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城郊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以济南市长清区“城郊模式”为例

2023-01-08 08:20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

赵 珊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根据乡村的现状特点和乡村振兴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聚集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撤并搬迁”四类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必须拓展乡村振兴融合之路,立足当地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突出城郊特色,聚焦路径创新,驱动城郊乡村融合发展,在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实现新突破。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城郊融合发展的实践价值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需要,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一)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城乡融合的战略意义不仅仅在于提振乡村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破解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城郊融合,注重突出“城”与“郊”的融合性,通过统筹协调城郊、城乡发展,优化空间布局,逐步推动城乡社会生活和经济的紧密融合,缩小城郊(乡)差距,真正构建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郊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城乡融合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城郊融合集规模化、功能性、现代化、开放性于一体,指向对象不仅包括乡村居民,也包括乡村旅游者以及城郊居民,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城镇和乡村的多重复合功能。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其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更加注重生态、文化和社会等全方位的综合效益。既具有乡村的原生健康,也能让大众享受到城市与科技带来的快捷与便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呼应了大众对原生乡土的精神诉求,是大众心灵和精神的栖息地。

(三)城乡融合发展是振兴乡村的重要途径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要素支撑,使城郊型乡村具备了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先行区和样板区的条件。推动“城郊”乡村的典型打造,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能够为其他乡村或地区提供可行的乡村振兴方案和经验。同时,城郊的深度融合还能够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人才机制,增强乡村人力资本开发力度,吸引更多的城市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城郊融合发展的地方探索

济南市长清区是联接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咽喉要道,拥有交通、生态、土地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郊模式”的众多优势条件。近年来,济南市长清区探索出了“城乡融合,以城带乡”的乡村振兴“城郊模式”。城郊模式主要是指位于大中城市郊区的城镇或乡村,由于具备便捷的交通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较好的经济基础,能够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并在城市辐射带动下实现融合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以增强城市对郊区城镇及村庄的带动能力,推动城乡的联动发展,更加强调城乡发展的关联性和协调性,通过城乡资源的均衡配置,最终达到促进城郊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与全面振兴的目的。

(一)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城郊模式工作底图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原则。济南市长清区立足区情,结合省、市美丽村居和示范村建设标准,以城乡融合为导向,对近郊乡村产业布局进行规划,制定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城郊模式指标体系。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尤其是在产业规划布局上,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产业基础,提出南北差异化发展。北部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化发展为主线,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推动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南部依托生态、文化、康养、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致力建设一批功能多样、设施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和康养项目,着力让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家园。科学全面的规划设计,为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充分调动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一呼百应”推动乡村向“绿富美”蝶变的生动局面,为“城郊模式”的探索打下坚实基础。

(二)盘活土地资源,激发乡村经济活力

城市寸土寸金,土地资源紧缺是制约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盘活土地资产,进行规模化经营就成为激活城郊街镇和乡村经济活力的关键。一是盘活闲置土地。充分利用村集体废弃、低效的厂房用地、荒山等,进行招商引资发展适宜产业,增加集体收入。如在完成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约发展的村庄建设标准化厂房,开展租赁和加工业,每年每村可以增加集体收入16万-20万元不等,提供近百个工作岗位,使原本荒废的土地变成了“聚宝盆”。二是加强对土地综合整治,节约用地指标,将部分节余指标落地到符合规划的土地上,变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化经营土地,激活乡村经济发展要素,引进更多产业和项目,加快乡村发展新动能的培育。

(三)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破题再造

乡村要发展必须走产业加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济南市长清区以产业发展为牵引,强化城乡产业对接融合,找准制约村级经济发展的痛点和堵点,通过创新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一是放大优势推动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协同发力。立足本地特色,组建长清区花卉苗木协会,引领苗木花卉产业做大做强。通过“合作社+农户+社会专业化团队”的产业模式引导林果产业进行农业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规模化种植,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及其他资产折价入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助推村集体经济“破茧成蝶”。

二是搭建平台发展电商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的技术优势,在农业基础较好的西苏村建立了长清区首家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中心,引入山东管理学院等高校的技术,将长清区的茶叶、蔬菜、小米、水果、水酒等特色农产品在平台集中展示,进一步延伸了农产品产业链,提升了家门口的就业率。

三是科技赋能带动可持续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先后引进了光伏新技术和中科院生物技术两个示范项目,通过开展“光伏+取暖+洗浴+余电上网”增收试点,用生物菌群处理农村污水、垃圾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打造一个崭新的、可持续的技术体系,摸索并引领乡村振兴走上科技致富道路。

四是连点成片助推“三产”深度融合。运用“串珠成链、连片开发”的模式,促进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学习体验等多项功能的融合,推动近郊乡村共同开发提升。

(四)抓牢人才培育,储备乡村振兴攻坚力量

人才兴、农村兴。济南市长清区着力打造满足新时代发展的农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一是强化人才培育。依托区农广校及园林和林业绿化局等平台资源,组织各种技能培训班,讲解金融担保政策、推广农村新能源环保技术,大力培养苗木产业人才、焊工技术人才。

二是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带领村内经营、种植业户外出参观学习,在充分调动村内党员、干部、村民积极性的基础上,邀请本村在外发展精英,为村庄发展献计献策;与济西农业、山东光百特公司、山东劲牛集团合作,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全力支持乡村建设。

三是储备后续发展力量。把广阔乡村作为锤炼干部的练兵场,从区直部门选派优秀干部到乡镇、农村进行挂职锻炼,让更多人才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工作中去。大力实施“头雁引领”工程,加强对村级后备干部的管理和培养,切实把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优先推荐到村“两委”班子,确保乡村振兴“前线指挥部”的结构更优,力量更强。通过这些有效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农村人才的创造活力,储备起乡村振兴的攻坚力量,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引擎。

(五)强化协同联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格局

多元主体参与为推动“城郊模式”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省级涉农资金整合的政策优势,把位置相近、资源丰富的村庄进行连片提升,积极创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

二是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并将好的建议吸纳到政策制定中去;鼓励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充分尊重村民的话语权,最大限度调动其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广泛协调对接,邀请省恒丰银行、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公司、山东鲁望集团等15家单位考察对接项目;与济南市豫剧团进行战略合作,开展文化共建;与致公党济南市委建立“同心·致福书屋”。通过投资项目、志愿服务、捐资捐物等各种方式,汇聚起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

“城郊模式”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体现。它以城郊街镇、乡村的区位交通、农业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优势等要素为基础,立足实际,突出自身特色,积极对接大城市消费外溢和生活方式的逆城市化,带动和实现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以城郊之间的共同发展实现更多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享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红利是一项长远的课题。

(一)深耕“绿色生态”招牌,变“流量”为“留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农村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农村最靓丽的招牌。打造乡村振兴的“城郊模式”,要做好生态资源的转化,以绿水青山的“颜值”带动“金山银山”的增值,让更多的城市居民来到乡村留恋乡村,最终达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融合统一。

一是要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美化、绿化、亮化进一步改善乡村整体环境,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郊乡村的魅力,不断聚集人气,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与“自然人文特色鲜明”的城郊新乡村,增强内外吸引力。

二是要深化传统与时代的结合,在保留原有乡村风貌、风情的基础上,充分依托乡村在绿色生态、红色资源、特色景区等方面的流量优势,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圈一体化发展。汇集资源,打造“绿色农业+医养康养+休闲观光”的新业态,让城区居民走进乡村的青山绿水,在流连生态山水间,推动一二三产加快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二)活化城郊乡村发展要素,变“孤军奋战”为“组团发展”

统筹乡村空间发展格局,就要把乡村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进行规划,力求实现乡村整体富、全域美,由过去的各村“孤军奋战”变为“组团发展”,推动实现乡村发展利益最大化。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作用,以党建链撬动乡村资源链,统筹乡村在组织、产业、治理等维度的融合发展,以合作实现互补,着力破解单个村发展少资金、少平台、少产业的问题。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性、影响力强的乡村振兴样板,以点带面,串联起乡村组团发展的靓丽风景。

二是优化乡村布局。在产业发展上要由原来的单一、粗放向“精、特、优”转变,通过进一步调整优化乡村的产业结构,延伸乡村的产业链条,扩展乡村的产业网络,促进乡村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放大城郊优势。一方面立足于服务城市需求,要做好承接都市圈消费外溢的准备;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金、劳动力、技术、土地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实现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以达到乡村与城市发展的“双赢”。

(三)坚持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变“需要”为“必要”

近郊游逐渐成为广大市民越来越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可充分利用近郊乡村便利的交通条件,把休闲观光旅游业变成推动乡村发展的一个重点。

一是提升改造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打造一批集“游、娱、购、吃、住”于一体的综合性观光休闲场所。

二是加大休闲游的宣传力度。策划宣传具有当地鲜明特色的农业和文化节庆活动,如举办水果采摘节、民俗嘉年华等,同时依托农业节气、乡村旅游等载体进一步做大、做活节庆活动,吸引人气,以达到既能满足城市居民观光休闲游的愿望,又能进一步扩大特色农产品销量的目的。

三是打造精品农家乐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区位交通优势,集中打造一批具有休闲、娱乐、餐饮和住宿等功能的农家精品乐园;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老宅基地和闲散土地,大力发展特色民宿,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民宿品牌,让城市居民来到长清“有得看、留得住、带得走、想再来”。

(四)推动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变“单一”为“联动”

乡村振兴“城郊模式”涉及城市和乡村工作的多个方面,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力量及村民的广泛参与,形成互动良性循环的格局。要在宏观层面上统筹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发展,使城郊模式更具完整性和系统性。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充分发挥城市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在城郊地区建设企业规范化及标准化生产基地,吸引新型农民、高校毕业生和乡村能人返乡创业,开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合力推进“城郊”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解农民所忧,真正为乡村、为村民谋幸福,深入推进城郊模式发展进程。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多听、多看、多想,真正扑下身子与群众面对面,为乡村的发展想办法、谋思路。要将基层干部从众多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过多关注表面政绩转变为关注具体问题的推动与落实。要建立健全多元互动治理机制,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为乡村全面实现五大振兴持续注入内生发展动力。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发展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融合》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