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2023-01-08 09:55廖星福
智库时代 2022年6期
关键词:建党思政课思政

廖星福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根基、血脉传承。[1]在新的历史阶段,继承红色血脉,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深入解析尤为重要。回首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不难看出,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血脉、力量,党所做的一切奋斗无一不是为了人民幸福。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是一脉相传的,中国共产党一贯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它始终是全体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所以说,对党忠诚实际就是对人民忠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造就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历经百年形成的优秀政治品格和崇高精神风范的高度凝练,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融合,能够引导青年学生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发扬伟大建党精神;能够进一步丰富思政课教学的课程内容。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效交融,激发青年一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必须把握好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存在的难点问题以及实践路径等。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渠道主要是思政课,高校思政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促进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融会贯通,让伟大建党精神结合高校思政课进行传播,有助于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践行思政课铸魂育人目标、夯实思政课教学主阵地。

(一)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求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凝练,鲜明展现了我们党的理想和信念、初心和使命、牺牲和奉献、忠诚和担当,是鼓舞我们党不断前行,走好新的奋斗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合伟大建党精神,使学生在课堂内外感受我们党在百年历程中书写的最为可歌可泣的恢弘篇章,激励广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尊崇与传承。同时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2]在学习先辈先烈不懈奋斗精神的过程中以实际行动培育好、传承好、发扬好伟大建党精神,这既是传承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

(二)践行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指向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铸魂育人根本目标的关键课程,是不可替代的。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需要借助思政课这一平台与载体,引导青少年深入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感悟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基因密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目的相辅相成,都致力于培养能够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后继之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全面人才,以助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加快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步伐,用伟大建党精神来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坚韧品格,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

(三)夯实高校思政课教学主阵地的应有之义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必须坚持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优势地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毫不动摇。党的教育方针旨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中去,是夯实思政课教学主阵地的应有之义。伟大建党精神价值深厚、意义深远,借助思政课教学将其传播发扬出去,让广大学生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同时体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在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同时感悟中国人民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培育青少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与党同向同行,增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志气,夯实高校思政课教学主阵地,让思政课教学展现更突出的良好效果。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难点

促进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统一,既是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方向引领。伟大建党精神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简单讲解显然不够,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难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形式与思政课程未能融合;精神引领与实践教育缺乏平衡;教学手段与教学平台需要创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未能统一。

(一)教学形式与思政课程未能融合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思政课教师为了融入而融入,只是机械、僵硬地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阐释,导致青少年难以消化、不易接受,这样的授课效果显然不佳。另外,现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课程众多,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些思政课程涵盖的教学内容众多而且繁杂,这就导致教学时间十分紧凑,此种情况下,如果思政课教师不寻求正确的教学形式以促进二者的融合,而只是一味地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程区别开来,各讲各的,互不贯通,然后告诉学生,伟大建党精神是什么,我们要弘扬传承它,而不告诉学生此间的种种原因及必要性。这种不加以联系相关课程、联系建党至今的百年历史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进高校思政课课堂。

(二)精神引领与实践教育缺乏平衡

现今,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的传播传承更多是通过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的讲授来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的,但却忽视了对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各种元素与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红色文化博物馆、革命旧居旧址等,更缺乏对鲜活的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教育基地、教育情境的创设,导致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引领作用难以充分激发出来,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得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缺乏相关体验感,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虚幻的,难以让大学生青年感受到其实践价值、深远意义所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的融合增加了难度,将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蕴转化为必要的实践能力也就面临着一定的现实挑战。

(三)教学手段与教学平台需要创新

伟大建党精神汇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有其深刻的价值意蕴。然而,在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青少年接触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加多元、更加复杂,如若教师仍旧以传统的“照本宣科”“念PPT”“上传下达”的形式进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讲授,难以吸引学生足够多的关注,不利于全面地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去。此外,现今大学生生活在各种媒体、网络资源十分丰富的时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学平台,会让课程讲授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和乏味性,使得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百年历史的沉淀、是党的精神谱系之基石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的一大难点。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未能统一

就广大高校而言,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思政课这个主渠道。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这就是说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实现。但是在现在的思政课教学中,很多时候在课堂上呈现出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一幅画面,没有很好地将教师和学生结合起来,二者的交流统一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也就是说,在进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讲授时,教师没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上的讲授或是浮于形式上的互动教学,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与贯彻,对伟大建党精神也就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伟大建党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传播弘扬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换言之,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价值也就在无形中削弱了。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仅仅成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而没有立足于思政育人的长远发展。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伟大建党精神是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成长的精神之源,是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财富。学校需要借助伟大建党精神来指导、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落实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促进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融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索。

(一)借助新颖的教学形式让伟大建党精神丰富思政课课程内容

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需要借助新颖的教学形式让伟大建党精神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大历史观,具备历史思维,使思政课善于讲出历史的味道。历史既是苦难的记录者,也是辉煌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恢弘壮阔的篇章,是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最有力的基础。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联系思政理论课相关课程,在整合这些相关课程之际,采用独特的教学形式让伟大建党精神浸润青少年心田。例如:在讲授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选取生动的历史故事来打动学生,寻找鲜活的历史人物来感化学生,使用真实的历史经验来启示学生,让思政课增加历史的厚重感,让伟大建党精神浸润青少年的心田。同时,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身边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学生在可以触摸到的历史文物、文化古迹中感悟历史、记住历史、诉说历史,从而让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当下、走向未来,传承好、发扬好伟大建党精神,以蓬勃的朝气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此外,思政课教师可以坚持从党的百年历史出发,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人物的故事,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结合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进思政课堂,[3]用这些生动的历史让伟大建党精神浸润青少年心田,把学生培养成为继承红色基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二)通过实践、案例的教学方法让伟大建党精神贯彻思政课各环节

仅靠教室里的思政课来促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是不够的,思政课教师还应借助一定的实践、案例教学让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青少年的头脑。在实践、案例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历史纪念馆、英雄人物博物馆、红色遗迹、英雄人物雕像,组织学生观看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伟大建党精神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这些生动的实践和案例,引导学生对其展开讨论,并撰写讨论报告,让伟大建党精神深入思政课堂、深入广大学生的头脑。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生动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历史的印记,在实地中感受到今天和平安逸的生活是踏在革命英雄的鲜血中铸就的,应更加珍惜当下,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之心,以此来跟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的遥相呼应、互为补充。

(三)利用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伟大建党精神汇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助推力。借助大众传媒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进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好伟大建党精神。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内外,不仅可以借助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还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影视、展板等形式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伟大建党精神无处不在。例如: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VR、AR和超高清等技术,打造红色育人新平台,让依附于一定实体的伟大建党精神借助这些平台充分“活起来”,展现其独特魅力,推动馆藏深处的历史得以走进学生的心中。中共一大纪念馆运用“全息影像+裸眼3D”的全新展示方式带领观众重新回到100年前的那一天,真实再现了中共一大的会议全程。[4]由此可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历史中学不失为一种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效方法。

(四)以双主体的教学原则促进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育人相辅相成

要进一步加强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度,增强教育过程的实效性,就必须贯彻好“双主体”的教学原则。“照本宣科”“语言僵硬”“高高在上”一直以来就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反感的教育方法。在思政课的课堂上,思政教师不仅要当好理论的宣讲者,多讲一些学生乐于倾听的家常话;同时还要当好课堂的领导者,将灌输与启发有机结合。要实现这一目标,“双主体”的教学原则是极其重要的,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师和学生都视做课堂的主体,思政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他们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以及思想高度,对学生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则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否能将教师教授的知识消化在心中,外显在行动中,是衡量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白,课堂需要鲜活的理论、生动的语言、有趣的见解。在课堂上,思政教师不仅要当好理论的宣讲者,多讲一些学生乐于倾听的家常话;同时要当好课堂的领导者,有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将灌输与启发有机结合。例如:教师在讲授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现实价值之后,应鼓励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查找文献撰写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来有效促进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借助情景再现、课堂辩论赛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好课堂的小主人,增进伟大建党精神入脑入心,落地生根。伟大建党精神得以借助思政课这一平台得到充分的弘扬与继承,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结合促进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育人相辅相成。

四、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革命史、奋斗史、成长史的高度概括,其中既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又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优秀教育资源。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可以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厚植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家国情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传承者。

猜你喜欢
建党思政课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