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晓东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科技的广泛运用,技术赋权使得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得传播的技术、工具和渠道,使参与新闻传播的门槛大幅降低,随之也就出现了新闻传播泛化的现象,甚至在当前的中国高校里也出现了新闻传播泛化的趋势。高校校园里从事新闻信息传播的组织和团体数量越来越多,原来由校报等独家从事新闻活动的局面被打破。新闻组织的泛化在活跃信息传播、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的甚至对高校运行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深入研究新闻传播泛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对策思路,以解决因泛化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使校内新闻传播的活动得以规范、潜力得以开发、发展更加健康,保障学校良好运行。
当前高校新闻传播的泛化现象,可从主体、行为、媒介、内容及客体五个方面进行阐释,下面将具体进行阐述。
其一是传播主体的泛化。过去由于新闻传播技术和媒介的独享性,高校校园新闻传播的主体只有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学校网站等官方媒体,而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非正式新闻组织涌现出来,成为新闻活动的主体。目前高校校园里比较活跃的非正式新闻组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团学类新闻组织,即校、系(院)、班级等各级共青团及学生会组织中设立的宣传机构,另一类是社团类新闻组织,即学生自发成立的新闻、传媒、影视、摄影、文学、公益类主题的学生社团以及其他社团中的宣传团队等,这些非正式的新闻组织都经常地围绕各自的工作领域和活动领域进行新闻发布。
其二是新闻传播行为的泛化。这不仅表现为校园新闻活动的数量大增,也表现在时间的泛化。过去校报等官方媒体的新闻发布具有特定的时间的周期性和规范性,而现在由于网络和新媒体的应用,新闻的制作和发布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实现了所谓的“即时性”。新闻的行为方式也出现泛化。传统新闻采访报道的模式、工作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被解构,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上的搜索、查询、调查、转载、链接等都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操作方式,有时甚至足不出户也能完成一篇新闻报道。新闻行为的泛化还体现在其意图的多元化上。现在新闻报道的意图具有复杂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有的是为了宣传教育,有的是为了推广,有的是为了娱乐,还有的甚至是为了炒作。
其三是新闻传播媒介的泛化。首先是载体介质的泛化。传统的校园媒体只有校报、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学校官网等少数几种载体,而现在手机、微博、微信、QQ群、网络论坛、贴吧等,也纷纷成为校园新闻组织特别是非正式组织喜欢使用的新闻载体。同时,成本的降低也使得团学类及社团类新闻组织经常使用报纸、杂志、简报、招贴等传统介质发布新闻。其次是媒介技术的泛化。以往新闻传播技术具有昂贵性和独享性,而现在技术进步使得传播成本大降,传播技术变得简易,获得渠道也变得容易,普通团体甚至个人掌握新闻传播技术已不再是难事。
其四是新闻内容的泛化。现在的校园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化新媒体上的新闻,其主题、题材、文体的种类都比以前大大拓展,很多以前不被传统校园媒体报道的内容也开始频频见诸网络和新媒体,很多以前不被认可和采用的言述方式,现在也变得习以为常。
其五是新闻传播客体的泛化。校报等传统的校园媒体,其传播客体有着固定的群体称谓,如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等,而网络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客体,已经很难再赋予某个确切的称呼,只能泛称“受众”。
为数众多的新闻宣传组织所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成为当今高校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一支亚文化。然而新闻组织及其活动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给学校的相关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非正式新闻宣传组织的自身建设存在问题。各级团学组织中的宣传机构和社团类新闻机构数量大,成员人数多,新闻专业素质较低,工作开展不规范,作品质量较差,甚至绝大多数组织都没有制订新闻报道工作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另外,这些组织之间既缺乏统一领导协调,也缺乏沟通联动机制,常常产生工作冲突或重复劳动。同时,这些组织开展工作大多是从组织自身及局部需求出发,与学校整体、全局的宣传工作常常不合拍、不同步。
正式与非正式两类新闻宣传组织的互动与协调存在问题。非正式新闻组织与官方新闻组织在关系互动及工作协调上存在更为严重的问题,给学校整体的宣传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首先,两者之间缺乏共识建设,相互配合、有效互动的意识薄弱,往往各自为战,关系疏离。其次,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和行为协调机制,导致产生很多工作冲突。比如新闻撞车,即一有新闻事件,各种各样的“宣传部”一齐蜂拥而上,事后的报道更是五花八门、口径不一。又如新闻漏报,双方都误以为对方会去采访,结果都没去。
两类组织的互动缺失影响新闻报道品质。两类新闻组织互动的长期缺失,加剧了官方校媒报道内容及风格的单一化以及非正式新闻组织报道质量的低水平。官方新闻组织报道的题材多是官方性或全局性的,比较“政治化”,其深入基层挖掘局部细节、色彩多元的题材能力较弱。而经常在基层活动的非正式新闻组织,虽然能够接触到大量异质多元的新闻线索,但由于专业意识及能力的制约,很难将其发掘制作成优质的新闻作品。双方关系互动和信息互通的缺失,使得官方新闻组织不能得到基层的多元题材补充,致使校报等官方媒体报道面狭窄,话语模式呆板,缺乏人文色彩及个性化。[1]而得不到官方校媒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的非正式新闻组织,新闻质量低劣的情况也难以得到改善。
两类组织缺乏合理分工影响新闻资源开发。两类组织在新闻线索发掘及报道开展方面,缺乏明晰的职责分工与范围划分,导致校园新闻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开发、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比如,有一个存在潜在线索资源的领域,由于双方均认为应由对方负责报道,导致该领域的新闻资源最终未能被任何一方所发掘,而反过来又常常造成新闻撞车。
新闻活动泛化易引起负面新闻传播失控。校园新闻报道机构、行为及载体的泛化,如果再加上管控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出现某些有潜在负面效应的信息,通过网络、手机、微信等流传到社会,特别是有可能被新闻媒体或其他社交媒体放大,给学校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带来传播危机。
从以上的泛化现象描述中可以看出,校园里诸多的新闻组织正如生物体中的一个个细胞,充满活力但缺乏秩序,如不加以引导和规范,极易造成这个生物体的紊乱和功能失调。因此,有必要找到一个调整和优化校园新闻传播格局的方法,以解决因泛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引进系统论方法的必要性。以往关于高校校园新闻组织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校报等官方媒体,且往往将其当做孤立的现象进行研究,很少有涉及数量众多的非正式新闻组织,并深入研究其与校园官方新闻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这种过于单一的研究视角,在校园生活日趋社会化、媒体形态多元化、新闻传播泛化的今天,已显得不合时宜。那么改进研究与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在哪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有关联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也是一个更大的“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同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和影响着。[2]因此,要解决问题不仅要注意问题本身,更要注意它与所属系统其他因子以及系统整体的密切关联。其实,校园新闻组织的建设与运作,无论其内部结构还是外部关系,都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媒体科技发展带来的传播平权,使得校园里从事新闻传播的团体越来越多,活动越来越频繁,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众多的正式或非正式新闻组织,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个校园新闻信息传播系统,而这个系统同时又是学校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影响并受制于学校总系统及其他子系统。校园新闻组织的系统性还体现在它也是社会新闻信息传播总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还与其他高校类似组织及区域性高校新闻组织联盟之间有着互动、合作关系(见下图)。因此,完全有必要引进系统论的研究分析方法,将校园新闻组织的管理与运作提升至系统建设的高度,以解决因泛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实施系统化的总体思路。进行系统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从校园新闻组织系统的内部结构、其与学校总系统及社会新闻信息传播总系统之互动关系入手,以调整系统结构、调和因子关系、激活互动共生为工作重点,来规划、治理这一系统,使之更加合乎学校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系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笔者所设想的总体思路如下:
一、为校园新闻组织系统构建合理的内部结构。根据目前的现状,应把校园新闻组织分为三类进行管理,即学校官方类、团学类(即团学组织所设宣传机构)、学生自主类(即社团类),而这三类新闻组织也将成为校园新闻组织系统的子系统构成基础。也即是说,校园新闻组织系统的内部结构应由官方新闻组织、团学新闻组织、自主新闻组织三个子系统构成。在这种分类管理模式下,各级各类新闻组织应做到目标清楚、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行为规范,成为能够独立行使职能的组织个体。
二、在各子系统间建立和谐有序、富有活力的互动关系。建立互动关系的原则是既要实现系统内的规范有序,又要保障各子系统的组织活力和独立性。目标是构建一个各级各类校园新闻组织和谐共生、有序活动、积极互动、互为补充的系统内部关系模式。要使各级各类校园新闻组织能够保持紧密联系,就要开展积极互动,进行良好合作,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同享、平台共建。
三、建立系统化运作所必需的保障机制。要实现以上所设想的系统化运作,必须在子系统内部进行必要的机构调整,并在子系统间建立互动所需的工作机制,为实现互动提供系统结构及协调机制上的保障,[3]例如,学校新闻工作队伍及设备的整合,校园新闻信息资源的统筹利用,外部人员及信息接驳机构的设置,互动工作规范制定及流程设计等。
四、开展系统外的互动建设。校园新闻组织系统是学校总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总系统及其他子系统有着紧密关系和相互作用,应主动与教务、学生管理、就业、后勤、安全保卫等重要系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积极互动。这样可以使新闻报道密切结合学校主体工作的实际,为师生的现实需要提供更好服务,同时由于得到其他部门对其工作的反馈,新闻组织也可以进行自我纠偏纠错,促进完善发展。
校园媒介系统还应自觉融入社会新闻信息传播总系统之中,与传统大众媒体、专业媒体、行业媒体及社交媒体保持密切接触,建立良好关系。这些媒体可成为学校信息发布与推广展示的平台,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专业咨询及指导、业务培训等。学校媒介系统应主动与这些媒体开展合作,利用媒体平台发布学校新闻,进行形象推广;积极引进媒体专业人才及资源,或与之共建实训基地,促进本系统及学校相关学科的专业化建设;与媒体共同策划举办主题活动或联办栏目,借以树立学校良好的文化形象;与媒体建成联动协调机制,有效预防和处理学校的传播危机。在社交新媒体方面,学校媒介系统应充分利用其交互式传播的优势,积极组织人员及时发布动态新闻和公开重要信息,开展政策解读和观点阐述,与网民进行问题讨论及意见协商,促进校内外共识建设及合意达成。同时,社交媒体还可向校方输出网络舆情和学校工作反馈等,助其进行决策和调整。
另外,校园媒介系统还应该与区域性的高校校园媒体、校报协会、校园网联盟等开展合作与共建,积极参加这些机构举办的年会、学术研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与评奖等;在这些平台上发布学校新闻,推出优秀作品及人才,进行形象展示与校情推广;通过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并吸纳各方对学校的反馈意见,促进工作的改进。同时,还应该与其他高校的同类机构开展校际合作,举行交流、研讨、人才及作品交换等,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实现系统的开放式建设。
高校新闻传播的泛化,是技术进步和传播平权的必然,而其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如果能改变以往孤立、简单的研究视角,运用系统论思维对校园新闻传播格局进行重构和优化,既能保障学校宣传工作的有序和规范,又不至于影响新闻组织的个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