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 姚高员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是我省迈入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征程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在浙江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号召全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令人倍感振奋。认真解读省党代会报告,有5个鲜明特点:一是“政治味”。报告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强调以“两个维护”政治自觉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生动实践,是心怀“国之大者”、勇扛浙江使命的政治宣言,是引领浙江走好新征程的行动纲领。二是“浙江味”。报告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深刻阐述了科学理论与伟大实践相互激荡的浙江篇章,充分反映了过去五年砥砺奋进的浙江蝶变,明确提出了新的赶考之路浙江要坚决扛起的使命担当,具有很强的浙江标志性和辨识度。三是“时代味”。报告围绕迈向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大场景,提出了“两个先行”的奋斗目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标注了全新的时代坐标,宣示了先行的时代责任。四是“改革味”。报告深刻把握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蕴含的关键变量,把变革重塑作为工作导向,强调要以系统观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数字化改革实现各领域系统重构、制度重塑,展现了为全国改革探路的信心决心。五是“战略味”。报告全面总结了“5大战略指引、11方面重要遵循”,系统谋划了“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和“8个高地”具体目标,具体部署了“10个着力”的工作任务,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保障有力,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浙江制胜未来的战略性谋划。
踏上新征程,全省经信系统将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深耕“产业、行业、企业”,在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两条主跑道上奋力攻坚、加速奔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贡献更多经信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牵头实施稳企业强主体、畅循环稳工业攻坚行动,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经济稳进提质攻坚行动决策部署,牵头推进稳企业强主体、畅循环稳工业攻坚行动,全力以赴稳工业、稳企业。一是突出畅链保供。深化“十个一”畅链机制作用,提升“产业一链通”实战实用实效水平,抓好“白名单”重点企业保畅工作,实现“一诉求一协调”,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企业影响。建立常态化产业链对接机制,持续推进“十链百场万企”活动,搭建整零对接、芯机对接、产才对接、产销对接、产技对接、产融对接平台,拓展产品订单,提振企业信心。二是强化助企纾困。健全减负降本长效机制,加快落实减负强企“45条”、减负降本“27条”,发挥“一指减负”“政策直达”场景应用作用,推进政策直达快享。深入开展“万名干部助万企”活动,加强对年营收超10亿元以上重点制造业企业服务指导,及时监测重点制造业企业用电情况,对用电量下降幅度较大的企业,组织助企服务员及时了解情况,帮助破解难点,加快恢复生产。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确保无分歧欠款应清尽清。三是统筹市县发展。完善工业经济监测分析机制,实行周监测、月分析、季报告,分地区、分行业、分企业定期开展座谈,实现分析调度规范化、流程化、闭环化。紧盯42个工业大县,每周抓调度,按月抓晾晒,开展赛马激励,营造争先氛围。统筹山区26县,实施山区26县生态工业发展“攀登计划”,深化产业链“山海协作”行动,“一县一业一策”培育特色富民主导产业,夯实共同富裕产业基础。
二、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全力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锚定制造强省建设目标,以“415X”产业集群为关键立柱,以“双核一带一廊”空间布局为基础横梁,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坚定不移走产业创新之路。开展浙江制造“天工鼎”评选,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建设。推进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指导地方足额提取、及时用好“腾笼换鸟”专项经费,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提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坚定不移走行业降碳之路。推进七大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减排,严格落实产能置换办法,严格落实新上项目能耗准入标准,严格落实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全力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工业碳效码”,组织企业对标行业先进找差距、补短板,启动“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三年行动”;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壮大低碳产业,推行绿色设计,打造绿色供应链,修订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工厂建设评价导则,建成一批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工厂,让浙江制造结构更优。坚定不移走企业领航之路。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升级行动,出台《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落实《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培育雄鹰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力争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数、总量保持全国第一。
三、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全力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力争到2027年实现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7万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6万亿元。未来5年,突出抓好三方面:一是产业抓总量倍增,重构数字经济新体系新版图。做强数字产业,“一群一策”发展数字安防、高端软件、集成电路等6大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数字经济百亿级“新星”产业群30个、省级数字经济未来产业先导区15个。做优数字平台,强化杭州、宁波两大创新核,打造环杭州湾世界级数字湾区,建设温台和金衢丽两个数字经济特色发展区;实施数字经济产业平台提升行动,培育“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10个、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园20个。做大数字企业,全面实施平台化战略,构建有利于“平台型”“链主型”企业向顶端发展的政策体系,培育世界一流的数字企业;开展数字工厂标杆企业培育行动,形成开放生态,加快企业组织形态变革。二是数据抓价值释放,打造新一轮数字经济战略性抓手标志性成果。突破攻坚一批数字经济卡脖子新技术,每年组织实施数字经济领域“双尖双领”科技攻关项目200项,在高性能专业芯片、智能系统与超级计算等领域突破形成150项以上重大创新成果,核心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8%,有效发明专利突破12万件。全域推广“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发展新模式,深化产业数据仓建设,实施企业数据标准化治理行动,实现产业数据优质供给;市场化建设运营产业大脑能力中心,累计上线能力组件1万个以上;强化产业大脑能力输出,新增未来工厂100家。先行探索数据价值化改革,强化数据采集、标注、分析、存储等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加快数据资源化进程;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深化浙江自贸区开展数据跨境流动试点。超前布局算力等新基建,主动融入国家数据中心长三角集群建设,支持“乌镇之光”超算中心、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中心争创国家超算中心;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服务平台,建成全国性行业云应用平台10个以上。三是融合抓整体跃升,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深化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百亿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产业数字化水平领跑全国。深化数字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实施服务业数字赋能工程,重塑平台经济发展生态,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创新发展。深化数字技术与山区26县产业的融合,实施山区26县数字产业倍增计划和“智造攀登”计划,“一县一业”“一企一策”走数字化发展道路。
四、推动规上工业增加值迈上3万亿元台阶,全力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2021年浙江规上工业增加值迈上2万亿元台阶,站在新的起点,坚持做大总量、做优质量、提升能级,力争到2027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万亿元。一是大抓制造业投资。实施先进制造业投资行动,聚焦集成电路、新材料与炼化一体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省、市、县联动设立千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基金,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制造业项目,完成投资4万亿元。加快推动制造业项目投产达产,省、市、县分别聚焦10亿元、5亿元、3亿元以上制造业投资项目,建立近期投产达产项目清单,开展动态跟踪,对建设滞后问题限时服务督办,尽快形成工业产出增量。加快新摸排重大制造业项目开工建设,尽快产生实物投资量。二是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415产业集群+新星产业群+未来产业先导区”的梯度培育体系,“一群一方案”培育“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创新驱动,培育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新星”产业群50个,加快打造“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链长+链主”协同打造标志性产业链。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推进“链主伙伴计划”,加快争创世界一流企业,定期召开“链长+链主”推进会,滚动实施强链补链项目,打造标志性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