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华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中,由于受到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一直较为落后,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自觉性较差且学习目标不清晰等问题。但是,同时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并具备现实的职业理想,学校教学通过融合人文素养教育,可以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很多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界定,并为此作出充分的补充。但是众多研究学者的思想理念都体现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并充分分析了创新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了创新教育充分满足创业教育对人才技能及知识的要求,创业教育促使创新教育更加具体、真实[1]。
在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创新创业的重要知识能力包含了开拓精神、冒险意识以及批判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等,创新创业的主体要兼具科学理性与商业头脑,这些观点让创新创业者兼具了核心的精神品格。此外,创新创业者作为决定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还要具备开拓者应当有的道义精神及人文情怀,才能促进创新创业者实现综合发展。
未来学生的人才素养是在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包含了个人在社会中所表现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思想情感以及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由观念、情感、信仰多种因素融合,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呈现了个人的和谐品格。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业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行为的批判性以及开拓性决定了学生个人所要坚守和对之约束的人文素养[2]。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当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方针与要求。创新创业在为人们带来发明和创造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性,创新创业既要突破传统也要受法律的约束,否则就会导致结果弊大于利,因此,在开展所有创新创业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法律内容,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开展活动。从这一角度上来讲,创新创业要求主体必须具备以法律素质为核心的“是非观”,才能保证创新创业的正常发展[3]。
开展创新创业的农业高职学生,在道德观念方面必须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民族意识,敬畏生命等多种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应当体现在个人积累财富的同时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创业的学生还要具备纪律意识、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职业道德操守。社会竞争对高职学生的考验不仅是对知识技能的考验,同时也是对人格的考量。学生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操守,才能明确自身职责,在自身发展、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遵守行为底线,因此,要求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学生应具备核心道德观念与良好的“义利观”。
创新创业行为是一种科学理性活动,也是追求个人价值的活动,同时也是追求审美的活动,在追求科学价值的同时不应当忽略美的价值,因此,学生作为创新的主体具备审美与创美的素养才能开展更高层次的科学创新,让高职学生进入创造科学精神与文化的领域,唤起人类的理性力量及对科学创造的精神追求。
如乔布斯所说“我愿意将所有科技换与苏格拉底相处一个下午的时间”在大众文化环境下,高职学生一般都会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个性明显且较为张扬。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具有阳光的心态,才能追到科学的真理,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体现人生价值,通过不断地创新创业来推动农业发展。由此可知,要求创新创业的主体拥有明确的“荣辱观”,才能保证增强其审美情趣,提高荣辱辨别能力,不断追求科学创新。
农业高职学生作为主体在创新创业期间拥有两个价值极高的分享内容,其一是创新创业过程中辛酸体验,其二是在经历辛酸后获得的成功体会。适当地将自己的辛酸分享出来,可以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帮助学生反思并正视失败,同时也能警醒他人,让他人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避免走上弯路。在分享过程中高职学生虽然有所得失,但是其中的得与失对学生来讲是有益的,学生失去的是负担,得到的却是慰藉和帮助。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人虽然做到第一个内容的分享,但是却将第二个分享认为是个人私有财富的流失,只希望得到他人帮助,但却不愿帮助他人。成功经验的分享并不是两个商品之间的互换,而是思想之间的碰撞,在分享后所获得的结果将会成为“他山之石”,是一种利人利己的行为。由此可见,创新创业需要要求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得失观”。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为高职学生所带来的众多发展条件,学生在社会发展中要充分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人的综合素养需求。创新驱动国家发展,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高职学生在未来是影响社会的重要群体,也是社会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社会的需求,掌握创新内容,从而为未来推动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乡村振兴得到国家的支持,通过不断创新创业推动乡村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结合统一发展。高职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丰富自身认知,开阔个人视野,并为自己的创新创业行为积累更多的经验及材料。当前,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为学生提供了实验室、科研资源等实践活动条件,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充分发挥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学生要在参加校园或教育部门所组织的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外在条件,提升学习能力,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创业为高职学生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并为学生们创造了积累个人财富的途径,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当前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创业机会是极大的,创业不只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也是发挥个人价值的舞台。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的策略,农业高职学生自身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未来乡村振兴发展中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能够彻底推动乡村振兴加速发展。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业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内容,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才能不断探究现乡村振兴之路,加快乡村发展步伐。目前,大部分农业高职院校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的培育,但是忽略了广泛意义上的人文素质教育。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其主体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得失观”,将观念刻画进创新创业思想中。
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未来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关键性的力量,虽然在校园中的他们缺乏社会及从业经验,失去了一定的实践机会,但这些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极其有利的条件,是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优势。高职学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这种开拓性人文素养也是创新创业主体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将教育活动看作为从心表达的活动,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人文素养并通过现身说法式教育,在加强技能、知识教育的同时渗透未来农业发展内容,增加学生对未来社会实践的向往与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例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农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失败者、成功者等社会人员邀请到校园中,分享失败及成功的经历,用现身说法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经验,用真情实感来感化学生心灵;邀请社会人员分享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创新创业在未来获得的市场影响及效益等,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动力来源。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存在着优势,主要在于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农业发展前景可观,技术需求大,乡村亟待人们开发。农业高职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及熟练的实操技能,在未来可以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开创高科技企业,为农业发展及多个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实现“用智力换资本”,开拓未来发展的特色之路。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景体验,借助课堂教学或学生的课外活动平台,让学生编排自演来创造短剧、招标会等方法,模仿真实的创新创业情境达成学习目标。部分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创业街、创业园”等校园场所,让学生集中在创新创业的环境里,并根据真实的社会环境来管理场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创业条件。在情境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体会真实的社会发展,还能调动综合能力,发现创新创业中与社会道德相悖的行为理念,纠正自身,为未来发展提供条件。
农业高职学生是未来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也是我国建设必不可少的人才群体,很多高职学生的个人创业观念相较于传统创业者更加新颖超前,且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当代高职学生大部分具有创新精神,对传统观念及传统行业有极高的挑战信心,这种创新的精神是高职学生未来创新创业的最佳动力,也是未来创业的精神基础,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辩证思维界定是非利益,引导学生走入正确的道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试错追问式引导,借助学生创新创业信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很多高职学生不具备辩证思维,在社会的发展中对是非利益界限模糊,缺乏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很容易走上思想的误区。例如,面对农业技术创新这一行为,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认识技术创新对农业发展带来的优势与带动。在日常教师要充分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可以通过制定专题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合作创新,为农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在期间,教师要采取试错追问的培养方式,来帮助学生纠正自身偏差,帮助学生界定是非,找寻正确方向。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将是带动未来农业振兴发展的关键,通过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发展理念。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充分将目光从开拓创新思维中发展,把人文素质教育认定为创新创业驾驭的核心内容,并据此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推动农业高职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