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丁,田从祥,秦志伟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和国家近些年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农村。“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指示给党和人民带来了方向,乡村公共活动空间是附近村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地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造荆州特色乡村空间体系,打造具有普适性的农村公共空间设计在以乡村振兴为主体的乡村特色公共空间建设是当前需要去思考的一个主题。部分乡村空间已无法很好地满足现代农村发展的需求,如何运用公共空间的设计手法来盘活乡村空间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之后,“乡村振兴”步伐加快,部分地区基本已有对“农村公共空间”建设的初步尝试,但乡村建设中先前很少以这样的设计手法来进行构建,这就使得目前乡村空间较为死板,对于一些“僵尸空间”的改造目前仍较为吃力。
虽然部分村庄有一定公共空间的建设,但是公共活动空间仅仅是“搭个棚子搞活动”,并没有将日常活动融入到公共空间体系内。并且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所以在建造的过程中还是“排排房子,整整院子”,并没有真正去有意识地去建造公共空间。
由于乡村建设长期缺乏理论指导,使得部分地区的空间流线布置不科学。且公共空间的建设需要有流线的配合构成,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目前大部分村庄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建筑立面设计,使得乡村外观展现不再单一,让乡村肌理变得更加丰富,从建筑形态上传递出特色乡村的特色魅力。内部与外部协同发展,使得建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不仅“美丽”且有“魅力”。
作为荆楚文化的承载地,荆州许多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宣传传统文化,进行文化旅游的需求,并且特色乡村的建设急需要一种有力的文化载体去体现和发扬。
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很好地把荆州乡村原有优势与特点进行整合联系与升华。把现代建筑中的公共空间思想融入到乡村建设中去,结合荆州乡村的特色风貌与村民实际需求来进行特色公共空间设计,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要求,同时也有助于达到建设特色乡村的目的。
荆州有着丰富的荆楚文化历史底蕴,许多村落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历史根基,这也容易产生相关的建筑空间需求。其中一些有价值的建筑语言与建筑肌理较为零碎,亟须新的空间形式介入来进行整合重组。
2.1.1 乡村文脉的引入与运用
一般对“文脉”一词的解释多指事物间即个体与整体间的相互联系,不仅仅指建筑表面肌理的横向统一,而且指其立面语言所承载的历史纵向脉络。
1)乡村原有肌理文脉的继承。对于乡村原有历史表面肌理文脉可以有选择性的保留,并且对于一些有价值立面元素甚至可以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来进行设计。
2)新空间的文脉介入。在改造中难免会遇到新建空间的情况,所以在设计中提倡以“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为主要更新方式,避免大拆大建与简单的推倒重建的思维,保持细微谨慎态度,局部循环更新,以小到大以点带面来进行逐步改造。
2.1.2 内外部空间的互补交融
建筑的立面形态与内部空间是密不可分的,公共空间的介入使得乡村外观展现不再单一,从建筑形态上传递出特色乡村的特色魅力。使得建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2.1.3 内外部空间的精细化处理
在建造公共空间时不仅要有丰富空间的内部与立面建筑语言,而且要对内外部空间进行统一、精细化的处理。
1)老旧空间的精细化改造。老旧乡村空间有历史印记的地方应当给予保留与修复,并且将其建成具有荆楚风格的古色古香式的建筑,对原有混乱的古建元素进行整理与修改,对于一些保留价值不大的老旧“僵尸空间”进行拆除重建。
2)新空间的介入优化。在新的公共空间介入时也应当注意其与周边环境的搭配问题,与立面的细部构造,应当进行精细化的处理,使其与老旧建筑的融合更加科学严谨,而不至于显得格格不入。
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的发展,找准每个改造节点与相关村落的独有特点来进行改造,从最基本的“点”出发带动“线”的联系,最终得到“面”的统一发展。
2.2.1 针对单个乡村“点”的特殊性处理
对于每个独立的乡村都有其独有的文化印记与生活习惯,所以在进行特色公共空间改造时也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改造从而抹杀了每个乡村独有的特点。构建特色乡村时并不是人为地“强加”特色而是顺其自然地利用原有资源进而“凸显”特色。
2.2.2 构建乡村特色空间 “线性”脉络
由于公共空间其本身的灵活性,使得空间定位更加丰富与灵活。当遇到“点”无法很自然地融合入“线”时,公共空间的构建可以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保留二者的特殊性,并在其中充当过渡作用。并且,在一些“尴尬空间”的节点处也可以赋予公共空间新的特色,很好地将“点”的特色带入到“线”的特色。
2.2.3 建成特色乡村区域“面”
整体村落的构成的范围较为广阔,所以要想真正使特色乡村建设落到实处,那么就要做到“点”“线”“面”的三者有机融合。区域化的改造给予很多的设计自由,但同时也应当时刻注意特殊与统一的关系,特色与统一并不是矛盾的存在,而是多元文化的碰撞,对立统一,“破”与“建”和谐共存。
由于乡村建设长期缺乏理论指导,使得部分地区的空间流线布置不科学。优化好乡村内部公共空间的流线问题,使得各个小的功能分区可以协同工作,连接各个重要特色公共空间节点,全方位地为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所服务。
2.3.1 改造早期不科学流线设计
由于部分乡村建设较早,且长期缺乏正确的规划设计指引,因此,导致部分乡村的路网规划较为混乱,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色乡村的发展。
1)明确流线的主次关系。由于大多数路网流线的建设都较为随意,所以对道路的主次关系把握并不是很明确,流线也并没有很好地去指引。所以公共空间的介入破除了“尴尬空间”,进而流线的优化处理可以更好地明确乡村特色元素的主题地位。
2)串联空间使乡村整体化。如果仅仅是建造公共空间来进行建设,会使各个特色节点显得较为孤立而缺乏联系,如同建筑设计一样每个功能分区都需要交通来连接一样,公共空间的集体作用才是构建公共空间的真正意义。
2.3.2 以流线的方式引导空间优化
在改造过程中的流线设计一定要具指向性或者引导性,用流线构建的方式引导人们的关注重点,从而结合公共空间进一步强调特色元素肌理,明确乡村特色元素。
2.3.3 流线构建时特色改造
在进行流线设计的时候会遇到种种对原有老旧周边建筑的改造与修复,因为大部分乡村都对街道的维护疏于管理,所以在构建流线体系时也应该注意对其周边环境的改善,对空间元素过于统一的加以变化。
1)优化原有特色。在构建流线体系的时候往往会与其乡村构建的特色公共空间相互穿插,所以应当有意识地去运用穿插与交汇制造出特色的乡村小巷或乡村有趣空间。
2)进退有度,避免生搬硬套。在当前部分村庄的规划中,可能其运用的改造手法较为成型,所采取的规划方案千篇一律甚至照搬硬套,导致村庄没有特色,造成审美疲劳。在规划中突出地方特色,保留村庄特有的民居风貌、乡土文化,做到“千村千面”。
通过乡村特色空间建设的方式可以整合老旧分散的乡村空间形态,以公共空间的形式来完善乡村空间功能,并实际服务到相关人群,最终达到盘活乡村空间体系,串联乡村空间,服务到乡村特定人群。
作为荆楚文化的承载地,荆州许多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宣传传统文化、进行特色乡村建设的需求,并且特色乡村的建设急需要一种有力的文化载体去体现和发扬。
3.1.1 乡村文化承载力逐渐加强
建筑设计始终是与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交织,通过对乡村空间的改造使其空间形式逐渐优化升级,让所承载的文化特殊性符号更加明显。
1)促进特色乡村的全方位发展。公共空间的整合使得乡村特色文化逐渐鲜明,并运用丰富的空间改造进行文化升华、文化整合,满足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文化享受的需求。
2)文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老旧乡村的空间布局,要合理规划改造乡村建筑空间,并且注重内外部空间的呼应与变化。乡村文化符号的强化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乡村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优化村民的生活环境,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使得公共空间的概念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实实在在扎根农村,服务于农村。切实融合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思想,并且在改造过程中优化了空间形式,使空间更加适宜居住。
3.1.2 产生相应经济效益
公共空间的介入盘活了乡村空间,增强了乡村的空间活力。公共空间结合当地特色,促进了特色乡村的建成,进而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乡村的产业结构,为乡村建设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3.1.3 切合国家发展方针政策
党的十九大之后,“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并且提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荆州特色乡村建设在深厚的政策优势条件下蓬勃发展,正在逐步向特色乡村的振兴道路上越走越远。
随着乡村特色空间建设的需求逐渐加强,村落的空间格局也从内向、集聚走向半开放、分散的形态。原有的乡村空间更新形式必无法适应当下乡村的飞速发展,于是便融入城市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公共空间理论来进行重构。
3.2.1 为乡村改造注入新的手法
乡村空间设计视域的拓展,迫使空间设计思维要结合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大胆地将常用于城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理论导入乡村建设中来。
1)以灵活的空间形式去进行改造。由于公共空间本身属于定位较为灵活的空间形式之一,所以在乡村改造中其职能的变化也更加随意,并且公共空间对于一些尴尬空间的联系能力较强,也容易与交通空间相互融合。
2)全方位的空间改造构成。解决乡村具体问题的环境设计思维应该是纵横交织的、多视角的全局思考,是多元化的、多维度的空间选择和判断。通过不同的空间设计方式去尝试多种解决方案、去分析空间形式与乡村和村民的关系,以灵活的空间设计手段去实现乡村空间的改造与优化。
3.2.2 突破城市建设思维模式
在传统乡村聚落中,曾经承担核心功能、具有重要社会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核心公共空间,由于其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社会的新功能需求而逐渐落寞、荒废。但是这些“被遗忘”的空间中往往还存在有一定特色文化价值。因此,不能单纯地用“排房子,造院子,围围墙”空间设计方法,而应该建构一整套对待复杂空间问题的解决方案。
3.2.3 公共空间的功能承载里丰富多样
乡村特色公共空间设计作为现代乡村建设的探索者和践行者,离不开对当代乡村环境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使全面的环境设计理念和思维在乡村空间品质提升过程中持续在场。
文化活动的承载。目前大部分乡村的集体文娱活动基本还停留在“搭个棚子搞活动”的层面,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空间体系。公共空间的参与也是给村民的日常生活添姿添彩。
虽然近些年通过城镇化、工业化逐渐推动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和规模驱动,忽视乡村社会文化和环境发展,这也使得大部分优质的文化元素无法很好地体现。因此需要公共空间的参与其中。
3.3.1 乡村空间设计视域的转变
在当前城乡关系剧烈重组时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需要科学系统的决策、辨证的思考和动态的学术观察,以城乡关系作为参照乡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视角,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乡村问题。
3.3.2 乡村社会的剧烈重组
随着物质条件的逐渐丰富,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更加丰富。如何切合实际的去改造与丰富空间是一个始终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话题。
实际上,当代乡村空间设计缺少的不是创意和灵感,而是对乡村的理性分析和综合判断,其实质是缺乏对乡土文化的深层理解和村民需求的深刻领悟。面对荆州乡村的特色文化元素如何灵活地加以利用,进而合理地丰富乡村空间是当代每一位设计师应当思考的问题。针对如何完美地将城市中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思维运用到乡村空间的设计中去,是每一位设计师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长久的话题。
[ID:01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