能培训、农民回乡创业、农民就业扶持等政策执行情况。高度关注产业振兴中的耕地“非农化”,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关注农业科技服务,农村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实效。加强涉农领域的金融风险审计,保障乡村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
1.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
关注领导干部履行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职责,促使领导干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真正推动乡村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2.是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审计
重点关注村庄规划、垃圾收集清运、村庄日常生活污水治理等直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审计披露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不力,厕所改造、污水处理设施等工程劳民伤财、脱离实际等情况。
1.针对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补助资金
重点关注农路、农桥、灌溉、高标准农田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推动乡村再电气化改造,助力农村用能清洁转型。关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和村庄环境保护常态化有效结合等情况。
2.针对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专项补助资金
关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落实情况,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情况以及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落实。
1.加大农村调查研究力度
通过全面清查与抽样调查、全面分析与典型研判,深入农村实际、深入农民生活调查研究,加强综合分析。在做好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基础上,制定乡村振兴审计计划和审计实施方案,履行好审计监督服务职责。
2.加大政策研究力度
增强审计工作的政治属性认识,主动对标中央和省市各项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深入学习乡村振兴相关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认真研究地方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提出的战略性目标任务;相关地方政府部门的岗位职责分工、乡村振兴的各种规划和编制,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等。针对性学习“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乡村发展规划。加强学习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等新理论新实践。
1.做好审计项目计划和实施
一是加强乡村振兴审计项目计划统筹。牢固树立审计一盘棋思维,加强各级审计机关审计计划衔接,构建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的多层次乡村振兴审计计划体系,确保审计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效增强审计计划的战略引领力度。长期审计计划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实施、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凸显审计监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使命任务和职能定位;中期审计计划突出阶段性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做好不同年度审计工作衔接,促进阶段性审计核心目标的实现;短期审计计划统筹安排短期内重点领域、重要环节、重大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实现短期审计目标。二是加强审计项目实施统筹。统筹审计项目管理,大力推广“上审下” “交叉审”“联合审”“一拖N”等审计组织方式,在审计工作方案、审计通知书中同步安排、同步推进,以政策为面、项目为点、资金为线、点线面结合关联在一个项目中,力争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尽力拓宽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效率。在审计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不同审计组之间的协同配合,健全完善系统内信息传导、工作协同等机制,提高通过审计发现疑点、评价研判、分析核心问题的能力,实践中通过对同类审计项目以及不同审计项目的同类事项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定性和处理上的把关,努力实现全系统高效协同、提质增效。三是注重审计人力资统筹。由市审计局主导,协调人员组织方式,构建大农业审计平台,推进扁平化组织结构,实现“大兵团、多兵种”效果。围绕提升审计组整体效率,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和运用进行优化,积极创新分组,细化人员分工,针对政策落实分析、数据采集归纳、实地现场核查等不同任务划分不同小组,各组分工协作快速确定审计重点和疑点。
2.做好部门高效协同
一是促进审计与其他部门的高效协同。加强审计监督与人大、政府督查、纪检监察、司法监督等有效沟通,做好与组织人事、财政、金融监管等部门的联动,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协作机制,提高线索移送立案办案效率,推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长效监督合力。二是促进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高效协同。探索国家审计乡镇延伸试点,加强村镇审计力度,强化村镇财政收支审计工作,关注村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继续改进和实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机制,就内审指导和监督成果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提升内审工作规范化水平。优化社会审计资源统一调配的协审工作机制,对社会审计报告严格把关、有效利用,实现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三向协同”。
1.推进数字化审计服务模式
推广完善“数据分析+现场核查”数字化审计模式,逐步实现后台数据分析与现场审计的并重,结合乡村振兴审计特点和当前大数据发展现状,探索创新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切实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筛查问题、比对评估、分析判断的能力,攻破乡村振兴审计中的重点难点。探索构建各级审计机关集约共享、高效协同的审计管理一体化平台,全力推动相关小型数字化管理应用系统上线运行,搭建审计现场小型局域网,实现文件信息共享、数据库信息共享等功能。采集数据突出“广”,完善对财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相关主管部门和单位审计数据采集和定期报送机制,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授权、使用、销毁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促进数据规范使用、资源共享。分析数据突出“精”,按照数据相关程度,对筛查采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初步分类,分析核心指标,从而确定关键重点字段。建立数据分析和指标预警模型,在对业务财物数据以及跨部门领域的数据进行归集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的比对及关联分析,将审计思维转换成计算机技术的高速运算和逻辑判断,积极开展在线实时联网审计。数据安全突出“强”,加强信息安全风险防控,探索形成市县镇一体化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网络安全服务响应、应急处置和支持保障能力。
2.推进地理信息技术与审计的深度融合
强化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具体审计事项需要达到的目标,运用谷歌地球、Arcgis等软件,将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等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叠加比对分析,以快速发现可疑图斑及问题。例如:通过常用地图软件,将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叠加到卫星影像图上,将退耕还林、基本农田图斑等叠加比对,确定退耕还林的林地现状、侵占基本农田面积;将国土监测图斑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情况联系起来,查看补贴发放是否合规;将谷歌地图软件历史图像功能、面积测绘功能和棚膜补贴申报信息联系起来,查看涉农项目温室大棚、简易大棚新建情况;将农机作业监测系统与耕地休耕轮作矢量图进行比对分析,查看秸秆打捆、高效植保、保护性耕作、深松深翻及秸秆全量还田等农机作业轨迹是否存在重复作业、地类不符合作业要求等问题。
创新审计干部选育机制,探索乡村振兴审计相关干部双向交流实施办法,努力打通审计系统内部“上下互派”等干部交流通道,健全具有审计机关特色的业绩评价、选拔任用、职务职级晋升等机制,大力选拔工作中勇于主动担当作为、敢于直面苦难挑战的干部。重视乡村振兴审计研究型人才培养,大力引进专业型审计干部,探索构建源头培养、全方位培养、跟踪培养的干部培养机制,灵活运用集中整训、以审代训、专题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审计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研究、审计业务、学法用法、信息化技术等各方面能力。培育积极向上的审计文化,坚持知行合一、求真务实、善于创新、善做善成,提振审计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1.加强审计成果提炼
积极探索开展乡村振兴研究型审计,紧盯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生态环保、风险防范、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突出矛盾,加大对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力。探索对审计成果进行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跨年度的深度提炼,更好地集合集成各方面经验智慧。针对审计发现的突出、普遍问题,审计部门通过编制风险清单、典型案例等形式,有效发挥审计的警示作用,提高工作能力、规范日常管理。
2.加大审计成果运用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紧扣乡村振兴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创新升级成果运用方式、渠道、内容等,健全审计成果分类、归并、共享机制,有效利用审计成果、“一果多用”。对审计发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查找推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案件疑点线索,对已发现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及时取证移交,提高审计查处问题的及时性,通过综合报告、审计信息等反映,为国家机关的政治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建议,扩大审计影响,拓展审计成效。
3.完善审计整改体制
在乡村振兴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机制上,抓好一个“严”字,完善各地审计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各地各有关单位牵头参与、各责任单位具体落实的条块结合的审计整改责任体系。在责任落实上,突出一个“细”字,严格落实审计整改报告、问题挂号销号、整改结果公告等制度,优化跟踪督查、联合督查等机制,着力破解“屡审屡犯”问题。在问题整改上,强调一个“快”字,要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列出清单,详细说明问题表现、法规依据、整改时限等要素,促进有关责任单位逐项逐条彻底整改。在确保成效上,注重一个“长”字,对相关乡村振兴资金项目的问题举一反三,加强沟通,要求被审计部门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现整改长效。
1.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优秀审计项目示范效应
集合地方审计资源,打造乡村振兴优秀审计项目样板工程,综合反映地方审计机关履职能力和履职成效,探索乡村振兴审计未来发展走向,激发全市审计系统对乡村振兴审计工作创先争优的热情。
2.旗帜鲜明释放容错纠错正效应
审计机关在开展乡村振兴相关审计中既要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聚焦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同时也要认真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全面客观辩证审慎地看待发现的问题,积极推动有关地方和部门建立健全并配合落实好容错纠错机制。在乡村振兴相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坚持问题防范和容错纠错并举,根据乡村振兴进展,积极探索推进,进一步细化完善审计容错纠错的原则、范围、程序、方式。审计既要从主观上查动机、从客观上查原因、从决策上查程序、从政策上查界限、从总体上查结果、从法纪上查行为,也要以是否有利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审计评判的重要标准,客观全面公正地对领导干部给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