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地”一个温暖的名字

2023-01-08 07:17李漫
中国民政 2022年16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全州文化遗产

☉ 李漫

地名是国家治理的基础。2007年,我欣然接受组织的安排,调整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政局区划地名科工作,至今已逾15年。从打开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档案柜那天起,地名工作及对地名的探究成了我这些年来工作和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全程参与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以下简称“二普”),组织开展了黔东南州州级层面“二普”成果转化所有项目的工作,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的编纂工作,见证了基层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回望地名工作十年的发展和成效,我深刻地认识到:地名工作既是文化工作,又是服务工作,更是管理工作,做好地名工作意义重大。

地名工作是文化工作。地名承载着大量的信息,是广泛而鲜活的文化符号,是浓浓的乡愁,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是地名工作者的职责所在。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1.7%,各民族聚居分布于州境各地,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大量的、有着鲜明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地名。我和同事们深知这些经过历史沉淀的地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全省率先将古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写入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编制的《黔东南州黔东片区一体化规划(2014—2030)》中,与传统节日、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同予以保护和传承。在城市建设中,黔东南州将濒临消失的、有文化内涵的村寨名用于新建街路或新建社区的名称,为城市留下了有温度的地名和不一样的文化符号。黔东南州大力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8年以来,我们已收集整理苗语、侗语、水语、壮语地名共计1万余条,为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地名工作是服务工作。“人有人名,地有地名,没有地名,寸步难行”。地名的指位性,使地名成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十年来,全州各县(市)及时为新建城镇街路命名、定名超过千条,服务群众交流交往和政府治理。仅“二普”期间,全州就新设和更新城镇街路地名标志3542块,完善了全州城乡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州人民政府驻地凯里市将针对门楼编码设置而开发的《凯里市地名管理系统》升级为网络版,并授权有关部门查询,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效率和质量;将门楼牌设置从城区延伸到农村,累计编制门(楼)号25万户,明确了房屋、商铺的地址,服务广大居民群众。以“二普”数据为基础,黔东南州先后编制出版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行政区划图》和黔东南州第一部以权威发布标准地名为主题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标准地名图集》,正在编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语地名词典》、对苗语地名和侗语地名分别标注苗文侗文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名录》等有鲜明特色的地名文化图书,服务社会。

地名工作是管理工作。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人民群众的需要。2013年,在州、县两级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黎平县城区地名规划(2013—2030)》编制完成并率先实施,城镇街路、广场和建筑物等人工地理实体的地名命名进一步得到规范,城区老地名得到有效保护。2018年,黔东南州、县两级均建立了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民政牵头的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地名管理的合力,改变了“九龙治水”的局面,从住宅区、楼宇名称前置到项目立项前期进行规范,提高了全州地名管理水平。

给“地”一个温暖的名字,贯穿在地名文化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和地名管理的方方面面,是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施行,开启新时代地名工作新征程。作为一名基层地名工作者,我将一如既往继续担当作为,为更好地发挥地名在服务市域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作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全州文化遗产
民居摄影
捕鱼节上捉鱼忙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补妆
泸西县总工会:全州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会议在泸西召开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