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研究

2023-01-08 02:25刘飞涛王瑞彬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外交和平世界

□ 刘飞涛 王瑞彬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文化底色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观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1).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泉必然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最初精神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根本规律的探索,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对人、民族国家、国家间关系等涉及人类社会终极前途的问题进行了科学阐释,从未言明但自成逻辑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观体系,从而也从源流上构成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元初理论渊源。

西方经典现实主义和自由国际主义等国际关系思想对国际政治的考察是以人性善恶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的考察同样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但超越善恶论从人的基本社会属性出发。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正是人的这种社会属性使得人类社会形成初期就是以家庭、部落、种族等共同体形式而存在的,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逐步出现了公司、社团、民族、国家等更高形式的各类共同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就是一个从“自然共同体”到“虚幻共同体”再到“真正共同体”不断演进的过程,其中“真正共同体”又可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它的到来将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由此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观既是以人为其逻辑起点,同时又是以人为其逻辑归宿的。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民族论、战争观则构成这一逻辑链条上的中间环节。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认为,国家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是兼具社会管理的职能;国家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共同利益的表达,是以统治阶级利益为核心的全民利益的代表;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现代民族得以产生,而民族的利己主义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征服与反征服,殖民与反殖民的关系。(4)陈宇,张新平.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7(01):193—200.因此,近代民族问题的根源与实质是民族问题从属于阶级问题,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这构成马克思民族平等论的基础。关于战争,马克思反对将战争的根源归结为人性或仅仅归结为政治,认为经济利益才是战争的真正目的。因此,私有制下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或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战争的最终消灭也必须等到全人类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消灭。(5)曹泳鑫.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政治的几个基本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02):54—57.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观,通过“帝国主义论”和“和平共处论”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观体系的中间环节。首先,列宁依据“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导致垄断”(6)刘从德,刘佳威,顾训宝.帝国主义论和时代观: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68—72.的马克思《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性认识,认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其主要特点是:在经济生活中垄断组织起决定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资本扩张的主要形式;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分割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7)刘从德,刘佳威,顾训宝.帝国主义论和时代观: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68—72.列宁据此对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特殊阶段作出了三大判断: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8)顾玉兰.论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当代解释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8):22—28.贯穿其中的逻辑链条是资本垄断代替自由竞争;由资本垄断形成的金融寡头,在全面操纵国内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同时,对外实行着财富的掠夺和领土扩张,致使革命与战争成为帝国主义时代的两大主题。依据上述判断,列宁得出了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也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的结论。

十月革命前,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研究,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9)刘从德,刘佳威,顾训宝.帝国主义论和时代观: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68—72.的结论,并在思考和处理新生苏维埃政权如何生存、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可以“和平共处”的思想。从列宁的经典著作和当前学界的研究看,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主要有以下含义:和平共处的前提是反对战争,力主和平,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和平共处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成果,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和平共处的政治保证是不同制度、不同国家间应彼此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和平共处的军事保证是,在强大的帝国主义武装面前,社会主义国家也应保持足够的武装力量;和平共处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在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的同时,要防止西方的颠覆。(10)刘从德,刘佳威,顾训宝.帝国主义论和时代观: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68—72.

马克思的民族自决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和平共处论无疑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起到了科学指导作用,从而也为新中国外交理论的构建提供了精神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9月29日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9/content_5228629.htm.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实际上也内含着对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渊源的肯定。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底色:中国传统和合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历史进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长壮大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宝贵的营养,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样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观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理论等新中国外交理念无不包涵和合的元素,同样,和合文化也在新时代为习近平外交思想提供了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理论底色。2014年,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12)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16/c64094-25024391.html.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天然合一。《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一种“天人合一”境界。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13)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J].求是,2007(07):34—37+62.儒家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北宋哲学家张载将上述两种思想结合,首次完整使用“天人合一”概念并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民众百姓是我的兄弟姐妹,万物是我的亲密朋友,人与万物、自然处于和谐、均衡与统一之中。(14)吴雪玲.“天人合一”思想探源[DB/OL].光明网,https://www.gmw.cn/01gmrb/2007-11/09/content_695095.htm.“天人合一”思想总体可以理解为人类应自觉地与天地自然环境组成生命共同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全面协调发展,达到天人和谐繁荣的理想境界。习近平指出:“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建绿色家园。面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勇于担当、同心协力,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15)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1-07/06/c_1127628738.htm?spm=zm5129-001.0.0.1.CRUtyR.

2.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尚书》记载的协和万邦理念起自中国古代社会尧舜时期,鉴于当时“天下万邦”的社会现实,尧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主张先由家族和谐,扩展到社会和谐,乃至不同邦族之间的和谐。(16)姜广辉,禹菲.协和万邦[N].光明日报,2017-05-12(006).“协和万邦”由此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传承,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与核心价值之一。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春秋左氏传》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论语》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荀子称“四海之内若一家”。所有这些思想理念都指向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也就是说人类应遵循利万物而不是害万物这一根本法则,归结到国家间关系上就要本着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原则处理国际关系。(17)张立文.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03):2—8.

3.和合共生与和而不同的社会观。2021年7月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18)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1-07/06/c_1127628738.htm?spm=zm5129-001.0.0.1.CRUtyR.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关于人类社会根本前途的思考是厚植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之中的。和合共生与和而不同是对立统一的一组关系。《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残害,道在一起施行而不相违背,小德就像流行的河水一样浸润滋养万物,大德使万物全都充实地生长、变化、发展。(19)郭齐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N].光明日报,2017-08-14(002).《国语·郑语》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不同性质的材质相和合,可以构成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本质的意思是有差别、有对立、有矛盾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和而不同作为社会规则则是和合共生规律的要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周易·系辞传》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20)郭齐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N].光明日报,2017-08-14(002).这里所说的“同”“和”指的是社会和国家层面的规范性内涵,引申到现代国际关系中则提示世界的多样性和文明的包容性,只有倡导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4.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人心和善,从道德层面上理解,主要是指儒家的仁爱思想。儒家仁爱思想是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的。《孟子·告子上》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其原因是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就是仁的本意,也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21)田探.“恻隐之心”与孟子的“类本善”说[J].哲学动态,2021(02):82—91.《礼记·中庸》有“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上》载:“仁也者,人也。”二者都在强调“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特徵,也就是说,具有了“仁”才能成其为人。(22)韩星.仁者爱人——儒家仁爱思想及其普世价值[J].梧州学院学报,2013(04):1—7.“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内涵就是“爱人”,其内涵范畴大致分三个层次:一是爱亲人,即孝悌之道。孔子把孝悌视为“仁”之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3)徐山惠.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J].山西师大学报,2014,41(04):76—78.《孟子·离娄上》称“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尽心上》说“亲亲,仁也。”这里的“亲亲”即是指父母、亲属。二是爱他人,将亲情之爱扩展到所有人之间。《论语·学而》称“泛众爱,而亲仁”,已初露博爱思想萌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则规定了“君子”的为人之道。(24)陈先宝.儒家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3):41—43.三是互爱,也就是说爱是相互的。《孟子·离娄下》载:“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5)韩星.仁者爱人——儒家仁爱思想及其普世价值[J].梧州学院学报,2013(04):1—7.四是爱物,把仁爱之心推及世界万物。《孟子·尽心上》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推人及物,在爱人的基础上,将爱心进一步向外推展,将仁爱精神和情感贯注于无限广大的自然万物,用爱心将人与自然联结为一体。(26)韩星.仁者爱人——儒家仁爱思想及其普世价值[J].梧州学院学报,2013(04):1—7.五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王阳明认为:“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27)杨国荣.心学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9-05-11(011).儒家人心向善、与人为善、与物为善的伦理思想与西方国际关系思想中权力政治和零和博弈思维形成了鲜明对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伦理之源。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对新中国外交实践和理论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从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转变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领导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国际政治观创造性地与新中国外交实践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外交实践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思想,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源泉。

(一)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

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精髓是独立自主。(28)杨洁勉.中国外交70年:实践创新和理论建设[J].国际问题研究,2019(05):6—1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公告》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29)赵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新中国向全世界发出庄严声明[N].中国档案报,2020-09-18(001).以此为标志,新中国开启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新征程。面对新中国刚刚诞生而世界已初步进入美苏两强对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交织发展,毛泽东据此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三者的政策含义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防止帝国主义国家纠合国内外反共势力从事阴谋颠覆新生政权的活动,防止他们利用过去与旧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奴役中国人民,威胁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明确宣布站在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30)唐洲雁.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初步确立与实施[J].中共党史研究,2010(011):45—55.三大外交方针为新中国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基础上处理对外关系奠定了基础,尤其为新中国基于同样的原则处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参与社会主义阵营事务开启了有益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实践中,通过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亚非会议等一些列重大对外军事、外交活动不仅践行了民族独立自主的精神,同时也在实践中提出了具有普遍国际关系规范意义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明确提出反对大国特权,主张“不论大国小国,互相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友好的和互助互利的关系,而不是不平等的和互相损害的关系”。(31)尚伟.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路线述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12—23.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从内涵上更加充实完整。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破裂,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在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压力的同时,又遭到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威胁。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依据“全世界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斗争正在继续高涨”(32)陈少铭.从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看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及特点[J].中共党史研究,2011(07):58—69.的判断,明确提出了“两个拳头打人”或“两条线”战略,既反对美帝国主义也反对苏联修正主义。该战略捍卫了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路线,但也使我国承受了空前的外部压力,成为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直接的国际政治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而苏联霸权对中国威胁更大日趋成为严峻的国际现实,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日益成为国际舞台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力量。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时正式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一大片”构想,即团结“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同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其中,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33)陶季邑.美国关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研究述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218—226.从“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到“三个世界”理论提出,为后来中国长期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提供了理论和思想依据。

(二)邓小平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并经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集体逐步丰富形成,凝聚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经验和智慧。

1.邓小平外交思想核心内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了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概念。后来,邓小平又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主要包括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等内容,核心是不结盟。(34)叶自成,慕新海.从独立自主到共同发展——从十六大看中国外交政策的与时俱进[J].国际政治研究,2003(01):54—62.在独立自主总政策下,中国同时推动改善中美、中苏关系,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邓小平独立自主不结盟外交战略的提出与其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和认识密切关联。

(1)邓小平遵循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改变了“战争与革命”仍是时代主题的判断。1984年10月,他在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时称:“我们感到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但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因素在增长。”1985年6月,他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987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再次强调: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35)姜廷玉.邓小平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EB/OL].人民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0812/c85037-25448032.html.

(2)邓小平战略性地思考和回答了这是一个什么时代的问题。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3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党的十三大提出:“围绕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调整外交格局和党的对外关系,发展了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37)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7-10-25)[EB/OL].共产党员网,http://fuwu.12371.cn/2012/09/25/ARTI1348562562473415.shtml.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38)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10-12)[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07-08/29/content_730511.htm.党的十五大更加完整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39)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09-12)[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item/sj/sdldr/jzm/A106.html.判断,自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一直沿用至今,反映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长远战略视野。

(3)邓小平对中国如何独立自主地度过国际共运低潮期进行了战略性的思考和探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和苏东剧变,邓小平高瞻远瞩,坚持认为外交工作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一根本目标,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二十四字方针。(40)刘旭东.邓小平的治国理念与治国政策[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918/c40537-22961471.html.

(4)邓小平还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辩证地回答了如何处理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致辞时强调,“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但前提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41)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EB/OL].中青在线,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7-10/11/content_16573924.htm.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2)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09-12)[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item/sj/sdldr/jzm/A106.html.与此同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探索思考邓小平“独立自主不结盟”战略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形式,使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1)深化对世界现实面貌的认识,提出了世界多样性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苏联解体,冷战宣告结束,美国克林顿政府出台“参与和扩展”战略,试图通过“民主促进”扩大“世界自由主义力量”(43)苏格.美国“参与和扩展”国家安全战略的定位[J].外交学院学报,1997(04):23—29.,中国成为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重点目标。基于西方试图向世界拓展所谓“自由民主制”的图谋,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世界多样性理论:“世界是多样性的,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各国人民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国与国之间理应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不得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44)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10-12)[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07-08/29/content_730511.htm.基于世界多样性理论,江泽民为中国外交实践和理论发展作出了重大创新性贡献。

(2)丰富拓展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内涵,提出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45)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报告全文[EB/OL].共产党员网,http://fuwu.12371.cn/2012/09/27/ARTI1348734708607117.shtml.国际关系民主化是通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桥梁,江泽民指出:“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46)李肇星.新时期外交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江泽民同志外交思想的体会[EB/OL].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6-09-30/085910145929s.shtml.

(3)首次提出了维护国际安全与和平的新安全观。1999年3月,江泽民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指出:“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47)江泽民.推动裁军进程 维护国际安全──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的讲话(1999-03-26)[EB/OL].外交部,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hdqzz_681964/lhg_683214/zyjh_683224/t4760.shtml.这是我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舞台提出中国关于维持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的基本主张,阐释了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政治基础、经济保障和现实路径,从源流上指向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综合安全观理念。

(4)全面开启伙伴外交,丰富了中国不结盟外交的实践。1996年,中国和俄罗斯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国和东盟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与法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与美国确立建设性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目标,与日本确认双方努力构筑面向21世纪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与非洲国家建立面向21世纪长期友好、全面合作关系,与加拿大、墨西哥建立跨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江泽民伙伴关系外交为新时期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和新型国际关系积累了实践经验。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再发展: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关系,中国经济爆发出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潜力,综合国力迅速上升。西方及周边一些国家对中国能否“和平崛起”产生战略疑虑,各色“中国威胁论”此起彼伏。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和平发展道路”为战略抓手,以维护中国战略机遇期为目标,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8月,胡锦涛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首次并列提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48)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讲话[EB/OL].搜狐网,http://news.sohu.com/20040830/n221793021.shtml.200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必要性、共赢目的、友好路径及崇高目标。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再度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更加明晰地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选择依据和世界意义,以此为标志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一套系统的实践和理论体系。

(1)界定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可归结四个方面:“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49)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讲话[EB/OL].搜狐网,http://news.sohu.com/20040830/n221793021.shtml.白皮书还强调“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50)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讲话[EB/OL].搜狐网,http://news.sohu.com/20040830/n221793021.shtml.为中国走和平与发展道路规定了需要遵循的六项基本原则。

(2)明确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制定并实施的“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连惯性。白皮书强调“三步走”目标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富民与强国的统一,从理论上正式回应了国际上“国强必霸”的逻辑陷阱。

(3)确定适应和平发展道路的对外方针政策。①以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为先导,继续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②提出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负责任最重要的体现;中国遵循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认真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中国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和国际规则制定,参与全球性问题治理,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按照责任、权利、实力相一致的原则履行相应国际义务,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③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共同推动建设和谐亚洲。(5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EB/OL].中新网,http://www.scio.gov.cn/zxbd/nd/2011/Document/999798/999798.htm.

(4)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构想。2005年,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提出世界各国要“携手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52)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EB/OL].光明网,https://www.gmw.cn/01gmrb/2005-09/16/content_305533.htm.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写入构建“和谐世界”主张。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籍此,“和谐世界”成为五位一体的理论体系。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品质

习近平外交思想彰显出科学性、时代性、创新性、政治性和实践性等鲜明理论品质,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体现了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原理,使其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科学理论。

(一)科学性

1.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关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为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石的科学学说,深刻揭示了世界本源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要求一切工作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习近平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5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7/c64094-23954163.html.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贯彻这一思想路线,根据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历史性变化、国际格局转换趋势及世界发展大势,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出发,超越旧国际秩序下处理国际事务时的零和思维、丛林法则和意识形态偏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地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议,为解决世界发展难题、完善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54)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5/0125/c64094-26445123.html.,也就是坚持辩证思维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全面布局、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层次清晰,不搞一刀切、一把抓。(1)提纲挈领、妥为运筹大国关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携手迈向守望相助、深度融通、开拓创新、普惠共赢的新时代,打造更具世界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等。(2)在建设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倡导义利相兼、先义后利的正确义利观,针对周边国家确立“亲诚惠容”的外交工作理念,并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3)倡导体现“开放包容、厉行法治、协商合作、与时俱进”精神的真正的多边主义。

2.深刻揭示了推动国际格局转换的内在逻辑。习近平外交思想是运用唯物史观的积极成果,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指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55)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18/c64094-29032027.html.再次强调了物质资料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重要意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启动并促进了历时约500年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各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及角色发生变化,客观上为国际格局转换和新秩序形成准备了条件。经济全球化虽然会带来一定负面效应,但空前地促进了商品、资本、人员、服务流动,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类福祉,推动文明进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某些地区、领域逆全球化潮流涌动,继而某些国家采取极端民族主义立场和政策,在国际社会大力推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从唯物史观看,这恰恰是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表现,亟待调整。但是,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终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势头。各国不得不在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之间作出抉择。面对时代逆流,习近平向国际社会提出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的倡议,维护各国产业链合作,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化提供支持。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说其是历史大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可以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但无法阻止历史规律发生作用。历史大势必将浩荡前行。”(56)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1/05/c_1123664692.htm.

3.源自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的认识论,一种理论或思想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效并不是由什么权威主观判断的,而必须是由客观实践验证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57)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B/OL].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marxist.org-chinese-marx-1845.htm.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58)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外交部,2015-03-28,https://www.fmprc.gov.cn/web/zyxw/t1249574.shtml.这一倡议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2)国际环境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3)客观上近几十年来中国通过“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一倡议成为习近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实践,近8年来,以其合作共赢、包容开放的理念赢得沿线国家的广泛响应和支持,逐步构建起广受全球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在促进地区共同发展,全球经济振兴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取得了辉煌成就。在近年全球投资萎靡的情况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保持活跃。据统计,2020年1—11月,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7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0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7%。从项目合作方面看,202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14.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11.2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总额的55.4%和58.4%。(59)商务部.2020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同比大增18.3%[EB/OL].国家发改委网站,https://www.ndrc.gov.cn/fggz/gjhz/zyjz/202101/t20210126_1265875.html.从贸易情况看,在疫情冲击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不降反增,达9.37万亿元人民币。(6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37万亿元[EB/OL].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rcep/rcepgfgd/202101/44284_1.html.目前,中国已同140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61)新华社.开放发展之“一带一路”联通中国与世界[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05/11/content_5605748.htm#1.共建“一带一路”从几国倡议到国际共识,从展望到行动,从一个成功走向又一个成功的实践历程推动其由从宏大的构想变为伟大的现实,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中最具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感召力的内容之一,正在深入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世界的中国观。

(二)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中国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新旧秩序加速转换、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同步叠加,挑战层出不穷,机遇千载难逢,构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孕育成熟的伟大时代背景。

1.准确判断当今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大势。对时代潮流与特征的把握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决断,是正确处理国际事务、谋划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础和依据。习近平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6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5/c64094-29966415.html.即从大时代变迁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断加剧和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途没有改变。“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64)新华社.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坚定性——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侧记[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ldhd/2013-01/08/content_2307482.htm.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发展,国际秩序持续演进,国际格局加速转换。世界和平局势虽然仍难以避免经受局部战争和地区纷争的冲击,但发生世界大战或大国军事冲突的风险空前降低,发展与合作已取代战争与对抗成为世界的主流。与历史上因为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引发战争,从而导致国际格局转换不同,当今国际秩序变革与重构进程将主要通过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与竞争完成。因此,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同时,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两个进程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习近平进而揭示出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性特征,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将是影响和塑造世界历史走向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2.及时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宗旨与使命等历史性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明确了国家在经过新中国、新时期之后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历史方位的变化对国家、国际社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等将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习近平外交思想牢牢立足于新历史方位,在新历史进程起点上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形势判断、目标使命、中心任务、方针原则和战略部署等方面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奠基定鼎、立柱架梁、谋篇布局。习近平指出,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外部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迅速发生历史性改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正从地区大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国际地位、影响力、角色及形象都出现根本性变化。中国向何处去,世界的未来图景将是怎样的,中国将在全球历史进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成为必须面对的历史性命题。习近平提出的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国际秩序观、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生态观、全球治理观等使中国外交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扩大,成为回答这些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所提出的实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方向。

3.牢牢把握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机遇。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习近平指出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仅考察时势之变,更需洞察其中之机,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引领时代发展潮流。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席卷全球,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商品、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严重受阻,地区乃至全球产业链布局被迫调整,部分国家和地区种族主义情绪和过激行为冒头。此次疫情是一次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迫切需要各国在信息共享、严防严控、科研攻关、资源调配等方面开展充分必要的合作以携手应对,特别需要主要国家在其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是国际社会提高全球治理体系效率的契机。然而,某些大国出于一己私利,处处推脱卸责,使国际合作抗疫举步维艰。2020年5月,习近平出席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支持国际合作抗疫的中国方案,并始终以开放的态度与各国、国际组织、机构等开展一切有利于疫情防控的全方位合作。中国在初步控制疫情后即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带动了地区产业链运转,调动上下游国家和地区携手促进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建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与一些发达国家囤积疫苗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中国成为唯一践行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承诺的大国,已向8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和资金支持,展现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人道精神与人文情怀,生动诠释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认同。

(三)创新性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其理论创新性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发展,并具体体现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正确义利观等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主张。关于国家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强调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马克思重视道德价值的意义,指出要“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但其论述更多的是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角度观察历史发展。习近平关于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并发展唯物史观方法论,实现科学性与价值性论相统一的重大成果。以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正是对马克思一个半世纪前关于国际关系道德价值设想的理论化、系统化。在这一理念下,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无论大小强弱,是合作的,而非“零和”的,超越了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传统的“国强必霸”逻辑,坚决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下修昔底德陷阱继续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魔咒。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面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挑战,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指向,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呼吁“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携手努力,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65)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求知,2021(01):4—8.,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在理论、实践方面的探索、发展与创新,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求的历史性、现实性与未来性相统一。

2.指引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迈向新境界。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外交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服务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其任务远不止于此。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社会更为关注“强起来”的中国向何处去,将会给世界带来什么。中国正从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的跟随者成为日益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要求中国外交必须完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重大历史性变革和跃升。中国外交需要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让世界了解新时代的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一员的文明观、时代观、世界观。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注入新的意涵,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提供了实现方案与路径,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不可避免地给国际社会带来巨大的调整与冲击,这需要中国坚持文明间相互包容尊重、对话学习的基本原则,以深远绵长的文明作为底蕴,结合制度优势取得的现实成就来获得更广泛的尊重与认可。加强文明、制度的感召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强调文明交流互鉴,立足于以德服人,有助于避免陷入意识形态对抗陷阱;以发展理念和发展成绩来摆事实、讲道理,占据道义制高点,有助于获得舆论和叙事的主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仍是中国追求的国际体系目标所在,中国外交致力于推动发展与相互依存取代战争与对抗成为时代潮流,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坚定、最关键的和平稳定捍卫者。建设繁荣美好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与中国梦共生共享。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全方位对外开放为各国分享了“中国红利”、创造了更多发展机会。未来中国将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也将以发展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帮助。中国强调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就是要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发展自己,又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就是对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方案,为此要秉持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高尚理念,为人类共同进步的伟大梦想而进行伟大斗争,进而开创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合作新文明时代。“中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为我国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3.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长久以来,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现实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实主义长期居于相对主流位置,其成果从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深刻影响了国际政治生活及学术价值取向。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影响较广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主要有以肯尼思·华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以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以及以亚历山大·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关系学科的学理化,对观察、分析国家行为、国际关系及国际事务等极有助益。但是这些理论范式往往更多地侧重于或停留于对历史和现实现象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理论模型。对于世界事务的解释力也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争论焦点之一,“新自由主义预先就对新现实主义做出了太多的让步,因而把自己降低到仅仅解释一个主要理论体系没有解释的剩余问题这样一个次要地位”,肯尼思·沃尔兹评价建构主义称“很难指明建构主义到底对什么做出了解释。它只是提供了一个似乎很有希望的观察世界的新的视域而已”。对于历史演进的逻辑、未来国际社会的愿景、人类的前途命运等则论述薄弱,遑论其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外交思想从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出发,不仅解释世界,更着眼于改造世界,为人类共同的前途命运提供“中国方案”,突破了长期存在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局限。(1)国强必霸逻辑,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势必走上扩张道路,恃强凌弱,与周边国家等发生冲突。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事实上,中国从未主动挑起与任何国家的冲突,更不用说掠夺与侵略。相反,中国发展还惠及他人。(2)崛起大国与守成霸权国迈向“修昔底德陷阱”的铁律。中国与守成霸权国确实正在经历从战略认知到经贸、科技、人文、地缘政治等领域的博弈,但中国反复申明无意挑战其霸权,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思维,积极管控风险。习近平反复指出,“强国一定会寻求霸权的论断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3)西方价值、规范和发展道路是国际社会成员获得进步与发展的唯一范本。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获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积极承担全球治理责任,分享中国理念、价值、规范等,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多元化选择机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理解并认同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未来愿景。

(四)政治性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政治性集中体现为两个坚持,即“坚持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始终坚持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强调,“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在外交和外事工作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好工作并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根本保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无数仁人志士日思夜念、前赴后继、虽百折而不回也要实现的中国梦。但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才带领中国一步步走上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复兴之路。在新中国70余年的外交历程中经历了若干重大转折关头,正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了把握全局、引领航向的作用。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以“小球转动大球”的策略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等;邓小平捕捉到上世纪70年代国际舞台的变化,作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面对苏东剧变、美国等西方国家乌云压城之势确立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韬光养晦战略。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以战略思维和全局眼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瞻远瞩提出关于构建新型国家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伟大理念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对外工作校准方向。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必须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和经验。

2.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强调一切工作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习近平外交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从人民利益出发,以人民利益为落脚点,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民族复兴作为使命担当,中国的外交外事工作正紧紧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展开。从全球范围看,新冠肺炎疫情威胁仍未得到根除,各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不同表现和效果差异清晰彰显了习近平就中国抗疫外交所提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重大意义。从国内层面看,抗击疫情是为了人民,但能够迅速取得成效、控制疫情蔓延更是依靠人民,归根结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从国际层面看,习近平以元首外交推动抗疫外交,有助于有效凝聚国际社会的合作共识,提振各方信心,推动全球团结抗疫不断取得进展,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从“合目的性”角度看,以习近平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从“合规律性”角度看,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本质上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

(五)实践性

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习近平外交思想正是思考和研究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演变趋势与规律的理论创新成果。

1.习近平外交思想来源于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演进的实践。这一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性质、结构、互动模式等都在经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构想到向国际社会提出正式倡议,本身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发展过程,其间广泛吸收、借鉴、融合了其他文明、国家的杰出思想、理论与实践成果。经济全球化以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客观上是命运与共、祸福相倚的相互依赖关系,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的基础前提。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共同体建设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获得进展,多为区域或次区域层面,如欧盟、东盟。此外,还曾出现实现条件尚不具备的共同体的构想,如东亚共同体。现有共同体机制或构想,主要以特定区域、成员的共同利益为指向,并未形成超越地区、区域、特定群体利益、涵盖人类总体的共同体理念。换言之,国际社会既有的共同体构建实践仍处于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目前仍处于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阶段,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和胸怀处理中国与世界、与未来的关系,尊重、包容世界文明、文化、制度等多样化的现实,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体构建实现历史性跨越指明了方向。

2.习近平外交思想服务于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伟大实践。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习近平外交思想从根本上正是以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为宗旨的,是着眼于新国情和新发展实践的。中国正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世界也进入剧烈动荡转型期,国际力量分化组合,国际秩序深刻调整,不同制度、不同道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世界和平、发展、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难题。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中国处于把握历史性机遇、应对复杂多样风险与挑战、奠定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关于这些新形势、新挑战、新课题、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并没有提供现成答案,唯有通过理论创新寻求解决之道。习近平外交思想立足国情世情,从新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系统地回答了作为日益崛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相关理论研究和创新成果不仅是要观察世界、解释世界,更是要改造世界,是“双脚立地,并用双手攀摘大地的果实”,体现了“理论上的先进性”。习近平外交思想以问题为导向,所要解决的正是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亟待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指导和促进新的改革和发展是其永恒价值追求,保持了“实践上的先进性”。所以,实践性成为其区别于其他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的显著特征,并将在实践中显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3.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的开放体系。科学的理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并获得发展。习近平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体系,坚持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具有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实践、面向未来的开放特性。其在形成过程中就广泛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等其他文明、文化的一切有益成果。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的、多样的、变动不居的,特别是处于当今世界大竞争、大变革、大重塑的时代,将不断出现新的重大课题需要思考、探索并作出科学的回答,外交思想与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在经历生动鲜活的伟大实践,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深入演进,随着实践活动在每一个新的层次上展开,思想和理论也必然要拓展到新的境界,不断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结 语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根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外交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使习近平外交思想体系成为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并赋予其科学性、时代性、创新性、政治性和实践性等特色鲜明的理论品质。习近平外交思想也蕴含了深刻的人民情怀、国家情怀和世界情怀,外交为民并服务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直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便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逻辑指向和实践航标。由此,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上实现了有机的统一。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必将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猜你喜欢
外交和平世界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博弈·和平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期盼和平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