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共建社会实践课程的探索

2023-01-08 09:55胡景涛耿玮
智库时代 2022年6期
关键词:校企课程企业

胡景涛 耿玮

(东北财经大学)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的理念,实践课程是解决这个理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2019年下半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其中重点打造的五种金课其中就有“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大类。教育部(教高厅函〔2019〕44号)文件指出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力求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研究、理解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以产教融合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增强,已经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教学方式。

一、校企协同创新共建社会实践课程的意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我国未来的教育将是“四高”的教育:即高级阶段教育、高水平教育、高质量教育和高阶性教育。目前,虽然社会实践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比国家“双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仍有明显差距。为真正实现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目标,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形成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新思路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重点,并着力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使得专业课程内容和体系持续优化。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发展,可以形成由高校教师与企业高管共同作为社会实践课程任课教师的新思路。由此,将由校企双方各自分工负责自己专长部分的教学工作,又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惠共赢。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则可以获得来自各方面的专业指导和讲授,最大程度地吸收知识和技能,助力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岗位的就业。

(二)提升高校社会实践类课程质量

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是当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校企共建社会实践课程将通过对课程的形式、内容和实现途径等进行创新,进一步规范该类课程的建设方式和评价手段,强调在社会实践课程教学中,应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高校社会实践类课程的质量。

(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养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关于“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校企协同创新共建社会实践类课程,可以借助部分企业的真实项目资料和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们了解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熟练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为学生在未来的创新创业开辟新的思路,积累实践经验。

(四)依托社会实践课程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发展

在社会实践课程中,校企联合的任课方式将使高校教师在授课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企业高管则可以提升自身经营管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理论水平。双方在课程建设中相互了解,并利用自身优势给对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实现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筑牢校企合作的基石。同时,通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提升了高校的教育水平;另外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前沿及文化,这既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分析企业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企业寻求解决方案。如此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就会自然形成产教融合、相辅相成的共赢局面。

二、高校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尽管社会实践课程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比国家“双一流”课程建设的标准仍有明显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学形式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课程多为利用学校的实践基地进行实操训练,或是通过实验软件带领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演练等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实践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使得高校的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形式较为局限,部分课程专业结合度不够。这样就会导致社会实践课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不足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新的经济业务和交易形式层出不穷,但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课程往往不能及时体现各个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动态。另外,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学生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使用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目前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00后,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包容,乐于尝试新事物,但是网络依赖比较严重,传统课堂的教学展示和板书受限于其展示环境和内容的限制,难以给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和丰富、及时的信息来源。

(三)教学环节割裂

实践教学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一种教学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实践化、应用化的教学活动。但是,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课程往往与校内课堂教学完全分离,课程设计没有交集,实践教学无法体现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实践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四)教学资源匮乏

高校实训基地和实验软件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对于实际业务的理解和操作,但仍然不能与实际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所能带来的实际体验相提并论。此外,目前的社会实践课程偏重线下教学过程,未能充分利用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与线下教学的教学互动。

(五)教学评价单一

课程考评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传统的实践课程考评中仍然存在偏重期末成绩,忽略平时成绩;关注知识学习检验,忽视能力提升评价。目前我们面对的OO后学生比较推崇实用主义,习惯寻找捷径与衡量成本效益。因此,考评体系不改革,学生们自然失去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视,考核过后的课程学习对学生来说往往是一片空白。

三、校企共建社会实践课程的目标及内容

针对目前高校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应在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前提下,充分发挥校企共建的有利条件,拟定明确的改革目标,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设计进行改革。

(一)改革目标

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原则中针对课程建设主要提出三方面要求: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和增加挑战度。针对这些新要求,社会实践课程的改革目标应为适应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拓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思政理论与专业教学共同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在相关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分别由码道输出A相、B相和Z相三组方波脉冲,这个过程利用了光电转换原理;A、B相用于判断码盘的旋转方向,其脉冲数相同、相位差90度,而Z相则用于基准点定位,码盘每一转发出一个脉冲[3]。增量式光电编码器的码盘和信号输出如图2所示。

(二)具体改革内容

1.依据专业特点和实践环境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社会实践课程既不同于校外实习,也不同于课外活动,需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专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技能提升的需要,采取严谨又不失灵活的教学形式,既有严格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又能够因地制宜,采取适合企业实情需要的教学形式。在选择实践教学形式时可以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和企业特点,采取参观、调研、实操、训练等形式,将实践课程划分为各类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社会实践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突出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和企业发展最新动态引入课程。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与互动性,让学生利用线上丰富的视频和文献资源开拓视野,随时跟进课程进度、学习要求、学习任务等。校企共建的形式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实地的调研和学习,能够去亲身感受、了解企业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复杂的综合因素。只有通过这样实地地教学设计才能既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能以“润物细无声”的在实践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历练成长,在思索中探求真知,使他们真正地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

课堂知识传授与校外实践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要避免两个课堂的分离,应使两种教学互动,共同发挥培育人才的功能。因此,要让校内和校外的导师共同研究、设计实践教学的大纲和实施方案,将两类教学方式有机整合,使共同的学习主题在两类课堂中得以延伸,形成课堂讲授与校外实践的优势互补,提升社会实践课程整体的质量和水平。

高校的科研实力有目共睹,但是否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需要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进行检验。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和实际案例资源也是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教学条件。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方能实现双赢,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为此,有必要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或校企共建合作发展中心等项目,以方便更好地开展高校的社会实践课程教学。

5.实现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考核和评价主要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实践报告为考核依据,显然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够全面,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适当增加对学生组织、沟通、协调和创新等能力的考核。实践课程成绩考核体系可以设计分为线上与线下两个大类。其中,线上主要为观看相关教学视频、文献,参与线上讨论,完成线上课后作业等。线下则包括实践过程和总结报告两部分的考核成绩。实践过程将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安全性、合作度、创新性等进行打分并合计总成绩。最终,将线上与线下的考核成绩按不同权重计分,得出对学生实践课程的总评定结果。

四、校企共建社会实践课程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一)面临的难题

校企合作在目前的高校发展建设中并不少见,但就双方的自身条件和合作现状来说,协同共建社会实践课程仍面临障碍和阻力。

首先,社会实践课程开展动力不足。开设社会实践课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由于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实践过程的开展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不甚了然,开课往往力不从心;从学生角度来说,尽管充满对实践课程的向往,希望补足课堂学习的短板,在走入社会之前能够提前积累实践经验,但也存在对实践内容能否贴近未来工作实际需要的疑虑,还有自己面对陌生的考核内容和形式能否获得优良成绩的担忧;从合作的企业来说,接纳学生来企业实地调研和学习是否会打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是否会消耗过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这对于一个营利性组织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其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高校教师由于完成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后直接从事教师职业,往往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经历。因此,从本质上说,高校教师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具有天然的短板,这是目前限制高校社会实践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最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传统的校企合作大多只停留于聘请企业高管作为兼职教师来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或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而这些做法远不能及真正的社会实践所能给学生带来的实际经验。

(二)解决的对策

为解决前述分析的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社会实践课程面临的难题,可以考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方案。

第一,“课赛并举”。以各项创新创业比赛为引导,带动学生、教师和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说,即以国家教育部主办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组织参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学生,利用实践课程的学习内容对接企业的实际需求,找寻市场痛点、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让学生用自己的创新创业成果服务社会。首先,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时间总量,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其次,教师在指导参赛学生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科研水平;最后,合作企业则可以充分利用参赛成果,弥补企业由于跨学科所导致的人才和技术弱势,解决困扰企业的难题,给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由此,“课赛并举”将极大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

第二,开通高校教师实践学习绿色通道。为了让高校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应通过提供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的机会和组织合作企业与师资队伍进行交流等形式,让高校教师能够有机会学习了解相关领域企业的市场运作机制和政府最新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而提高教师开展社会实践课程教学的水平。同时,为免除教师进行实践学习的顾虑,学校要同时考虑对教师在进行相关进修活动中日常工作考核上的减免和相关福利待遇不受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让教师的学习深造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实践教学队伍。

第三,完善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运行及管理机制,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实现高等院校要与相关专业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就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育基地,签订校企共建协议,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机制,以书面形式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还要深入分析校企双方的诉求,探索缔结校企合作的纽带,进而通过校内、校外导师共同任课的形式,让企业高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和组织工作中,与高校教师共同制定社会实践课程目标和大纲,完成课程教学过程和成绩评定。由此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认识、研究、理解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大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

猜你喜欢
校企课程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