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清,经泽旭,杨林军,谢瑞林,王 磊
(1.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江苏 苏州 215007;2.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21;3.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城市环卫基础设施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为了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而建设的设施。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卫基础设施愈发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及城市内涵的重要标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大多数地级市尤其是中心大城市环卫设施配备较为完善的同时,也有很多小镇、小县城环卫设施十分简陋,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要求。在大城市中,老城区的环卫设施与新建开发区、高新区相比,往往较为老旧。总的来说,我国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仍需不断完善与发展。
苏州市作为我国众多城市中的一个中心城市,也作为一个经济增长极,其承担着优化城市功能、精细化城市管理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等重要任务。近年来,在苏州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苏州市环卫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出台了《苏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2006)、《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2007)、《关于加强城市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意见》(2008)、《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2015)和《关于加强城市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意见》(2016)等一系列法律政策,又配备了无人驾驶扫地车、智能分类垃圾桶等一列现代化环卫设备,其环卫水平已经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然而,随着苏州市居民生活水平与精神层次不断提高,其环卫设施建设逐渐呈现出一些与城市建设及居民需求不协调的现象,部分环卫设施的功能性并不能真正满足城市发展及人们的需求。为了适应苏州城市发展转型的新形势,本文旨在通过对苏州市环卫工作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苏州市环卫设施存在的短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目前苏州市管理环境卫生的职能机构为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其主要负责相关法规、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环卫指导监管考核工作,相关设施设备采购建设和审批工作以及环卫行业管理工作。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下设环卫作业监管中心、环卫信息监管中心、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固废监管中心、作业监管中心五个中心。
苏州市环卫工作目前在国内尚处于领先水平,有许多可取之处与先进经验。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9》显示,苏州市全市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为383.92万t,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同样也为383.92万t,这意味着苏州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100%。同时,苏州市全市共有2 418座公共厕所,这意味着2018年开始的“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基本已提前完成。此外,全市共有污水处理厂46座,日均废水处理量为328.1万m3,全年共处理废水104 597万m3。
目前,苏州市人均每日产生约1 kg垃圾,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 000 t左右。尽管苏州市的生活垃圾绝大多数已经用于发电,但是仍有大量垃圾需要填埋处理,垃圾填埋场面临饱和风险。所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规制垃圾分类是苏州市当前环卫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全国46个试点城市之一,苏州市已于2020年出台《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并积极开展走访宣传和执法检查工作,寄希望于通过严格依法查处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违规行为来引导监督商铺、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苏州市环卫工作整体情况良好,基本能够与苏州市居民、游客的需求相适应,与全国其他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其环卫水平也位于前列。此外,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近年来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加强市环卫工作的规范性,总的来看,苏州市环卫工作正朝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统筹兼顾的方向前进。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苏州市环卫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作为一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及旅游城市,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均位于全国前列,因此,对其环卫工作的要求理应更高,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全国标准水平,而应该向全国其他先进城市,特别是在环卫工作方面有积极经验的城市看齐,精益求精;②在信息化时代,社会、技术变化革新的速度极快,现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清洁能源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环卫工作也不应再墨守成规。苏州市应积极甚至率先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环卫工作,进一步杜绝环卫工作中存在的浪费,使得环卫工作与时俱进,能够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总的来说,目前苏州市环卫发展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仍有极少数环卫设施卫生状况存在严重问题。让全数公共基础设施的基本卫生状况达到居民、游客的期望,是苏州市环卫工作的基础要求。近年来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对苏州市的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转运站进行了恶臭监测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公共卫生间和垃圾转运站的情况较好,但仍有少数存在恶臭超标现象。此外,通过管理部门打分以及向设施周围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发现极少数公共卫生间存在表面不洁净、设施损坏、粪便未冲净等问题。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的检测结果显示,苏州市存在问题的公共设施的恶臭指标氨的超标尤为明显,且被检测设施周边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均为臭气,这说明问题设施对周边环境已经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在气温相对较高的季节,恶臭超标的现象尤为严重,且更易产生氨和硫化氢。对于存在问题的垃圾转运站来说,除了日常的除臭维护存在很大问题外,还发现部分转运站存在设计缺陷,使得作业接触面较多,垃圾存在裸露情况,气温较高季节异味散发明显,而从污染物来源来看,垃圾转运站主要是作业车辆倾倒垃圾易产生恶臭。颗粒物污染以及部分转运站存在作业车辆滴漏情况,造成站内异味,影响周边环境。公共卫生间则主要来源于排泄物没有及时清理以及清理不利。此外,调查显示小型设施的恶臭超标现象往往更为严重,小型设施管理维护的不到位又导致设施老旧速度远超建设时的预期,对于小型垃圾转运站来说,垃圾转运效率低易造成生活垃圾清运的二次污染。调查发现部分道路、公共卫生间等的表面不洁净,甚至积淀了大量灰尘以及其他污染物。少数卫生间环卫工具摆放杂乱,个别路段作业人员及公共卫生间管理人员存在睡岗、聚堆闲聊等情况,可见对环卫工作人员的管理存在纰漏。
2)垃圾分类工作存在不完善、不彻底的问题。苏州市作为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应该将强制生活垃圾分类作为自身环卫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对小区、学校的分类收集垃圾桶的实地考察以及周围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苏州市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管理不利、收集率低、操作繁琐、居民执行意识弱等问题。
有些垃圾桶管理人员贪图废品回收带来的收入,甚至会制止居住者的垃圾分类行为,造成垃圾分类收集率低,并且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执行意识仍然较为薄弱。现如今,苏州市民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垃圾分类收集的重要性,但由于分类收集操作十分繁琐,所以仍有大量市民不愿为之付诸实践。此外,还有部分居民年纪较大,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垃圾分类操作。这些都导致了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执行意识十分薄弱。此外,垃圾分类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苏州市虽然对先前的垃圾分类相关法规《苏州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2005)和《苏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2009)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并增加了许多实施细则,但是相关的法规及条例涉及的奖惩制度并不明晰。
3)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及社会处境有待改善。目前国内有许多学者对环卫工人处境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对前人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苏州实际情况,发现苏州市环卫工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与苏州市环卫工作在全国的领先水平是不相匹配的。
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较差,安全得不到保障,在苏州街道上已经出现过多起因环卫工人打扫卫生而出现的交通事故。进行作业的环卫工人除了荧光工作服外没有足够的意外防护手段,在工作路段并没有安插足以保障安全的路障或安全标志。此外,他们所面对的卫生条件也较为恶劣,长期从事环卫工作的群体很容易患上呼吸道和肺部疾病。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较低,根据2020年苏州市最低工资出台标准,最低工资由原先的1 940元/月增至2 020元/月,而环卫工人的月薪仅比该标准高出10%。相对于作业强度高、工作时间长的职业特征,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较低。调查发现,环卫工人的城市归属感、社会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较低,再加之该群体文化水平较低,人际沟通较少,使得他们融入社会较为困难。总体来看,在苏州市整体环卫情况偏好的情况下,苏州市环卫工人的处境并没有优于其他地区,环卫工人的工作、生活环境都有待改善。
1)加强居民的环卫责任意识。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城市、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城市建设、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各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这种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却没有很好地反映在实践层面。当环境保护与私人利益产生冲突时,即使环境保护行为的正向外部性带来的社会收益远超私人收益,行为人往往仍会放弃环境保护行为。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部分苏州市民能够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但不愿付诸实践。本文认为,居民对于环保的积极性停留在意识层面一方面是由于居民欠缺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是由于环卫操作本身过于繁琐。故而在实际宣传中,应侧重于对于环卫知识的宣传,此外,应该不断优化环卫流程,降低居民在进行环卫实践时付出的成本。再有,应当进一步明晰奖惩机制,使得居民在做出不当行为时需要承担更大的成本,并以此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2)提高环卫工作手段的科学性。手段的科学性意味着除臭、清洁等操作本身效率的提高,需要有关部门制定方案时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无效劳动和反复劳动。针对实操方面的问题,可以请专家评估,再对症下药或者直接将相关工作外包给专业企业。例如公共卫生间恶臭超标的问题,同一公厕内男厕臭气浓度监测结果比女厕高、气温较高的季节比气温较低的季节检测结果高,那么理应对男厕投入更多资源,并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加强维护。而在选取处理方法时也要结合自身情况,若选取增大排风量的方法,则要考虑苏州老城区内社区、人口密度大,要注意邻避效应等。针对管理方面的问题,在环卫工作市场化不断深入的今天,首先应注意相关政府部门与市场之间的协调,必要时应购买运营服务并引入第三方进行监督管理,促进城市更加稳定、快速、积极地发展。
3)提升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在我国当前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应不断提高环卫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使得环卫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生命力的法规条例始终是环卫工作高效执行的有力保障。此外,要明晰奖惩机制,在现有的相关法规的基础上,不断细化奖惩内容。针对企业而言,可以对绿色企业进行补贴、减税,鼓励其继续绿色生产对于那些严格进行垃圾分类的企业,可以进行专项补贴;而对于那些在生产过程中做出大量不利于环境的行为的企业,则要对其进行警告、教育,屡教不改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罚款等实际处罚。对于个人而言,在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学校,对于能够正确分类的居民给予补贴,而对于乱扔垃圾的居民应该惩罚。总之,要不断提高法规条例的生命力与执行力,使得法规条例能够更好地配合环卫工作的开展。
4)推进“智慧环卫”“大数据环卫”建设。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概念已经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前沿技术的运用对于环卫行业同样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无人驾驶扫地车的应用,通过物联网、互联网来实时勘探垃圾收集数量等,都将为环卫行业带来极大的便利。目前,包括无人车在内的许多先进技术在苏州市的营运大都是从新建设的工业园区开始的,也在园区集聚,所以苏州市建设“智慧环卫”的视角首先应锁定在区域环卫资源分配的均衡性上。一方面,工业园区是后建成的开发区,配套设施相对老城区更加现代化,所以在工业园区适用的先进设备未必能够与老城区相兼容。故环卫部门应当结合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老等特点,设计出一套与老城区相适应的环卫方案,以缓解苏州环卫东强西弱的现状。另一方面,环卫信息化也是现代化环卫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智能手机上有关苏州环卫的APP仅有“苏州园区环卫”,这再次体现了苏州市环卫的地区不均衡。而要想确定苏州市环卫资源该如何分布,其信息应该来自于所有身在苏州的人,既不应该由环卫部门直接拟定,也不该由相关人员主观臆测、拼凑全体身在苏州的人提供的信息应该是最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因此,应该利用好信息化时代的各种工具,例如设计智能手机APP,使在苏州的所有居民及游客可以方便地指出自己身边环卫工作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使得环卫资源可以物尽其用,从而推动苏州市环卫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ID:012952]