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及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研究

2023-01-08 02:25陈琼秋张蒙帅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抗疫思政精神

□ 陈琼秋 张蒙帅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党中央作出科学决断和战略部署,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惊心动魄的疫情防控阻击战,经受了一场非同凡响的历史大考,形成了可歌可泣的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中国精神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国精神谱系的新篇章,推动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因此,探析伟大抗疫精神“何以生成”的内在逻辑,探究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何以可能”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

面对百年来最严重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命运与共”等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凝心聚力、迅速行动,在快速传播和肆意蔓延的疫情防控斗争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在这一斗争中产生的伟大抗疫精神,深刻演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殊时期相融合的时代产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

(一)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1.劳动本质的回归。马克思认为,劳动的本质,即真正自由的劳动,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能获得它自身自由的性质:“(1)劳动具有社会性;(2)这种劳动具有科学性,同时又是一般的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作为用一定方式刻板训练出来的自然力的人的紧张活动,而是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紧张活动,这个主体不是以单纯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 174.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抗疫的过程中,国家集中力量阻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每个参与抗疫的劳动着的个人得以支配着自己的劳动,并将自身劳动作为支配自然力的活动出现在与病毒斗争的过程中,这使得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得以解放,得以在本质上真正回归。

2.劳动目的的统一。不同于资本主义“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的生产过程二重性,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抗疫中,实现了“通过劳动既生产价值又生产使用价值但不生产商品”这一为劳动人民利益和公共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因为抗疫斗争中所有劳动成果的价值不需要通过交换,而是由国家无偿提供给需要使用的个人就得以实现,其劳动报酬由国家支付、生产费用由国家买单。如作为2020年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武汉确诊患者总体治愈率达 94%,湖北成功治愈 3000 余位 80 岁以上、7 位百岁以上患者;全国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3)任仲平.千磨万击还坚劲——抗疫斗争铸就伟大精神[J].党员文摘,2021(06):26.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劳动只有在没有历尽一切经济关系的最发达的社会状态下,才表现出它的充分力量,并总结劳动的本质为“在比较高级的社会中表现为一个发达的组织的比较简单的关系”。(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民抗疫劳动中,由于“一切以挽救生命为重,一切为挽救生命让路”目的的非功利性,不仅所有劳动都不需要经历复杂的经济关系,劳动产品或成果的所有权也并不归任何资本所有,而是属于整个民族的、整个社会的。此时,劳动得以以它与人和自然的最简单的关系存在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实现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内在统一和凝结,劳动的力量得以最大发挥,在这里,每个人的劳动都是作为劳动总体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存在。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为人民服务”目的的高尚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生产制度优越性的又一生动体现。

3.劳动价值的还原。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尽管在与时间赛跑的抗疫过程中,劳动的强度不得不强化,但抗疫中的高强度劳动是出于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11小时比以前12小时创造出更多劳动成果”完全是由于所有参与抗疫的劳动人民坚持“为了一切生命”理念,始终不懈地付出更多的劳动和节约时间而争取到的。正如马克思提出的“价值表现的秘密,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5.在全民共同抗疫的实际行动中,每个人都是为生命的存活而劳动,所有人的劳动都具备了马克思所阐述的劳动价值的本来意义,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等同性和同等意义”。(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5.因此,人的劳动在“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坚守下,不是为了生产单纯的物质的劳动,是为了打败病毒、实现改善人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而进行的劳动。所有参与抗疫的劳动工人通过劳动给有使用价值的物如土地、空气赋予价值,又生产出有使用价值的抗疫产品,不仅使劳动体现出使用价值,还充分体现了自身劳动的本来价值,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劳动的价值真正得以还原到它的一般性和同等意义上。

(二)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

1.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被理解了的世界本身才是现实的世界,也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开始重新思考与现实世界的相处方式。在世纪大考面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了21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8)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这系列防疫战略策略,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识和思考客观世界的规律,在尊重规律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从具体到抽象凝练成“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并通过凝结中华民族“舍生忘死、尊重科学”的强大意志,充分激发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在一次又一次的抗疫实践中充分掌握了客观规律,在有机体中产生出“思维着的精神”的主动权,从而掌控疫情阻击战的主动权,突破了“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40.这一局限性,在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整体把握疫情发展变化趋势,又充分利用科技进行分区分级抗疫,构筑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家园,绘就了“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的新时代抗疫画卷,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产生了伟大抗疫精神。

正如恩格斯所言:“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惯过程的干预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而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一种思维着的精神,不仅是有机物质的最高产物,也是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统一,是人在自然界提供了想象和现实的样本的量以后,人的主观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人对于精神和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准确认识。广大医务工作者用“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这般“敢于斗争、尊重科学”主动出击的作战精神,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这不仅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增进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认识,又激发了人对自然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劳动工人自身的精神力量统一于主体中,进而激发了民族创新精神。这种置于现代工业精神之上的民族精神总是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产生于抗疫斗争中的精神极具韧性并足够强大到能够抵御物质上的短暂性贫乏和生理上的短暂性不适,让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自身劳动中得以充分发挥,使人与自然的生产方式在统一中融合发展。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只有掌握系统的、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武器,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力量的整体的全新体现,是整个民族的特质和行为在抗疫斗争这一具体事件上的整体体现,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正是在这场艰苦鏖战中,人们看到了一个政党“视民如伤”的炽热情怀,看到了一个国家“人民至上”的价值坚守,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强领导能力(1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而这也是中国人民主体性和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整体性的充分体现。

2.生产资料公有化和生产社会化的辩证统一。恩格斯主张,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无论在哪个领域,“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争取的唯一的主要目标”。(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6.在抗疫斗争特殊时期,我们党发扬“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制度优势,实现了“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最优秀的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跨越式提升”。(14)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国家制度的本质优势突破了资本逻辑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和生产信息实现了充分的互利共享,以及抗疫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同步推进,信息、资源、防疫知识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得以解放,大规模的合作生产得以实现,从而实现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233.的目的,奠定了抗疫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强大物质基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全局适应性创新能力强、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效率优势。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16)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击战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基本立场,确立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抗疫这一特殊生产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在这里,没有阶级之分,也没有贫富差距,不仅解决了现存的社会矛盾,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也实现了和精神生产领域内的同时进步,“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96.的相互促进,进一步激发了人民在抗疫斗争中精神意志上的一致性,精神和生产力发展同步而生。

在全民抗疫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发挥引导作用,广大党员主动上前线起到关键的示范作用,激发了全体民众自愿互利的参与合作意识,三者有效结合为抗疫统一战线,通过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集中全力提升生产效率以保障人民正常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和生产社会化的统一,实现了所有权和劳动的辩证统一,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是防疫斗争的客观需要和历史必然。这一统一,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超越其他所有政党的关键优势,即能充分把握“经济原因和政治后果的联系”(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0.的唯物主义观点,并通过制度进一步激发生产力和经济活力。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比重预计超过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作用更加明显。

(三)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文明这一历史文化基因的新时代演绎。在历史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中,伟大的精神力量总是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中华民族在疫情的突袭下陷入危难时,中国人民在与困难作斗争和进行物质角力中,唤起强大的民族团结奋斗意志,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凝结成不屈不挠的民族精魂,并使之生根于大难中、磨砺于苦难中、成长于艰难中,从而产生了集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于一体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五千年文化基因的传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演绎,是时代精神的新的升华。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19)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抗疫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爱人利物之谓仁”(20)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的理念自觉,“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政治自觉,“疫情不退我不退”的行动自觉,都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而这些唯物论观点、立场、方法,在生产资料公有化和生产社会化的大统一中,不断滋养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从而深刻地演绎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伟大抗疫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在疫情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融合产生的时代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与中国格局的结合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价值考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2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从重大历史事件中进行精神省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惊涛骇浪中力挽狂澜化险为夷和开创未来的重要力量源泉。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斗争中,党同人民一道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精神谱系,有力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2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首先,伟大抗疫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基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崇高的道德品格和价值追求,为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优良土壤。如“民贵君轻”“以天下万民为事”的民本思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爱国主义,“兼济天下”“世界大同”的家国情怀等,都为伟大抗疫精神的铸就贡献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其次,伟大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伟大抗疫精神铸就于抗疫实践,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实践在抗疫前线随处可见。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医护人员,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支援人员,他们无一不在用生命践行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对所有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所有费用由国家承担,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伟大实践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凝聚伟大力量。伟大抗疫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崭新标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宝贵财富,必须加以坚守和弘扬。因此,推动伟大抗疫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既是时代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必然举措,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有利于突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瓶颈。伟大抗疫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殊时期相融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品格。将伟大抗疫精神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就是将“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仁爱和谐”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天下大同”的文明底蕴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为扎实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了丰厚的思想源泉,为通过课堂教育这一主渠道开展一场新时代的精神升华,为高校突破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困境提供了强大动力。其次,有助于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创新发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01).伟大抗疫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动实践,紧贴着时代脉搏,具有众多鲜活的育人元素,能够为高校思政课程提供众多宝贵的素材和资源,拉近与时代的距离,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程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不断发展。再次,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成为抗疫精神的践行者和弘扬者。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拔节孕穗期”。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伟大抗疫精神培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而使其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总之,推动伟大抗疫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意义深远,不仅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要举措,也是促进高校思政课程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应有之义。

三、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原则遵循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教育者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24)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98.推动伟大抗疫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除了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外,还要坚持思想性与政治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一)思想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必须坚持思想性,就是要凸显“人文性、价值性,而非工具性”。(25)白显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想性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1):12—15.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抱负,国家和民族就有希望、有未来。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目的就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抗疫精神培育,使之成为伟大抗疫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因此,坚持思想性原则,就是用崇高的思想力量去改变和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和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使大学生完成思想上的蜕变和升华。

同时,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必须坚持政治性,即“必须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体现一定的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服务;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统治阶级服务”。(26)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74.纵观全球,世界各国仍然深陷疫情泥潭,经受疫情反反复复的打击。只有我国有力遏制了疫情蔓延,并为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提供了大量抗疫物资和医疗支持,在全球抗疫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一切都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完全正确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政治性原则,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引导大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这是对“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

总之,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一个思想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的时代课题,坚持二者相统一的原则,就是既要在思想层面升华精神境界,也要引领政治方向,从而为培养时代新人保驾护航。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高校思政课程具有理论性,伟大抗疫精神要想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也必须要坚持理论性原则。“从红船精神到延安精神,从铁人精神到今天的抗疫精神,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伟大抗疫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继承与发展”。(27)杜蕾.伟大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J].旗帜,2020(10):20—21.伟大抗疫精神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理论逻辑和丰富的时代内涵,不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和讲解难以理解其精髓,也很难使新时代大学生将其内化于心。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程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从理论的高度对抗疫精神进行解读,将其概念、内涵、逻辑和价值“掰开”“揉碎”,从而占领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使抗疫精神入耳、入脑、入心。

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指导实践。伟大抗疫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引导大学生把学习的具体目的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鲜明的实践导向。因此,推动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在坚持理论性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将其外化于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切理论学习都应该服务于实践这个最终目标。高校思政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鲜明的实践性,对大学生的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尤其在当下国内疫情零星散发的胶着状态下,更要将伟大抗疫精神的实践性体现出来,使大学生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力军,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总之,理论性和实践性是高校思政课程的突出属性,要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机融入,就必须在理论上讲清弄透、内化于心,从而在实践上实现外化于行。

(三)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伟大抗疫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必须坚持主导性原则,这是由高校思政课程的性质决定的。高校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打造精神力量的高地,其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形成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而高校思政课程的顺利进行和目的实现离不开教育者的精心策划,无论是素材选择、理论讲解,还是实践指导和成果评价,都需要教育者进行主导和把控,从而确保思政课程的开展不偏轨、不离题。因此,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必须坚持主导性原则,要切实发挥教育者在抗疫精神理论讲解和抗疫实践事实传播方面的引导作用,纠正大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和看法,确保实现抗疫精神的有效培育。

在坚持教育者主导性的同时,还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为正确观念和先进思想的传道者,只有发挥其能动的主体性,高校思政课程才能顺利完成,其主导性地位也由此建立。但任何教育都是双向互动的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体性。“不论是教师的主导性,还是学生的主体性,都是主体性。”(28)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八个统一”[J].教学与研究,2019(07):13—19.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受教育者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容器”,更是有血有肉的人,只有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先进的理论才能真正被认同和接纳。因此,推动伟大抗疫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课程效果。

总之,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伟大抗疫精神要想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既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本领,也要使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从而达成教育目标。

四、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策略安排与路径选择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2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98.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应当从“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的战略高度出发,这不仅是对伟大抗疫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也是打造思想理论高地、守牢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新契机。因此,在策略安排上,应从教师维度、学生维度、教学规范维度、育人成效维度考量,既要以教师“立德”为出发点,又要充分结合学生成长需求,追求教学过程规范,同时更要以“树人”为落脚点。如教师维度和教学规范维度主要采取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宏观指导,选取优秀思政教师组成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专题小组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组建“一位思政教师+一位思想政治辅导员+一位课程助理”三位一体的专题课程教学实施团队以形成育人合力,构建专题理论培训、社会考察、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专题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格局,以及保证专题课程的专项经费投入、改革思政课程教师薪酬模式、提高专题课程工作量系数,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健全高效的激励机制等举措,构建多维度推进全方位保障的布局,落实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策略安排。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30)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伟大抗疫精神作为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凝练而成的新时代中华民族情感的精华,是中国精神和中国格局的结合体,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武器,是指导人们追求真理的重要指引。因此,要积极探索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具体路径,以最大程度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

(一)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教材

课程教材是课程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托,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第一步就是要融入教材体系。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材,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特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要推动伟大抗疫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就必须加强高校思政课程的教材建设,将抗疫精神相关内容有机补充到高校思政课程的教材中去。一方面,要加强统筹设计。高校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它们并不是“各自为战”,而是有着逻辑上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能够形成塑造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强大合力。因此,伟大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教材,要注意克服碎片化倾向,不能使各门课程都有所涉及但都不系统、完善,要从整体上系统规划教材,使伟大抗疫精神在四门思政课程教材中既有所侧重,又突出重点。另一方面,要注重融入方式。任何精神的生成都经过了一定的理论升华,伟大抗疫精神也是如此,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实际的融入过程中,不能仅仅简单地照搬照抄抗疫精神的理论表述,必须要注重融入的方式,要做到抽象与具体、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结合,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认知和认同,从而成为伟大抗疫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当前,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材的要求已经清晰地提出,这是伟大抗疫精神进课堂、进头脑的前提和基础。强化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材的整体设计,不断优化融入方式,是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有力举措。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8(00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三尺讲台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理念,更需要用思政教师人格魅力来筑牢思政课堂的四梁八柱。因此,思政教师不仅要坚持终生学习,不断提升学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更需要在思想品德、道德修养、言行举止、礼仪形象等各方面去提升作为一名教师的人格魅力。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精心备课。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内容”有机转变,不能仅仅在理论抽象的层面对伟大抗疫精神进行阐释和解读,更要关注大学生本身的理论水平和接受习惯,要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将波澜壮阔的抗疫实践和具用鲜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品格的抗疫精神再现出来,如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好抗疫故事等,让抗疫精神化无形为有形,从而提升教育效果。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从实践生活中汲取养分,为思政课程教学注入鲜活的生活元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伟大抗疫精神来源于实践,也必然要在生活中实践才能更好得以弘扬和传承,这也是提升教师亲和力和课堂魅力的根本要求。再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建设,做到表里如一。教育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对教育者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更要有过硬的道德品质。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始终做正能量的传递者和先进理论的传播者,为大学生树立光辉榜样。如此,才能在课程开展时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程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也不是“你打我通”“你说我听”的单向活动,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沟通和交流,只有在双向互动中才能达成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贴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具体情况,创新性运用相关教学方式,从而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伟大抗疫精神要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以实现“精神育人”的目标,离不开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切实提升,这既是新时代抗疫精神培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回应和满足大学生需求和期待的重要路径。

(三)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唯物史观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终原因。教育活动也是如此,倘若没有受教育者的自发自觉,任凭教育艺术再高超的教育者也无法实现教育目的。反观当下的高校思政课程,部分课堂就存在这种单向度的教育弊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教室里“云游四方”。因此,必须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确保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取得实效。

其一,引导和加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引导和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是为了充分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大学生主动接受先进的思想理论和政治观点,进而与学校教育有机接轨、提升教育效果。为此,教育者要注重在平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其二,要建设有利于抗疫精神培育的线上和线下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在线上方面,“主动营造网络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不断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规律的研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方式方法,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33)张静波.略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139—141.在线下方面,通过标语、雕塑等载体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大对抗疫模范人物的宣传和展示,吸引大学生去关注、了解和探寻抗疫精神。其三,积极开展伟大抗疫精神的社会实践。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当下,我们依然面临着新冠肺炎病毒变异、无症状感染者管控难度大等防疫问题和经济复苏的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锤炼中,才能接好伟大抗疫精神的火炬,发挥新时代大学生的才智,为一线抗疫工作提出能够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防疫建议,为深入人民群众进行防疫知识的宣传普及贡献自身力量。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是抗疫精神能否“进头脑”的关键所在。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营造优良校园环境、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和平台,是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取得实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五、结语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从来没有停止与病毒的较量。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痛的灾难,全球抗疫局势总体上依然严峻。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足以载入人类同疾病斗争的史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突发事件当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成为了中国精神谱系的崭新标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是人类与疾病斗争史上的奇迹,更是人类精神所演绎的动人篇章。对伟大抗疫精神的学习、传承、践行和弘扬,既要基于对其生成逻辑的深刻理解,也要善于做好思想引导和实践指导,引导并带领广大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凝结成抵御各种风险困难的伟大民族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精神为实践提供动力,伟大抗疫精神必将激励中华儿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征程中奋勇前进。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使其成为伟大抗疫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因此,要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推动伟大抗疫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确保伟大抗疫精神进课堂、入内心、见行动,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好扛起自身责任、展现青春风采注入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抗疫思政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